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義剪紙

鎖定
孝義剪紙是山西孝義的民間藝術形式,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孝義已有千年的悠久歷史孝義剪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造型獨特,既有北疆的粗獷豪放,又有南國的纖秀細膩,且文化底藴深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中文名
孝義剪紙
山西孝義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北疆
粗獷豪放
文化底藴
深厚

目錄

孝義剪紙特色

孝義剪紙 孝義剪紙
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獨特的審美意識,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一;構思巧 [1]  妙,粗獷大方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二;式樣多變,立體感強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三;豐富的想像力,誇張和浪漫的藝術手法是孝義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之四。
孝義民間藝人剪紙,都以美化生活為動機,他們的剪紙作品,猶如一曲曲優美動人的民歌,寄託着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真摯情感,使人們深深地感到山西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
每到喜慶年節,家家户户門上、窗上貼滿各種代表吉祥的喜慶剪紙,五彩繽紛,琳琅滿目。民間藝人們用靈巧的雙手裝飾環境,藉以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由於剪紙工具簡單,易於傳授,在傳授和使用過程中,又經歷了藝術與內容的自然發展,使孝義的剪紙藝術始終充滿活力,經久不衰。
剪紙也是孝義人生活中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深受婦女喜愛。過去,農村女子自小隨母習之。剪紙的題材多種多樣,主要有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器皿、吉祥圖案、戲曲故事、神話傳説、皮影模仿等,其中尤以諧音寓意美滿幸福、吉祥喜慶的作品最普遍。在技法上,有的纖巧細密如工筆白描,有的大刀闊斧若國畫寫意。當今的許多作品仍保留着傳統的線條結構手法,氤氲着漢代石刻的古老遺風,誇張中求真實,變形中求神似,簡潔中潛豐厚,象徵中透意趣。

孝義剪紙榮譽

抗戰時期,我國著名美術家力羣先生曾對孝義剪紙進行調查研究,並指導當地婦女運用剪紙藝術反映新生活,《識字圖》《做軍鞋》《兒童團長》等流傳至今。東小景村婦女石桂英與力羣合作的《織布圖》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遠傳海內外,受到國內外朋友的好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