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密宗佛像

鎖定
密宗佛像大都顯得威嚴、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種兵器;有的繫着人頭瓔珞,身後燃燒着火焰;有的擁抱着美麗而温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繫瓔珞,姿態柔麗舒展,這種真實的雄性,表現了浪漫的動人風采。
中文名
密宗佛像
佛    像
顯得威嚴、憤怒
姿    態
柔麗舒展-
表    現
浪漫的動人風采

密宗佛像佛像介紹

布達拉宮的金剛大威德像,九顆牛頭層見疊出,手持各種兵器,八個健足威踩羣妖,怒目而視,其表情與性格通過動與靜,剛與柔,善與惡的強烈對照,更為鮮明突出。這些神態明朗的以腳、手、頭互為支撐的構圖,富於創造性,使抽象的形體與具體的形體相結合,發揮了繪畫語言的特點,令人產生共鳴。

密宗佛像密宗歷史

《除一切憂冥菩薩》將華多傑作品 《除一切憂冥菩薩》將華多傑作品
在我國,佛教密宗古已有之。密宗在唐朝盛行時,密宗佛像較多地供奉於中國各地的寺廟之內。日本傳入這種佛像,就是始自中國的唐朝。可是唐末大亂,密宗教門遭受破壞,密宗佛像也幾乎被摧毀無遺。
到了元朝,喇嘛教興起。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傳播於我國的藏族、蒙古族等地區。喇嘛是藏語“上師”的意思。公元7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他的兩個妻子尼泊爾公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公元8世紀時,天竺僧人寂護、蓮華生等到吐蕃傳播顯、密兩系佛教。公元9世紀,贊普朗達瑪因佛教、本教鬥爭激烈,為了穩定統治形勢,禁止佛教流傳。公元10世紀後期,在吐蕃新興封建領主階級的扶植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到復興。
13世紀中期,蒙古西涼王闊端先後兩次派兵出征西藏,將西藏納入中央版圖的統治之下,並將藏傳佛教引入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帝國以後,佛教密宗又隨之傳入華北各地,以山西五台山為佛教密宗總禪林。明、清兩朝,延續元朝利用喇嘛教以懷柔蒙、藏,於是密宗佛像也就普遍地供奉於許多喇嘛寺廟之中。如今我國還保存着的“歡喜天”大都是元代及元代以後的遺留。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所保存的許多“歡喜天”壁畫都是元代遺留下來的。

密宗佛像佛像種類

密宗佛像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
梵語稱為“摩訶毗盧遮那”,“摩訶”意為“大”,“毗盧遮那”意為“日”,合譯為“大日”,又因“毗盧遮那”另譯為“光明遍照”,所以又稱“遍照如來”。他是藏傳佛像密宗崇奉的最高最主要的本尊,認為密宗教法是由他秘密演説的,因而尊他為密教始祖。其像在密宗殿中居最中央位置,其形象類似於釋迦牟尼的坐像。

密宗佛像金剛持

梵語音譯為“伐折羅陀羅”。“伐折羅”即為“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合譯為“持金剛”或“金剛持”,藏語稱“恰那多吉”。他是藏傳佛教噶舉派崇奉的本尊佛。藏密認為他是釋迦牟尼講説密法時所現身相,故又有“秘密主”之稱。

密宗佛像大威德金剛

又稱“大威德怖畏金剛”,梵語稱“閻曼德迦”,藏語為“吉傑多吉”。別稱有“降淨魔尊”、“六足尊”、“六臂金剛”等。他是藏密五大明王或金剛中之大威德明王。是藏傳佛教密宗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
勝樂金剛
又稱“上樂金剛”,藏語為“德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為藏密本尊之一,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

密宗佛像密集金剛

又稱“集密金剛”、“密聚金剛”,梵語為“庫夫雅薩瑪迦”,藏語為“桑堆”,是藏傳佛教密宗本尊之一,也是藏密格魯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佛之一。

密宗佛像時輪金剛

藏密本尊之一,藏名為“堆柯”,意為“時輪”。時輪金剛源於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國”(稱該地如同極樂世界),約於公元12世紀成為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所尊奉的重要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