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什

(奧什市)

鎖定
奧什市是吉爾吉斯共和國南都,吉爾吉斯斯坦兩個直轄市之一,奧什州首府。
中文名
奧什市
行政區類別
首都、直轄市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機    場
奧什國際機場

奧什歷史沿革

奧什市是中亞地區最古老的居民點之一,早在公元8世紀這裏就以成為絲綢之路上一個絲綢生產和加工的中心而聞名於世,這條著名的貿易線路穿越阿賴山脈向東抵達喀什,現在奧什已經成為帕米爾高速公路的起點,這條高速公路穿越了帕米爾山脈,終點到達塔吉克斯坦城市霍羅格
帖木兒的六世孫、印度莫卧兒王朝的創立者巴布爾烏爾都語:ظہیرالدین محمد بابر),出生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城市安集延附近,並且從這裏開始了他對北印度的征服,據説他曾在蘇萊曼山考慮過他的未來,並得出局限於費爾幹納盆地會約束他作為著名的征服者後代的抱負的結論,他描述了這座城市:“有許多傳説談到了奧什的精彩,奧什要塞的東南方是一座比例協調被稱作巴拉科的山脈,在山脈的頂端,蘇丹穆罕默德汗建立了一處臨時行宮,朝下在相同山脈的激盪下,我在伊斯蘭教歷902年(公元1496年)建立了一座有柱廊的臨時行宮”。
城市後來在長時間內屬中國清朝,後以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併入俄羅斯帝國,並於1876年被俄羅斯帝國正式吞併,當時俄羅斯帝國在所謂的“大搏奕”(俄語:Большая игра,Bol'sháya igrá)中已經擊敗了中亞所有的汗國,這場大搏奕是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中亞的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競爭。
星期天的奧什市場 星期天的奧什市場
1919年新成立的蘇聯中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拉丁化:Rossiyskaya Sovetskaya Federativnaya Sotsialisticheskaya Respublika)境內建立了卡拉吉爾吉斯自治州(俄語:Кара-Киргизская АО,拉丁化:Kara-Kirgizskaya AO),奧什市當時是這個自治州的一部分。1990年,在蘇聯在中亞的統治行將結束前,奧什市及其郊區出現了血腥的民族衝突,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之間相互攻擊,導致1,000人死亡。
在2010年,在比什凱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其他主要城市的暴亂之後,總統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到奧什尋求避難並藏匿了起來,以避開抗議者揭發他的政府並表達對這個國家艱難的經濟形勢的不滿。2010年5月13日,巴基耶夫的支持者們接管了奧什的政府大樓, 同時奪取了機場,以阻止臨時政府官員着陸接管政權。抗議者們則要求巴基耶夫返回,並且迫使奧什州長逃走。前奧什州長馬馬薩迪克·巴基羅夫重新擔任州長一職。
2010年6月10日,暴亂在奧什爆發,至少400人喪生,上千人受傷。當地媒體報道青年犯罪團伙用配備的棍棒和石塊砸碎商店櫥窗,並在市中心縱火焚燒汽車。城市的一些建築物和房屋也着火燃燒,城市的警察部隊被證明無法維持城市秩序,導致軍隊被調動起來,並聲稱國家處於緊急情況當中。吉爾吉斯斯坦情報局則聲稱2010年的暴亂是由剛剛被罷免的前總統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引發的,據説他與國外的毒品犯罪集團和伊斯蘭聖戰組織進行了交易,伊斯蘭聖戰組織隨後接管了吉爾吉斯斯坦南部,並建立了一個伊斯蘭的政教合一的政權,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他們提供讓巴基耶夫家族返回並重新控制比什凱克,進而重新控制吉爾吉斯斯坦。然而直到現在,都沒有明確的證據對公眾和媒體表明巴基耶夫參與了這種交易。根據不同的消息來源,近100,000 名烏茲別克族難民逃往烏茲別克斯坦,許多難民營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費爾干納納曼幹地區建立起來,為穿越吉烏邊境尋求安全庇護的吉爾吉斯斯坦公民提供住處。

奧什奧什市

奧什衞星地圖
奧什衞星地圖(2張)
奧什市是吉爾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費爾幹納盆地中,在費爾幹納盆地東南端,阿克布拉河出山口附近。常常被稱作“吉爾吉斯斯坦的南方之都”。城市有至少3,000年的歷史,並且從1939年開始就是奧什州的行政中心。奧什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城市,根據2003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城市人口大約為220,000 人,由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俄羅斯、塔吉克和其他小民族組成。

奧什城市概述

奧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 有中亞所有城市當中最大和最擁擠的露天市場,城市的工業基礎是在蘇聯時期建立起來的,而在蘇聯解體之後,城市的工業開始走向衰敗,直到現在,城市的工業才開始逐漸復甦。城市靠近烏茲別克斯坦邊境,歷史上就是切斷了連接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領土和居民的走廊地帶。奧什奪取了從前吉爾吉斯斯坦內陸地區大量的貿易和經濟發展機會,並對內陸地區設置了一系列的障礙,以獲得貿易和經濟發展的壟斷。連接奧什(可以説代表了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地區)和比什凱克(代表了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地區)的日間航班以及遙遠的、陡峭的、穿越崇山峻嶺的通往比什凱克的道路的升級極大程度的改善了兩座城市的交通狀況。
蘇聯時代的列寧像仍然矗立在奧什的廣場上 蘇聯時代的列寧像仍然矗立在奧什的廣場上
城市有許多紀念碑,其中就有阿賴女王庫爾曼江·達特卡(吉爾吉斯語:Курманжан ДаткаDatka Kurmanjan Mamatbai kysy,1811-1907,稱為阿賴女王或者南部女王,抵抗沙俄侵略的英雄人物)和在前蘇聯地區少量保留的列寧的雕像。當地的一座俄羅斯東正教教堂蘇聯解體後重新開放,而吉爾吉斯斯坦最大的清真寺(位於巴扎旁邊)和建於16世紀的拉巴特·阿布杜勒汗清真寺也可以在奧什找到。吉爾吉斯斯坦的世界遺產蘇萊曼山提供了一個俯瞰奧什城市及郊區全貌的最佳觀測點。在蘇萊曼山的一個山洞裏有一個博物館,包括考古、地理和歷史文物的藏品以及關於當地動植物信息的藏品。

奧什人口

奧什是吉爾吉斯斯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首都比什凱克,根據2009年城市的人口普查結果,城市擁有232800名居民,而根據2008年的資料估算,城市和郊區總共有500000居民,其中吉爾吉斯族佔總人口的43%,而烏茲別克族佔總人口的48%,俄羅斯族只佔總人口的3%,其他突厥民族一起只佔總人口的2%,韃靼人佔總人口的1%。
1926年奧什市的民族構成是:烏茲別克族佔總人口的70.1%,俄羅斯族佔總人口的5.6%,吉爾吉斯族佔總人口的20%,其他民族佔總人口的3.3%。
1989年奧什市的民族構成是:烏茲別克族佔總人口的40.9%,俄羅斯族佔總人口的18.4%,吉爾吉斯族佔總人口的29.1%,其他民族佔總人口的11.6%。
2009年奧什市的民族構成是:烏茲別克族佔總人口的48.3%,俄羅斯族佔總人口的2.7%,吉爾吉斯族佔總人口的43.0%,其他民族佔總人口的6.0%。

奧什姐妹城市

沙特阿拉伯吉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