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懷玉

(南朝宋開國功臣)

鎖定
孟懷玉(384-415年),平昌郡安丘縣(今山東省安丘市)人,世居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東晉末年名將,南朝宋功臣。
孟懷玉早年隨劉裕平定孫恩之亂,任建武司馬。後與劉裕平定桓玄之亂,以功封鄱陽縣侯 [1]  ,食邑千户。任鎮軍參軍,領下邳太守,與諸將率軍西上追擊桓玄,征剿桓氏餘黨。遷寧朔將軍、西陽太守、新蔡內史,除中書侍郎,轉輔國將軍,領丹陽府兵,戍石頭城。在盧循之亂中,孟懷玉領兵擊潰盧循徐道覆,又率軍追討深入嶺南,攻克始興,斬殺徐道覆,又追擊盧循至交州而還。因功又再獲封陽豐縣男的爵位。復為太尉諮議參軍、徵虜將軍,遷江州刺史、南中郎將、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恆農揚州之松滋六郡諸軍事,加持節,受命防備荊州刺史司馬休之
義熙十一年(415年),孟懷玉因病在江州辭世,追贈平南將軍。
本    名
孟懷玉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晉陵郡丹徒縣(今江蘇省鎮江市)
出生日期
384年
逝世日期
415年
主要成就
討伐孫恩、平定桓玄、擊潰盧循

孟懷玉人物生平

孟懷玉跟隨劉裕

孟懷玉家族原本居住在平昌郡安丘縣(今山東安丘),西晉永嘉之亂後,他的家族跟隨晉室南渡。此後世代僑居在京口(今江蘇鎮江)。 [2] 
隆安五年(401年),劉裕被朝廷加封為建武將軍,率軍討伐孫恩之時,任命孟懷玉擔任建武司馬,隨從自己東討孫恩。 [3] 

孟懷玉平定桓氏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在京口建義舉兵討伐桓玄,孟懷玉和劉裕一起清除京口的桓氏黨羽並控制京口。 [22]  隨後又與劉裕率義軍攻克京師建康。事後,孟懷玉因功受封鄱陽縣侯 [1]  ,食邑千户,出任劉裕的鎮軍參軍,領下邳太守。 [4] 
桓玄撤出建康後,挾晉安帝西還江陵。劉裕派遣孟懷玉與劉毅何無忌劉道規西上追擊桓玄。孟懷玉與朝廷諸軍攻陷湓口,進佔尋陽,然後與劉毅等一直西進。 [5-6]  桓玄退至江陵後,召集荊州舊部,大聚荊州兵眾,造樓船、器械,再次順江東下,試圖奪回建康。 [7]  五月,桓玄軍與孟懷玉、劉毅、劉道規等軍相遇於崢嶸洲,當時桓玄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因桓玄經常在船側泛舟,預演敗走時的動作,於是桓玄軍的士眾毫無鬥志。最終,朝廷軍乘風火攻,桓玄軍在孟懷玉、劉毅、劉道規等人的進攻下潰敗,桓玄焚燬輜重乘夜逃走。 [8]  此後,桓玄敗亡,諸將繼續進攻荊州的桓氏餘黨,斬殺桓謙、桓振,收復江陵,重迎晉安帝復位。 [9] 
義熙三年(407年),孟懷玉出任寧朔將軍、西陽太守、新蔡內史。後擔任中書侍郎,不久又轉任輔國將軍領丹陽府兵,戍守石頭城。 [10] 

