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溪古村

鎖定
密溪古村位於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鎮鳳凰山下,金密溪古村是江西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因境內有三條小溪流過而得名,屋宇多為坐北朝南,面對南邊的水口,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結村”而成,有“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之勢。四座古“風水塔”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在遠處山頂上,猶如四道屏障,緊護着密溪村。密溪古村現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規模宏大的主要有羅氏大宗祠、羅應文公祠、應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澤公祠、密峯太公祠等十幾處,一般佔地面積都在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廳、私宅,則如星羅棋佈,眾星拱月般地散佈在村內,多為磚木結構,也有一些祠廳全用木料構建,大部分屋頂都是兩面坡下水的歇山頂或硬山頂式,許多隔間垛牆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飛翹,頗有動感。
中文名
密溪古村
地理位置
位於瑞金市九堡鎮鳳凰山下
著名景點
應宗公祠
石泉公祠
著名景點
淳夫公祠等
類    別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建築結構
多為磚木結構
國土面積
6 km²

密溪古村地理環境

密溪古村位於江西省瑞金市九堡鎮鳳凰山下,因境內有三條小溪流過而得名,距瑞金市30公里,距九堡鎮12公里,密溪古村東西分別與大柏地鄉,岡面鄉接壤,北面與寧都縣交界,南臨環溪水庫及本鎮富田、富村兩個行政村,總面積6平方公里,屋宇多為坐北朝南,面對南邊的水口,先人“依山造屋,傍水結村”而成,有“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之勢。四座古“風水塔”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建在遠處山頂上,猶如四道屏障,緊護着密溪村。密溪古村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3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為2312毫米,最小為980毫米。

密溪古村古村概況

密溪現存近百幢大大小小的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規模宏大的主要有羅氏大宗祠、羅應文公祠、應宗公祠、石泉公祠、淳夫公祠、皋澤公祠、密峯太公祠等十幾處,一般佔地面積都有三四百平方米左右;大小不一的私廳、私宅,則如星羅棋佈,眾星拱月般地散佈在村內。結構多為磚木,也有一些祠廳全用木料構建,大部分屋頂都是兩面坡下水的歇山頂或硬山頂式,許多隔間垛牆都上瓦端,突出檐外,昂首飛翹,頗有動感。據譜載,密溪晚清前還曾設圩市,每逢圩日之時就人聲鼎沸,商賈雲集,後因戰亂而廢圩。但至今天仍可以從遺存的兩條相互貫通、繞羅屋而行的石板巷道和寬大的內圍磚拱門及圩街遺蹟,仍可看出當年圩市的影子。
密溪古民居的建築裝飾藝術,堪稱一絕。如羅氏大宗祠,大門兩側一排明清碑刻,青石板台階兩端屹立着一對威武的大石獅,門檻邊一對精雕細琢的榮鼓石,高大雄偉的木門廊上高懸金字匾額,祠堂內外的木立柱、頂棚、雀替、挑檐和斗拱上都巧妙地裝飾有多種手法雕刻的圖案,在木構件上有多處層層累疊伸挑。使人讚歎不絕的是門廊頂部天花板上鑲嵌着一幅由近百幅龍鳳、瑞獸和花卉圖案的雕板,均以深浮雕、鏤雕等精湛工藝手法雕就,形態栩栩如生,構圖嚴謹,寓意深邃,未見雷同。祠堂內的柱樑斗拱之間保存有不少繪畫,上廳天花板上又鑲嵌着兩對倒立的木雕描金獅子,宛若在活蹦亂跳。其它宗祠在裝飾藝術上既獨具風格,又有相似之處,有很多上下廳屏風、花格、門楣和柱礎的設計及雕刻都很有藝術性。另外,至今保存尚好的兩座明清牌坊也同樣顯示出其製作上的獨具匠心。木牌坊始建於明天順3年(1459),是奉旨為旌表賑糧濟民的羅孟穩而建的,匾額曰“善行流芳”,它倚古巷道而立,坊高6米,坊頂由數百個稜形木格交織重疊而成蜂窩狀,結構複雜;上面蓋瓦,還可供行人避雨遮陰。此類木牌坊在省內罕見。另一座石牌坊系清乾隆13年(1748)所建,用17塊大型青條石和石板構成三門洞武式的石坊,第二層匾曰“節孝”,署有奉旨籌建者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史德沸等諸官名字,坊石上保留着龍首龍尾和八仙過海等浮雕圖案。
村內一角 村內一角
密溪村古建築羣,雖不是皇家住宅,然而,在夕陽斜暉、乳燕紛飛的暮色中,不由使人產生一種憑弔歷史遺物的感傷和感慨。這處斑駁的古老建築羣,同樣浸透着歷史變遷和世事興衰的滄桑,同樣是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和傳統文明的一份難得的見證和瑞金市珍貴的歷史遺產。

