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宜昌鰍鮀

鎖定
宜昌鰍鮀,又稱叉婆子、沙鬍子,是一種分佈於長江水系的小型魚類。
中文名
宜昌鰍鮀
拉丁學名
Gobiobotia filifer(Garman,1912)
別    名
叉婆子
沙鬍子
石虎魚,鯉科,春魚
動物界
Osteichthyes硬骨魚亞綱
Cypriniformes:鯉形目
Cyprinidae鯉科
Gobiobotia:鰍魷鮀屬
亞    屬
Gobiobotia:鰍鮀亞屬
亞    科
Goblobotinae:鰍鮀亞科
分佈區域
長江水系

目錄

宜昌鰍鮀形態

宜昌鰍鮀 宜昌鰍鮀
體較長,稍側扁,尾柄長且側扁,頭胸部腹面平坦。頭較長而略側扁,頭寬小於或約等於頭高,頭背面和頰部具細小的皮質條紋。吻略尖,具細小的顆粒,吻長小於眼後頭長。眼較小,側上位,瞳孔圓形,眼徑小於眼間距,眼間中部下陷成一淺溝。口下位,呈馬蹄形,口寬約等於口長,並小於吻長。上唇邊緣具皺紋,下唇光滑。須4對,較短。口角須末端到達眼中部或接近眼後緣下方;第一對頦須起點位置在口角須起點之前,末端稍過第二對頦須起點;第二對顛須末端到達前鰓蓋骨後緣下方;第三對頦須末端延伸不超過鰓蓋骨中部下方。頦部各須基部之間具發達的小乳突。鱗片圓形,側線平直,一直伸達尾鰭基部,側線以上的鱗片均具有稜脊。腹鰭基部之前的胸腹部裸露無鱗。
背鰭起點位置稍前於腹鰭起點或相對,距吻端較距尾鰭基部稍近。胸鰭發達,第二分枝鰭條最長,其後一分枝呈絲狀延長,到達並超過腹鰭起點(體長35mm以下的幼魚不明顯)。腹鰭起點約位於胸鰭起點與尾鰭基部的中點。尾鰭叉形,下葉稍長,肛門位於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間的前1/3處。
下嚥齒匙形,末端鈎狀。鰓耙細小鰾2室,前室橫寬,中部極其狹縊,兩個側泡明顯,完全包圍在由第四脊椎腹肋形成的堅硬骨質囊中,骨囊灰黑色;後室細小,呈泡狀物附着於前室中部之後,無鰾管。靠近脊柱部分的腹膜散佈有零星的黑色斑點,腹膜灰白色。
固定標本,體背呈棕色,具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面灰白色。頭部背面黑色,鰓蓋處有一黑色斑塊。體側正中有10-12個黑色斑塊。背鰭和尾鰭微黑,具有2-4條由黑色斑點所組成的條紋,其他各鰭灰白色。 [1] 

宜昌鰍鮀分佈

小型魚類,棲息於江河的沙石底上,食無脊椎動物。分佈於長江水系。 [2] 

宜昌鰍鮀食性

蚊科幼蟲出現頻率最高(82.22%),其次是淡水殼菜(73.33%);淡水殼菜的重量百分比最高(75.92%),其次是水生昆蟲(9.65%)。説明宜昌鰍鮀以底棲生物為主要食物來源。腸長指數(0.75~0.90)表明了其肉食性特徵,腸道充塞度多為2級或3級。體重(W,g)和體長(L,cm)的關係為冪函數關係:W=0.0143L3.0051,R2=0.8455。 [3] 
參考資料
  • 1.    宜昌鰍鮀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03-16]
  • 2.    宜昌鰍鮀  .水產百科網[引用日期2015-03-03]
  • 3.    宜昌鰍鮀食性的初步研究 吳強; 陳大慶; 熊傳喜; 楊青瑞; 劉建虎; 王珂; 劉明典 水利漁業 20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