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鎖定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概括地敍寫了天寶十載(751年)杜甫作《三大禮賦》獻給唐玄宗到召試不遇的全過程,抒發了作者對崔於二學士能賞識其賦並給予舉薦的感激。全詩感情真摯,語言精練,富於感染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品名稱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排律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作品原文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昭代將垂白,途窮乃叫閽
氣衝星象表,詞感帝王尊。
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討論。
倚風遺鶂路,隨水到龍門。
竟與蛟螭雜,空聞燕雀喧
青冥猶契闊,陵厲不飛翻。
儒術誠難起,家聲庶已存。
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
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 [1]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註釋譯文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詞句註釋

①集賢院:官署名,即集賢殿書院,掌修書之事,置學士。崔於二學士:指崔國輔於休烈
②叫閽(hūn):指向唐玄宗獻《三大禮賦》事。閽,天子之門。
③“倚風”句:《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飛過宋都。”杜預注:“鷁,水鳥,高飛遇風而退,宋人以為災,故書。”鷁,同“鶂(yì)”。鶂鳥遇風而退飛,後因借鶂路喻指遇挫而退。
④蛟螭(chī ):喻集賢院裏的賢士。
⑤燕雀:喻指評判考卷的禮部官署中的小人。
⑥“謬稱”二句:原注:“甫獻《三大禮賦》出身,二公嘗謬稱述。” [2]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白話譯文

生在清平的時代卻垂老無成,無路可走只好來敲天子之門。
賦中的氣勢高衝星漢,生動的詞彩感動了帝王。
宰相為我書寫考試的題目,禮部評判我寫出的文章。
我希望這次考試一帆風順而不蹈鶂路,能像那鯉魚順水跳過龍門一樣。
考試時得與集賢院的賢士們共處一堂,考完後徒然聽到幾聲燕雀的噪嚷。
青雲之志竟是這般地難以實現,空有雄健的翅膀卻不能高翔。
靠儒家之術確實難以奮起,所幸我的詩名還能將家聲傳場。
我的故鄉盛產藥物,環境優美令人作桃源之想。
我想打點行裝回歸故里,行前深深眷戀集賢院的二位兄長。
你們對我的《三大禮賦》謬加稱讚,我實在難以答謝二公的恩賞。 [2]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時杜甫在長安。此前一年,杜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使特朝集賢院,命宰相考他的文章,集賢院崔國輔、於休烈二學士對杜甫也給予提攜,但因李林甫從中作梗,杜甫只落個“參列選序”的資格。“候補”了一年,見沒有什麼希望,於是杜甫暫回洛陽,在回洛陽前寫此詩贈崔、於二人,發了一通牢騷。 [2]  [3]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作品鑑賞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整體賞析