密溪古村古村民俗

年年過春節,歲歲朝廟會,此乃漢族大多數人的傳統風俗。密溪村人也把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定為迎送福主的廟會吉日。頗有特色。
每年正月初十這一天舉族上下熱鬧非凡,家家迎賓客,户户貼對聯,孩子歡天喜地,大人滿面春風。人人提好酒,個個備佳餚,熱忱地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
為迎接“忠烈東平王”福主,大宗祠內被裝扮的五彩繽紛,雄偉壯麗。上廳兩壁分別掛着“福、壽”兩個金色大字,祠柱上貼着大紅對聯,內容豐富,一看便知密溪羅氏的由來和美好前程,下廳兩壁各掛有三幅國畫,畫面有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有鳥雀騰飛,還有山鹿奔馳的壯景。天井兩邊的三對柱頭上書有名句楹聯,兩廂橫粱上懸掛差四盞絢麗多彩的大型宮燈,靠壁兩邊分別排有十二張金椅,還有天井墈上豎插着一根專供掛鞭炮用的七曲八彎的渡金獅頭木棍。整個祠堂布置得既壯嚴肅穆又令人陶醉。
眾祠門前,塘形如月,池水如鏡。塘中靠眾祠一側用大小不一的玲瓏怪石累疊(不用灰漿)成高矮相等的十二柱石墩。它們有的像人形,有的像花瓶,有的像雄雞,有的像樹莖,真是千姿百態,神彩奕奕。在十二柱石墩上每年正月初十前都會架起富有江南風格,牡丹亭式的戲台,戲台飛架在屹立水面的石墩上,專供廟會唱戲使用。當你走上戲台,下面的石墩雖有搖晃之感,但亭閣卻根基穩固,真叫人讚歎不已。在戲台柱子上貼有三對用京劇劇目巧妙地組合的對聯:一、上聯是:“金榜題名龍鳳閣”,下聯是:“加官封贈牡丹亭”;二、上聯是:“碧玉簫慶宣和月上海棠朝天子”,’下聯是:“小桃紅宜春令村中雅鼓集賢賓”;三、上聯是:“弦調密水乾坤配”,下聯是:“曲奏陽春文武墜”。請來戲班,上台演唱京戲、楚劇、現代劇。從正月初十至十六日村民們每天成羣結隊聚集在祠堂門口觀看精彩的戲曲表演。
正月初十早飯後,各房各村都積極準備參加接神的活動。首先有南布村二名大力士擎着印有“東平王”字樣和龍虎圖案的綢質大帥旗,在三炮連和鑼鼓聲中,威武地經過楊梅、白露塅向眾祠方向前進。緊接着嶺子下和江背洞的村民同樣高舉印有“東平王”字樣和龍虎圖案的綢質三角大旗,在三炮連,鑼鼓聲中尾隨南布的大帥旗魚貫地朝眾祠前進。在此同時,有的抬着供“福主”坐的大轎,有的抬着香爐花瓶,有的抬着二十斤重的大紅蠟燭,有的抬着各種金架月斧,有的高舉翰林傘,有的抬着籤筒筆架……先後雲集眾祠門首。大家都懷着無限敬仰的心情,默默地等待着接神的時刻,突然“轟!轟!轟!”,三連炮聲隆,二十多台鑼鼓齊聲響。接着三面大旗迎風飄揚,五台接神大轎在人們的簇擁下,排着長長的隊伍浩浩蕩蕩朝福主廟進發。接着將五尊大神請上大轎。此刻羣情激盪,人們護看大神飛快地返回眾祠。此時此刻,眾祠內外人山人海,大家踮起腳跟,探着身子,深情地迎接“福主”大神的駕臨。然後將大神安坐在眾祠的神台上。頓時,三連炮聲、鑼鼓聲、哨吶聲、殺豬聲、戲台上演出“大天官”開台的演奏聲響徹雲天,震耳欲聾,就連池塘裏魚兒也震的跳出水面來共同分享這無比激動,無限幸福的熱鬧時刻。
接着將一列列祭品安放在大神面前:一列是一尺多高的青銅鑄造的籤筒筆架和直徑一尺的圓如明月的青石墨硯及帥印,這象徵我族是英才輩出,翰墨書香的望族。二列是三台三尺多高的香亭,內燃香柏,煙霧裊繞,芳香樸鼻。三列是二十多斤重,三尺多高的“當朝一品”大紅燭,每日點燃二次,光照全祠,耀眼奪目。四列是青銅鑄的大型香爐,爐體中鑄有一隻張口卧獅,香煙從獅口噴出;兩邊還放着二台三尺多高,一尺多寬的大花瓶,瓶口上安插着五顏六色的鮮花,非常豔麗可愛。四列祭品整齊地排列在神台前,為眾祠增姿添彩。
廟會延續七天七夜,整個密溪村人也盡情地歡樂了一個星期。在正月十六日這一天是送神吉日,全族人用接神一樣的規模,懷着接神一樣的心情將福主等五尊大神送歸福主廟內入宮,所不同的是在送神的隊伍前加上了送瘟神龍船一隻,到了廟前的河壩裏將紙船焚燒,意示“紙船明燭照天燒,一年四季保平安”。至此,一年一度的密溪迎送“東平王”福主廟會園滿結束。

