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世藎

鎖定
孫世藎 (孫嘉淦的祖父),字丹台,興縣臨河都(現在的羅峪口一帶)人。博古通今,工詩古言辭,善射,勇力絕倫。
丹台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出生日期
萬曆三十四年(1606)
逝世日期
清康熙十年(1671)
主要成就
招降流寇,升任江西省崇仁縣縣令
本    名
孫世藎
籍    貫
太原府興縣

孫世藎人物生平

孫世藎 (孫嘉淦的祖父),字丹台,興縣臨河都(現在的羅峪口一帶)人。博古通今,工詩古言辭,善射,勇力絕倫,明末有流竄的農民起義軍突然來到村裏,所有的人都逃走了,孫世藎蹬上屋頂,連射十餘箭,箭無虛發,這股流竄的兵勇被射的落荒而逃,全村因此沒有受到損失。順治丙戍,孫世藎因博通經史成為臨縣訓導,後升為垣曲教諭,當時垣曲境內有強盜佔山為王,孫世藎設計招降,因招降有功,升江西省崇仁縣縣令,崇仁縣境內有股土匪,首領叫羅漢七,手下有一萬多人,非常猖狂。前任縣令想要剿滅他們,沒想到計劃泄露,被強盜殺害。孫世藎到任後,考慮到縣裏的人都很害怕強盜,沒有人能和他一心剿匪,於是就假裝很害怕強盜,從不去招惹他們,強盜也非常輕視孫世藎,過了一段時間,孫世藎認為可以誘騙這夥強盜了。一天晚上,孫世藎叫來他的僕人,對他説:“我和這夥強盜勢不兩立,你一直是個忠勇正直的人,是否願意和我一起消滅這夥強盜?”那個僕人説:“生死都聽你的命令”孫世藎的夫人知道這件事後,哭着對他説:“強盜有那麼多人,你手裏又沒兵勇,這不是虎口拔牙嗎?”孫世藎對妻子説:“食君之實祿,忠君之事,這件事成功了,是上天保佑,不成功也是我作為縣令應盡的職責,我不能因為保全全家人的性命就放任這股強盜。”第二天就派人去和強盜説:“我迫於上級的命令,不剿滅你們上級要軍法從事我,剿滅你們吧,我手裏又沒兵,也是一死,所以我現在想投靠你們,以逃一死,想和將軍於某日某鎮見面,商量這件事”強盜一貫輕視孫世藎,於是就答應了他,到了那一天,羅漢七帶領二千多人駐紮在鎮外,自己帶軍師和三十個小校來到鎮裏,孫世藎設酒席在外廂房裏款待那三十個小校,把他們每五人按排一個房間,把羅漢七和他的軍師迎到內廳設宴款待。孫世藎考慮到他一人以一敵二,把握不大,於是又請來鎮上的一個姓孟的千總,那個千總一入席,羅漢七臉色一變,把劍挺起,孫世藎笑着説:“不要緊張,這是我請來勸酒的”,於是讓個千總把刀解下,大家一起暢飲,酒至半酣,孫世藎請羅漢七到後園商議相關事情,並對他的僕人説我:“我和將軍有機密事情要商量,不要讓外人進來”説完拉着羅漢七的手往後園走,他的僕人緊跟在後面,那個千總跟在軍師的後面,進入後園,孫世藎出其不意用雙手猛抉羅漢七的雙眼,將他摔倒在地,軍師剛要撥刀,讓後面的千總摔倒在地,僕人拿出繩子,將二人捆好,外面對後園發生的事還不知情。孫世藎把自己手下的衙役全部叫來,每人給了一根弓弦,對他們説:“強盜的頭目已被我抓獲,你們現在聽我的命令,和我一起去給那三十個小校去勸酒,我勸酒時,他們一定會站起來,你們就站在他們身後,等我往上一扔酒杯,小校們必定抬頭觀看,你們趁機用弓弦勒住他們的喉嚨,把他們制服”於是用這個辦法他擒拿了二十五個小校,故意放走了五個,大家不理解孫世藎為什麼要放了那五個小校,孫世藎對大家説:“我們手中沒有士兵,讓那五人出去,他們必定會誇大我們的實力,鎮外的那二千人會不戰自散”。果然鎮外的那二千人聽到首領被擒的消息後連夜逃走了,第二天,孫世藎招集鄉勇進山查看,山上已空無一人。不煩一兵,不費一箭,於杯酒之間擒拿兇首,真可謂智勇雙全。江西省巡撫知道這件事後,準備上表推薦孫世藎,孫世藎説:“我只有一個兒子,我不能在垂老之年還在他鄉忙碌。”於是辭官回鄉,每天詩酒自娛,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接濟貧困,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後代説:“如果你們有出息,就不需要我的那些錢財,我不想讓這些錢財拖累你們,我這樣做是為你們將來沒有拖累。”孫世藎於1671年去世,享年65歲。生有二子,長子天錦早夭,次子孫天繡(清朝吏部尚書孫嘉淦之父)。

孫世藎家世

曾祖:漢臣(監生)
祖父:光祖(貢生,北直隸香河知縣)
父親:守意(增生,誥贈光祿大夫)
長兄:世裕
子:天錦(早夭)、天繡(清吏部尚書孫嘉淦之父)
孫:正淦(庠生)、鴻淦(進士,湖北公安知縣)、嘉淦(進士 吏部尚書)、揚淦(進士 國子監 監丞)

孫世藎史文記載

《臨縣誌》卷十八名宦錄記載,“孫世藎,字丹台,興縣人,順治八年以明經任臨縣訓導,勤於課士,持身接物足為楷式,後升垣曲教諭繼擢江西崇仁縣知縣,到處政教有聲,垂老掛冠歸田,日以詩酒自娛,傾囊以濟貧交,文定公嘉淦其文孫也”。文孫者,孫之雅稱也。孫世藎在任臨縣訓導期間,孫嘉淦陪同在其祖父左右,甚至在臨縣還延訪名師,為其科舉進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著名的“壬辰二進士”之一的李棠蔭就是他的老師。民六版《臨縣誌》卷十九鄉賢錄李棠蔭條下記載,“興縣孫文定公為諸生時,親承教澤”,並且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在臨縣留下了些許傳説,同時也結交了不少臨縣的文人朋友,如曲峪的鐘鼓山,傳説孫嘉淦少年時期就在此山讀書,百文鎮的秦家,據傳説就是孫嘉淦的妹夫;另外本縣著名進士趙中元去世後,孫嘉淦親自為其撰寫了《祭進士趙公文》,文中詞調悲涼,言語懇切,可見二人交情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