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婁志德

鎖定
婁志德(1479~1546),字存仁,號勿齋,河南項城李寨鎮大王村老婁莊人,唐朝名臣婁師德之後,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通議大夫巡撫山東右都御史
隆慶年間,追贈工部右侍郎,諡莊肅
本    名
婁志德
存仁
勿齋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河南項城
出生日期
1479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
1546年2月6日
主要作品
《兩浙賦役全書》
主要成就
為官公正清廉
諡    號
莊肅

婁志德生平經歷

十七歲,丁父艱哀毀骨立。二十歲,補邑學生。正德元年(1506),考中舉人,任教諭。正德三年(1508),丁母憂
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第二甲第108名進士,選為庶吉士,授趙州知州。在任三年,婁志德清廉自守,行有法度,享譽朝野,户部尚書孫存稱讚他“古循吏也”。
明世宗即位,入覲,歷任户部山東司員外郎。在大禮議之爭中,婁志德受到牽連,受到削籍處分,貶官為民。婁志德回家鄉後,知縣識賢,命其治理汾河。婁志德堅守工地,親臨指揮,終於消除了水患。百姓感恩他,把那一段大堤叫“婁堤”。婁志德因為口碑和政績極佳,一年後官復原職,擢升户部陝西司郎中
嘉靖六年(1527),北方韃靼燒殺搶掠襲擾邊境,百姓深受其害。婁志德受命前往甘肅督理出納。婁志德清正廉潔,在財帛面前毫不動心,凡儲備的軍用物質點滴分毫都用於邊防軍需,確保了糧草供應。升任杭州知府
嘉靖十一年(1532),入朝,僅一身一吏,囊無片帛,受到京官的一致稱道。
嘉靖十三年(1534),補福建鹽運司使。興化縣上裏有位負責看管鹽場的鹽工叫陳瓊生,因鹽的出入庫數量有誤差,被人舉報,因此深陷囹圄。案件上報到婁志德那裏,他親赴鹽場實地察驗,推斷為風吹雨淋的自然損耗,最後將其釋放。婁志德還改革鹽務,杜絕奸商欺詐行為;增設鹽運港口,提高了鹽運效率;鹽民鹽商為他立了功德碑。御史包蒙泉登武夷山,指着九曲泉向隨行官員説:“這裏的泉水就像婁運使一樣清。”
嘉靖二十年(1541),升任浙江右布政使。浙江百姓高興的説:“舊恩主來也。”上任那年,該省先澇後旱,糧食幾乎絕收,婁志德一邊組織力量進行救災,一邊推出舉措減少財政開支。為減輕百姓的不合理賦税等負擔,他還不辭辛勞,實地走訪賦税徭役現狀,寫出了《兩浙賦役全書》十二卷,為明朝中後期賦税改革作出重大貢獻。
嘉靖二十二年(1543),升任福建左布政使。閩人慶賀説:“福星來也。”“不數月,八郡稱安”。歷任南京太僕卿、南京太常寺卿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升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嘉靖二十五年(1546)春,婁志德從南京上任,忽痰火作,於是不起。二月六日,卒。明世宗賜葬於老婁莊西北500米處。俗稱“婁公墓”。明穆宗追贈工部右侍郎,諡莊肅。 [1-2] 

婁志德軼事典故

婁志德看低茅瓚

婁志德在任杭州知府的時候,杭州出了一名狀元,名叫茅瓚。茅瓚從京城回家探親祭祖,一下轟動了杭州大小官員。出於禮節,婁志德與同僚前去拜訪。沒想到,名片遞上去很久了,可這個茅狀元自以為文才天下第一,遲遲不肯出來迎接。把他們一行晾在外面多時,婁志德見此情景,便率領同僚回頭就走,並且説:“僅新科狀元罷了,居然如此託大,難成事業!”從此再不與他見面。 [2] 

婁志德修史風波

杭州有一位已故顯宦洪鐘,官至刑部尚書,諡號“襄惠”。婁志德組織編寫杭州地方誌時,洪鐘的子孫要求把洪鐘編入“鄉賢”篇中去。婁志德認為不合體例,斷然拒絕説:“鄉賢是為本地做過重要貢獻的本地名人,襄惠公是朝廷重臣,想入史志可以進入國史館,怎麼能列入鄉賢中去?”事後,屬下問他難道就不怕洪家找麻煩尋報復,婁志德説:“婁某人向來站得直立得正,有何懼哉?” [2] 

婁志德黑婁青天

明代有規定,地方官如果有事外出,必須向知府告假,還必須把該做的事情做完,否則是要受處分的。有一年,杭州府有三位知縣要告假外出,婁志德便直呼一位已經外出一次的知縣名字説:“你怎麼又要外出?你的事情辦完沒有?如果沒辦完,我就要審查你了。”弄得那名知縣很尷尬,那兩位知縣也不敢説告假了。因鐵面無私,人稱其“黑婁青天”。婁志德為官公正清廉,在開封包公祠壁上曾寫着:“昨日包公,今日婁公。” [1-2] 

婁志德人物評價

俞時《通議大夫巡撫山東右都御史婁公志德行狀》:性介潔,不蓄媵婢。歷仕三十餘年,無毀節。
蔣淦:海內如婁公清望,是吾人範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