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

鎖定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是山西省孝義市一所直屬公立小學,簡稱孝義一小。學校前身為始建於1969年的五七學校,其後兩易校址,三次更名,於2009年搬遷至崇文大街,更名為崇文街小學。 [2]  [5] 
中文名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
外文名
Xiaoyi Chongwen Street Primary School
簡    稱
孝義一小
創辦時間
1969年5月
辦學性質
公立小學
學校類別
完全小學
主管部門
孝義市教育科技局
校    訓
博文約禮 [8] 
校    歌
《禮贏天下》 [8] 
地    址
山西省孝義市崇文大街196號
主要獎項
全國文明校園 [6] 
山西省示範小學 [5]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辦學歷史

1969年5月,孝義縣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原縣委南隅的電影管理站辦學,學校根據毛主席對教育的“五·七指示”定名為“五·七學校”。
1973年,學校更名為“新城小學”。
1976年,學校搬遷至府東街西側,並更名為“新城七年制學校”。
1979年7月,學校初中部獨立並遷入了“新城初中”,一所真正的五年制小學“新城小學”正式成立。
2004年,學校按街道命名,“新城小學”更名為“府東街小學”。
2009年10月,校址搬遷至崇文大街,更名為“崇文街小學”。 [2]  [5] 
2011年8月,牽頭成立孝義市第一個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的教育集團——崇文小學教育集團。 [5]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辦學條件

學校佔地面積39335平方米,建築面積21559平方米。 [3]  建有兩座四層教學樓,分別是博文樓和約禮樓,一座12層尚藝樓(家長學校和學生社團活動使用),300米塑膠跑道的運動場有圖書室1個,藏書6萬餘冊,300座閲覽室1個,網絡計算機教室3個,學生用機180台。 [4] 
截至2021年5月,學校有教師253人,在校學生4989人。 [3]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校園風貌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所獲榮譽

1992年,被評為“山西省電化教育先進學校”。
1995年,被評為“山西省德育示範校”。
1999年3月,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國家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2年5月,被評為“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實驗學校”、“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示範學校”。 [5] 
學校先後獲“國家級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校”“山西省素質教育示範校”“山西省先進示範學校”“山西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學校”“山西省創新教育實驗示範學校”“山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乒乓球)”“山西省綠色學校”“山西省平安校園先進單位”“呂梁名校”,被山西省教育廳確立為國培基地校、“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基地校。 [4] 
2017年11月,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校園”。 [6] 
2021年9月,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 [1]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文化傳統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精神文化

  • 辦學理念:禮贏天下
  • 辦學特色:禮樂教育
  • 辦學目標:培養博文約禮的品質少年
  • 辦學使命:用禮樂書寫生命的厚度
  • 校訓:博文約禮
  • 校風:崇文尚禮,厚德篤行
  • 教風:克己復禮,以身立教
  • 學風:明禮自律,知行合一 [7-8]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形象標識

  • 校徽
外部採用同心圓環圖形,似充滿動感的車輪,既寄意學校滾滾向前的發展態勢,又象徵全校師生員工同心協力的氛圍和生機勃勃的朝氣。同心圓環內部上方嵌入中文校名,下方的“1969”是學校的建校時間。校徽中心圖案由”崇文街“三個字的首字母“cwj”組成。變形後的字母形似一雙大手,“j”的一點形似太陽,整個圖案象徵老師用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從局部看,“c j”又像鳥巢。小鳥翅膀堅定有力,展翅欲飛,衝向廣闊的天空。寓意學生在崇文街小學放飛夢想,收穫希望。校徽的圖案以紅、橙、黃色為主,暖色代表充滿朝氣與活力,淡藍色背景喻示學校廣闊的發展天地和美好前景。 [8] 
孝義市崇文街小學形象標識
  • 校旗
以紅色作為底色,由圖案與文字兩部分組成,皆為白色。圖案部分由崇文首字母“C”“W”構成,字母巧妙變形組合成漢字“禮”,彰顯學校 “禮樂教育”的辦學特色。“禮”字形式活潑,像流動的祥雲,似飛翔的白鴿,寓意學校在“禮”文化的浸潤下朝氣蓬勃、內涵發展。文字部分以學校名稱與拼音組成,簡潔明瞭。 [8] 
  • 吉祥物
禮寶寶取名為“彬彬”,是彬彬有禮崇文學子的代言人。頭髮:像一片綠色的樹葉,顯得活潑有個性,陽光向上;面部:大大、圓圓的眼睛,對未來充滿期待。微微張開的嘴巴好像呼喚同伴一起學禮儀;身體:身着綠色衣服並佩戴紅領巾,手抱一本書,象徵博文約禮、樂學善思的學習精神;胸前配飾傳統紅色花紋圖案的“禮”字,突顯學校“崇文尚禮、厚德篤行”的校風。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