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實齋學派

鎖定
實齋學派是清人章學誠所創立的學派。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清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章學誠自幼體弱遲鈍,二十一歲以後才縱覽羣書。曾從山陰劉文蔚、童鈺遊,習聞劉宗周、黃宗羲之説,熟於明季朝政始末。曾肄業於北京國於監。後雙從朱筠學文章,先後任國子監編修、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肥鄉等十餘個書院,並參加畢沅主持的《續資治通鑑》、《湖北通志》的編纂。
章學誠交遊者有戴震任大椿邵晉涵周永年汪中王念孫洪亮吉、劉台拱、吳蘭庭、周震榮等,私淑弟子有姚振宗 [1] 
中文名
實齋學派
創始人
章學誠
創立年代
清朝
學術主張
獨申“六藝皆史”之旨
拼    音
Shí zhāi xué pài

實齋學派學術主張

實齋學派當乾嘉間漢學正盛之時,獨申“六藝皆史”之旨,而精研史學。章學誠受到明末以來浙東學者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金祖望等注重史學研究學風的影響,更加註重史學,尤致力於史學理論的研究。
章學誠治經主張以考證史料和發揮義理相結合,把治經引向治史。他反對“專門漢學”,曾從多方面對其進行批評。他強調學術的宗旨在於實用,反對趨時好名、為學術而學術的風氣。認為求學的根本目的是“明道”,而著書考據只不過是手段。批評漢學學者“今不知為己,而黎博以炫人”,謂“世之言學者,不知持風氣,而唯知徇風氣,且謂非是不足邀譽焉,則亦弗思而已矣”。
他提出“六經皆史”的觀點,批評“專門漢學”駕守經傳訓訪,眼界狹小,指出:“道不離器,猶影不離形。後世服夫子之教育自六經,以謂六經載道之書也,而不知六經皆器也”,“彼舍天下事物、人倫日用,而守六籍以言道,則固不可與言夫道矣”。
他批評漢學家在研究方法上墨守成規,主張獨立思考。謂“近日學者風氣,徵實太多,發揮太少,有如桑蠶食葉,而不能抽絲”,稱此種學風為“德之賊也”,主張學術研究要“全其所自得”。其著作《原道》上、中、下三篇,為其學術思想的指導原則。他指出,“道者,非聖人智力所能為,皆其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提出“道寓於器”的命題,認為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求道”應對事物進行實際考察。強調讀古人書要“會通其旨”。同時,又須“通令”,“君子尚有志於學,則必求當代典章,以切於人倫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於經術精微,則學為實事,而文非空言”。
他還強調“知時”,説明學術應因時而變,提出,“學業將以經世也”,“其前人所略而後人詳之,前人所無而後人創之。前人所習而後人更之”,“要於適當其宜而可矣”。學誠論文,注重內容,反對擬古和形式主義傾向,批判了當時桐城派的流弊。 [1] 

實齋學派代表著作

實齋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是章學誠《文史通義》。此書與唐劉知幾的《史通》並稱史學理論名著。 [1] 

實齋學派學派影響

章氏學説,反映了學術思想從經學舊傳統足解放出來的時代趨向,故具有重要的價值。但其學説直至清末始為人重視。梁啓超曰:“浙東學風,從梨洲、季野、謝山起,以至於章實齋,釐然自成一系統,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實齋可稱為‘歷史哲學家’,其著作價值更高了。”又曰:“實齋之於史,蓋有天才,而學識又中以副之。其一生工作全費於手撰各志,隨處表現其創造精神。以視劉子元、鄭漁仲,成績則既過之矣。今《和》、《毫》二志,傳本既甚希,吾儕僅在《文史通義》外篇見其敍例,《湖北通、志》則畢秋帆去職後,全局皆翻。嘉慶官本,章著痕跡渺不復存。幸而遺書中有檢存稿及末成稿數十篇,得以窺其崖略,然固已為史界獨有千古之作品,不獨方誌之聖而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