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寧昌路遺址

鎖定
寧昌路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孟克河西岸平地上,佔地面積方圓1千米。寧昌路遺址是遼代至元代時期的城址。 [2-3] 
寧昌路遺址城垣夯築,牆殘高2米。在城內的中軸線上偏北聳立着磚砌佛塔一座,名“萬壽白塔”。出土有一批元代柱礎、石獅子、飛馬石雕、石螭首、龍鳳紋琉璃瓦等。寧昌路遺址的發掘,對內蒙古東部元代政治、經濟、軍事、佛教及瓷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  [7] 
2013年5月,寧昌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寧昌路遺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孟克河西岸平地上
所處時代
遼代、金代、元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075-1-075

寧昌路遺址歷史沿革

寧昌路,為元代中書省“腹裏”二十九路之一,設昌王府,領寧昌縣。最初為遼降聖州城址,因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此出生而取名降聖,故習稱“降聖州”。至元代成為寧昌路的路址昌王府,為亦乞列思部首領李禿的封地。 [5] 
清哈達清格在《塔中溝紀略》記載:“敖漢王五十家子土城。塔子溝北去三百八十里至黃花圈五十家子有土城一座,南北長八十丈,東西寬七十五丈,城中有八角塔一座,高十餘丈,上系銅鈴,懸有銅鏡七面,牆垣玲角俱各完固,塔下存枯井一圍。自塔北門而入,井中黑暗,溝深四五丈。城內無房屋人煙,建塔年月亦無可考。” [3] 
寧昌路遺址 寧昌路遺址
1974年,農田基本建設會戰時,寧昌路遺址城內建築羣遺址被夷平。 [3]  [4] 
寧昌路遺址萬壽白塔磚雕 寧昌路遺址萬壽白塔磚雕
1995年,寧昌路遺址萬壽白塔地宮被盜,敖漢旗博物館經行了清理,出土了唐卡、泥塑佛像、銅錢、銅鏡以及一批元代柱礎、石獅子、飛馬石雕、石蝸首、龍鳳紋琉璃瓦等,發現有部分銀器及一枚“至大元寶”金幣,系孤品。 [3] 

寧昌路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寧昌路遺址城垣夯築而成,佔地面積方圓1千米,城牆殘高2米,南北寬約250米,東西寬約225米。其外還有一重城牆,邊長約600米。由於耕作的原因只能看到灰帶。城內外地表曾有建築羣遺址殘留,農田基本建設會戰時均被夷為平地。 [3] 
萬壽白塔
寧昌路遺址萬壽白塔 寧昌路遺址萬壽白塔
寧昌路遺址城內的中軸線偏北方向聳立着一座磚砌遼代中期佛塔,名“萬壽白塔”。塔為八角形密檐空心塔,塔檐共十三級,高34米,底邊寬6米。塔剎部分為元代維修時另加的,其餘為遼代建築,但在維修時替換增補的建築構件既有元朝的也有明朝的。塔身各角為轉角柱上承斗栱,正中為佛龕,各龕內泥塑佛像多數已經毀壞。龕上為華蓋,兩角有對稱的飛天,龕兩側是半浮雕式立佛。飛天呈半裸體,姿態輕盈飄逸,下有祥雲。這些半浮雕原本是彩繪浮雕,多已脱落。該塔塔座分四層,下數第一、三層是仿木結構的磚雕;第二層有半浮雕圖案;第四層為磚雕欄杆,上格是“萬”字形圖案,下格是飛龍和花草紋相間的雕刻。第四層之上是一大朵蓮花,將塔身托起,已殘損。 [2-3] 

寧昌路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寧昌路遺址出土了唐卡、泥塑佛像、銅錢、銅鏡以及一批元代柱礎、石獅子、飛馬石雕、石螭首、龍鳳紋琉璃瓦等,發現有部分銀器及一枚“至大元寶”金幣,系孤品。 [3]  [4] 
至大元寶金幣
寧昌路遺址出土“至大元寶”金幣,直徑2釐米,重1.4克。面文為“至大元寶”楷書,直讀,光背,背面無文。此幣非正式行用貨幣,是元代貴族婦女所戴飾物中的“春錢”。 [4-5] 
元青花高足龍紋杯
寧昌路遺址出土元青花高足龍紋杯
寧昌路遺址出土元青花高足龍紋杯(2張)
元青花高足龍紋杯出土於萬壽白塔南500米的建築工地上,現存於內蒙古新州博物館。杯殘高8.5釐米,底徑3.9釐米(修復後通高9.6釐米,口徑11釐米)。圓唇、侈口、弧腹,下呈四節竹節形喇叭狀空心高圈足,足底微外撇,細白胎,施青白釉,釉質瑩潤,足底無釉,足內壁近底有部分積釉,胎釉結合處泛火石紅,餘無釉呈淡黃色,杯內底心繪折枝菊花及花葉,內壁模印雲龍紋,因缺失只剩一段,外壁繪三爪龍紋及雲紋,因缺失只留有三個三爪足及龍身一段,龍身鱗片呈網格狀,頭尾缺失,高足之四個竹節突稜均繪青花圓線紋,青花髮色温潤鮮豔,較純正,着墨重處有錫光,呈藍褐斑點,繪畫線條邊緣有暈散。 [4-5]  [6] 
元青花梨形壺
寧昌路遺址出土元青花梨形壺 寧昌路遺址出土元青花梨形壺
元青花梨形壺出土於元寧昌路遺址東北8千米的青山村,現存於內蒙古新州博物館。壺高9.5釐米,最大腹徑9釐米,口徑3.6釐米,底徑4.2釐米,垂腹,細白胎,平底無釉,底心內凹,胎釉結合處泛火石紅,壺體如梨形,執柄和流均殘失,蓋缺失,壺體兩面各繪一叢茶花,執柄下方殘端有少許線紋,流殘端近腹壁有少許火焰紋,青花釉瑩潤見縮釉點,青花髮色濃豔,渾染和勾線相結合,着墨重處有錫光,呈藍褐斑點,暈散明顯。 [4-5] 

寧昌路遺址研究價值

寧昌路遺址出土的元青花高足龍紋杯和梨形壺,為寧昌路蒙古貴族的高檔生活用具,或茶具或酒具,結合其工藝特點及歷史背景,應屬元代至正年生產的青花高級瓷器,為元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 [4] 
寧昌路為元代中書省“腹裏”29路之一,領寧昌縣,曾是內蒙古東部元代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寧昌路遺址的發掘使這座歷史名城地理位置得到明確。為研究寧昌路故城的軍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7] 

寧昌路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寧昌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寧昌路遺址旅遊信息

寧昌路遺址地理位置

寧昌路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孟克河西岸平地上。 [2] 

寧昌路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敖漢旗政府開車前往寧昌路遺址,路程約31.9千米,用時約36分鐘。
參考資料
  • 1.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4-15]
  • 2.    寧昌路遺址遼塔-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  .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4-15]
  • 3.    孫國軍,王若芝.赤峯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之八:漢旗遼、金、元代寧昌路遺址[J].赤峯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107.
  • 4.    寧昌路遺址 | 內蒙風物  .內蒙風物[引用日期2023-04-15]
  • 5.    孫國學.赤峯旅遊博覽[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202.
  • 6.    《裝飾》雜誌編輯部.裝飾文叢 7 史論空間卷[M]: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110.
  • 7.    赤峯市文化局,赤峯市博物館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文物古蹟博覽[M]: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