孟懷玉平定盧循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於廣州起兵並進攻京師建康,孟懷玉屯兵丹陽郡西 [11]  ,與諸將同守石頭城江岸,在石頭城江岸上連續作戰,都立有戰功,被委任為中軍諮議參軍。 [12]  當時,徐道覆多次想率精兵登岸,但因懼怕孟懷玉而不敢上岸。同年盧循東撤,孟懷玉等諸將率軍追擊,劉裕屯兵雷池,盧循、徐道覆來攻,劉裕用火攻大敗叛軍,盧循等退保尋陽。劉裕召王仲德為先鋒,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盧循聞劉裕追擊,欲走向豫章,於是在左裏立柵欄。劉裕大軍至左裏又大敗叛軍,盧循逃走,劉裕即派劉藩、孟懷玉輕軍追擊。 [13]  [23] 
義熙七年(411年),徐道覆在大雷敗後退守始興,孟懷玉率軍圍攻始興,孟懷玉身當矢石攻下始興,斬殺徐道覆。 [14-15]  接着孟懷玉仍受命率軍向南追討盧循,至同年盧循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殺,亂事平定,孟懷玉乃班師回京。孟懷玉因功再獲封陽豐縣男,食邑二百五十户。後轉太尉諮議參軍、徵虜將軍。 [16] 

孟懷玉鎮守江州

義煕八年(412年),孟懷玉升任江州刺史,不久加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弘農、揚州之松滋六郡諸軍事、南中郎將。當時荊州刺史司馬休之佔據上流,對京師建康虎視眈眈,劉裕頗感威脅,因此讓孟懷玉擔任江州刺史以防備司馬休之。 [17]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給孟懷玉加持節,準備出兵討伐司馬休之。不過,同年孟懷玉父親去世,因孟懷玉很有孝心,在丁憂期間哀痛患病,曾上請解任職務未獲允許。隨後,孟懷玉又上書以弟弟孟仙客已過繼,其父的喪事唯有他一個兒子可以主持為由陳情,終獲朝廷允許,但孟懷玉未及離職就已在江州病逝,朝廷追贈孟懷玉平南將軍。 [18] 

孟懷玉人物評價

李延壽:“劉懷肅、劉懷慎、劉粹、孫處、蒯恩、向靖、劉鍾、虞丘進、孟懷玉、孟龍符、胡藩等,或階緣恩舊,一其心力;或攀附風雲,奮其鱗羽,鹹能振拔塵滓,自致封侯。” [19] 

孟懷玉史籍記載

《宋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七》 [20-21] 
《南史·卷十七·列傳第七》 [19] 
《宋書·卷一·本紀第一·武帝上》 [24]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武帝中》 [25] 