密溪古村人文歷史

密溪古村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出了個舉子,在朝野很有名氣的理學家羅有高,他生於雍正四年(1734),乾隆30年鄉試中舉。曾致力研究佛、儒二學,著有《尊聞居士集》四卷傳世。其生前學識淵博,
曾受到時任內閣學士的翁方綱,瑞金知縣、散文大家惲敬的大力推崇,翁曾作《送羅台山南旋》詩,惲曾撰《羅台山外傳》一文,均揖入縣誌流傳後世。台山於乾隆44年(1779)因病卒葬原籍後,密溪建有“台山園”和“台山學堂”以藉紀念;民國時縣城曾設台山路,其墓葬也至今在密溪保存完好。可以説,台山這位歷史名人的出現,使羅氏族人引以為榮並傾力大興文風。密溪歷史上鄉宦眾多,文風昌盛。自明清以來,當地一直興辦有“義學”、教坊和學堂等公益事業,為密溪造就了不少人才。同時,密溪人自古有經商的習慣,出外省經商者眾多,聚財後很多人便歸耕故里,廣建屋宇,其中出了有百萬家財號稱“羅百萬”的羅積明。正是雄厚經濟實力,才使密溪在明清時建築了一批規模宏偉的屋宇。據稱,在文革之前密溪村中歷代旌表鄉宦、名人的碑和坊達近百處之多,可惜大多被毀無存。綜觀密溪村史,可以説是密溪人以自己的艱辛造就了一度的輝煌,併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瑞金密溪古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