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居遺址

鎖定
安居遺址,位於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安居鎮王家樓村八組,是歷經周代、漢代的古遺址。 [2] 
1957年11月,安居遺址被發現。遺址內城南北長約190米,東西寬約170米,東、西、北三面牆基保存較好,部分牆體高出地面近1米,基底寬約10米。南部城牆被現代民房佔壓覆蓋。東、北城牆外發現有護城壕溝,寬約10米。北面現地表約2米以下亦發現護城壕淤泥。外城大都已譭棄,只在內城外西北方向一公里處發現有多處夯土,判斷為外城基址。城內東南角有一處夯土台基,西北部文化層厚約0.8米,城內還採集到春秋至漢代的遺物標本,同時在城址的西部和北部,發現有包含漢瓦的地層和漢墓打破城牆的情形。安居城址北約1千米的羊子山墓羣,是西周早期貴族墓地,曾出土批量青銅器,大多青銅器都有鄂侯字樣的銘文。安居遺址的發現,為確定古鄂國、曾(隨)國都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信息,對破解曾隨之謎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2-3] 
2013年5月,安居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安居遺址
地理位置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安居鎮王家樓村八組
所處時代
周代、漢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345-1-345

安居遺址歷史沿革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
1957年11月,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安居遺址。 [2] 
1980年10月,隨州市博物館在羊子山正式發掘了一座土坑豎穴墓。
1984年4月,為配合有關課題的研究,武漢大學荊楚史地與考古研究室派王克陵、王光鎬、徐少華一行三人前往該安居鎮考古調查,初步查明瞭安居遺址。 [3] 
2013年,湖北省政府命名羊子山古墓羣和故都遺址為安居遺址。 [4] 

安居遺址遺址特點

安居城址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內城南北長約190米,東西寬約170米,東、西、北三面牆基保存較好,部分牆體高出地面近1米,基底寬約10米。南部城牆被現代民房佔壓覆蓋。東、北城牆外發現有護城壕溝,寬約10米。北面現地表2米以下亦發現護城壕淤泥。外城大都已譭棄,只在內城外西北方向一公里處發現有多處夯土,判斷為外城基址。城內東南角有一處夯土台基,西北部文化層厚約0.8米,城內還採集到春秋至漢代的遺物標本,同時在城址的西部和北部,發現有包含漢瓦的地層和漢墓打破城牆的情形。 [2-3] 
人工溝渠
安居遺址南部,有一條人工溝渠,始於溠水,由西南向東北延仲,終於台地前部東南側。終端處系一水塘,當地人稱”朝天堰“。此水溝在六十年代1:5萬的地形圖上,尚連貫成線,經多年鋪路建房,僅餘斷續的溝、塘聊現蹤跡。現存的零星部分寬7~40米不等,深約3~5米之間。從位置與形狀看,此溝渠似乎與遺址特別是建築台基遺址有一定關係。 [3] 
羊子山墓羣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
安居城址北約1千米的羊子山墓羣,是西周早期貴族墓地,曾出土批量青銅器,大多青銅器都有鄂侯字樣的銘文。 [2-3] 

安居遺址文物遺存

 瓦當 瓦當
安居遺址內採集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紅陶為多,還有泥質紅陶、褐陶及少量夾砂灰陶、褐陶等。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弦紋。能辨認器型的有瓦、瓦當、鬲、豆、盆、罐等。 [3] 
安居羊子山青銅尊 安居羊子山青銅尊
1976年8月,安居遺址東北約1千米的羊子山出土了一件青銅單把尊,估計出自墓葬。尊體呈橢圓形,敞口、長頸、腹下垂,圜底、圈足,腹內有八字銘文。從尊的形制和銘文字體看,器屬西周早中期。有鄂侯之器出土,自當説明墓主人級別較高。 [3] 
安居羊子山鄂侯方罍 安居羊子山鄂侯方罍
羊子山墓地出土了十八件青銅器,其中兩件分別有“戈父辛”“子父癸”的銘文。從銅器形制、花紋觀察此墓年代屬於西周中期。 [3] 

安居遺址研究價值

安居遺址的發現,為確定古鄂國、曾(隨)國都城地望提供了重要信息,對破解曾隨之謎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3] 

安居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安居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安居遺址旅遊信息

安居遺址地理位置

安居遺址位於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安居鎮王家樓村八組。

安居遺址交通信息

步行:自湖北省隨州市隨縣安居鎮人民政府步行前往安居遺址,路程約900米,用時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