孟懷玉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祖
高祖
孟珩
官至河南尹。
祖父
孟淵
官至右光祿大夫。
父親
孟綽
官至給事中、光祿勳。
平輩
二弟
官至車騎將軍參軍、龍驤將軍、廣川太守。
三弟
孟仙客
——
子輩
長子
孟元
襲爵鄱陽縣侯。
次子
孟慧熙
襲爵陽豐縣男。
孫輩
孫子
孟宗
襲爵陽豐縣男,官至竟陵太守、中大夫。
後人
十世孫
唐朝詩人。
參考資料
  • 1.    根據《宋書.孟懷玉傳》記載孟懷玉生前受封過兩個爵位鄱陽縣侯和陽豐縣男,死後分別由兩個兒子繼嗣,其長子繼承鄱陽縣侯。《宋書.袁豹傳》更載:"鄱陽縣侯孟懷玉上母檀氏拜國太夫人,有司奏許。"可知,當時孟懷玉的鄱陽縣侯已經是開國的實爵縣侯。因此孟懷玉404年受封的鄱陽縣侯當是《宋書》所言的食邑千户的實封的爵位,並非《南史》所言的虛爵的五等侯。當時先後受封兩個開國的爵位,且死後分別由長子次子繼嗣的功臣,除了孟懷玉,還有檀韶。可見當時因功獲封兩個開國實封的爵位,並無問題。
  • 2.    《宋書.孟懷玉傳》:孟懷玉,平昌安丘人也。高祖珩,晉河南尹。祖淵,右光祿大夫。父綽,義旗後為給事中,光祿勳,追贈金紫光祿大夫。世居京口。
  • 3.    《宋書.孟懷玉傳》:高祖東伐孫恩,以懷玉為建武司馬。
  • 4.    《宋書.孟懷玉傳》:豫義旗,從平京城,進定京邑。以功封鄱陽縣侯,食邑千户。高祖鎮京口,以懷玉為鎮軍參軍、下邳太守。
  • 5.    《宋書.武帝本紀》:遣諸將帥追玄……無忌、道規破玄大將郭鈐等於桑落洲,眾軍進據尋陽。
  • 6.    《晉書.桓玄傳》:玄遣遊擊將軍何澹之、武衞將軍庾稚祖、江夏太守桓道恭就郭銓以數千人守湓口。又遣輔國將軍桓振往義陽聚眾,至弋陽,為龍驤將軍胡譁所破,振單騎走還。 何無忌、劉道規等破郭銓、何澹之、郭昶之於桑落洲,進師尋陽。
  • 7.    《宋書.武帝本紀》:玄既還荊郢,大聚兵眾,召水軍造樓船、器械,率眾二萬,挾天子發江陵,浮江東下。
  • 8.    《晉書.桓玄傳》:毅率道規及下邳太守孟懷玉與玄戰於崢嶸洲。於時義軍數千,玄兵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於舫側,故其眾莫有鬥心。義軍乘風縱火,盡鋭爭先,玄眾大潰,燒輜重夜遁
  • 9.    《宋書.武帝本紀》:劉毅諸軍復進至夏口。毅攻魯城,道規攻偃月壘,皆拔之。十二月,諸軍進平巴陵。義熙元年正月,毅等至江津,破桓謙、桓振,江陵平。天子反正。
  • 10.    《宋書.孟懷玉傳》:義熙三年,出為寧朔將軍、西陽太守、新蔡內史,除中書侍郎,轉輔國將軍,領丹陽府兵,戍石頭。
  • 11.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本紀》:冠軍將軍劉敬宣屯北郊,輔國將軍孟懷玉屯丹陽郡西,建武將軍王仲德屯越城,廣武將軍劉懷默屯建陽門。
  • 12.    《宋書.孟懷玉傳》:盧循逼京邑,懷玉於石頭岸連戰有功,為中軍諮議參軍。
  • 13.    《宋書.孟懷玉傳》:賊帥徐道覆屢欲以精鋭登岸,畏懷玉不敢上。及循南走,懷玉與眾軍追躡,直至嶺表。
  • 14.    《宋書.孟懷玉傳》:徐道覆屯結始興,懷玉攻圍之,身當矢石,旬月乃陷。
  • 15.    《宋書 卷二 本紀第二 武帝中》: 二月,盧循至番禺,為孫季高所破,收餘眾南走。劉籓、孟懷玉斬徐道覆於始興。
  • 16.    《宋書.孟懷玉傳》:仍南追循,循平,又封陽豐縣男,食邑二百五十户。復為太尉諮議參軍,徵虜將軍。
  • 17.    《宋書.孟懷玉傳》:八年,遷江州刺史,尋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恆農揚州之松滋六郡諸軍事、南中郎將,刺史如故。時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居上流,有異志,故授懷玉此任以防之。
  • 18.    《宋書.孟懷玉傳》:十一年,加持節。丁父艱,懷玉有孝性。因抱篤疾,上表陳解,不許。又自陳弟仙客出繼,喪主唯己,乃見聽。未去任,其年卒官。追贈平南將軍。
  • 19.    參見(唐)李延壽《南史.卷十七.列傳第七.孟懷玉》
  • 20.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03]
  • 21.    參見(南齊)沈約著《宋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七.孟懷玉》
  • 22.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託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凡同謀何無忌...孟昶、昶族弟懷玉...義眾馳入,齊聲大呼,吏士驚散,莫敢動,即斬修以徇。
  • 23.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循聞有大軍上,欲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裏。大軍至左裏,將戰...即攻柵而進。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諸軍乘勝奔之,循單舸走。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納其降附,宥其逼略。遣劉藩、孟懷玉輕軍追之。
  • 24.    《宋書 卷一 本紀第一 武帝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1]
  • 25.    《宋書 卷二 本紀第二 武帝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