這首贈詩首二句“昭代將垂白,途窮乃叫閣”,開門見山,表明這次投匭獻賦只是出於不得已:多方碰壁,日暮途窮;延恩匭既為“凡懷才抱器,希於聞達者”(《唐六典》)而設,就顧不得冒“驚駕”的風險,將希望寄託在這孤注一擲了。“氣衝星象表,詞感帝王尊”,也就是“往時文采動人主”(《莫相疑行》)的意思,是説三賦幸得“通天”,為玄宗所賞識。三大禮賦寫得頗典雅,稍嫌板蒲,但也不乏文采。例如“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朝獻太清宮賦》)、“桐花未吐,孫枝之鸞風相鮮;雲氣何多,宮井之蛟龍亂上”(《朝享太廟賦》)、“甲冑乘陵,轉迅雷於荊門巫峽;玉帛清,霽夕雨於瀟湘洞庭”(《有事於南郊賦》)等等,都是些很漂亮的駢辭儷句,若與初唐諸名家手筆相較,毫不遜色,文風也很接近。
其實,“動人主”的不止是“文采”,主要還是賦獻得及時,內容也深獲“聖心”。崔昌談五行,衞包言星象,本是極其荒誕不經的事,《朝獻太清宮賦》一上來追原行三大禮的因由,卻冠冕堂皇地加以肯定説:“冬十有一月,天子既納處士之諭、承漢繼周,革弊用古,勒崇揚休。明年孟諏,將攄大禮以相籍。”即使要行大禮,按照封建祀典的常規,只須“朝享太廟”以祭祖,“有事於南郊”以合祭天地就足夠了。如今不但要“朝獻太清宮”以祭老子,還要將這一大禮放在首位,這顯然不符合“革弊用古”的精神。作者不一定沒意識到這一點,不過,為了討皇帝喜歡,卻借所謂“天師張道陵”(實指太清宮的道官)的口,引經據典地誇獎皇帝能釐正祀典説:“今王巨唐,帝(指玄元皇帝老子)之苗至於易製取法,足以朝登五帝,夕宿三皇。……臣道陵等,試本裔之青簡,探之於縹囊;列聖有差,夫子聞斯於老氏;好問自久,宰我同科於季康。取撥亂反正,乃此其所長。”案《禮記·曾子問》載:“孔子曰:……袷條於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吾聞諸老聃。”又《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宰我,《孔子家語》載季康子都問過孔子關於五帝之德的事。仇兆鰲説:“夫子聞老氏,見聖祖當尊。宰我問帝德,見歷代宜辯。撥亂反正,指祀典之禮言,即所云‘易製取法’也。”至於《朝享大廟賦》寫祭畢推恩,澤被眾生,感及人物,“福穰穰於闕,芳非非於玉斝。沛枯骨而破聾盲,施天胎而逮鰥寡。園陵動色,躍在藻之泉魚;弓劍皆鳴,汗鑄金之風馬”;《有事於南郊賦》推崇玄宗能振興唐祚,“插紫極之將頹,拾清芳於已缺。爐之以仁義,鍛之以賢哲。……蓋九五之後,人人自以遭唐虞;四十年來,家家自以為稷契”:更是極盡歌功頌德的能事。正當需要為舉行不合古制的三大禮大造輿論的時候,居然有人自動獻上這麼三篇洋洋灑灑、振振有詞而又頗富文采的賦來捧場,這不能不教玄宗喜出望外,而深表讚賞而特命待制集賢院以張揚其事了。
處士崔昌以議五行而得官,從獻賦之初的受重視看,杜甫也並非毫無發跡的可能。朱鶴齡説:“玄宗崇祀玄元,方士爭言符瑞,又信崔昌之議,欲比隆周、漢,不知淫祀矯誣,慚德多矣。三賦之卒章,皆寓規於頌,即子云風羽獵、甘泉意也。公詩云:‘賦料揚雄敵’,豈虛語哉?”其實揚雄作《甘泉》《羽獵》《長楊》《河東》四賦是歌頌漢朝的聲威和皇帝的功德,後人豔稱揚雄寓諷於賦,實屬平白無故地拔高其辭賦的思想意義。因此也不能主觀地認為杜甫“三賦之卒章,皆寓規於頌,即子云風羽獵、甘泉意”。對於玄宗的種種荒唐行徑,杜甫即使有所腹非,但鑑於他當時求官心切,唯恐“詞理野質,終不足以拂天聽之崇高”,是不大可能、也不敢表露於口頭筆底的。如果真“寓規於頌”,也不過是“諷一而勸百”,在玄宗這種為神仙、女色弄得神魂顛倒、昏聵不堪而又好大喜功、愛聽奉承的皇帝眼裏,那吞吞吐吐、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一“諷”,還甚至會被誤認為一“勸”。那麼,從實際效果上看,這就不是“諷一而勸百”,簡直是“勸百而加一”了。
“倚風遺鶂路,隨水到龍門”,緊接“天老”二句之後,大意是説雖然參加了宰相出題、學士判卷的考試,可惜未遇而退。《左傳·僖公十六年》載“六鷁(或作鶂)退飛過宋都。”《昭明太子啓》説:“鷁路頹風。”退飛是遇到了逆風的緣故。傳説鯉魚跳龍門,跳過的化龍,跳不過的曝腮點額而退(見《三秦記》)。“隨水”句即用此典故;與上句合看,明顯地表示他這次仍然是“曝腮點額而退”。“竟與蛟螭雜”,意謂這次待制集賢院,廁身於諸學士之間,有如魚龍混雜。這是自謙的話。《史記·日者列傳》有“風皇不與燕雀為羣”的話古人多以“燕雀”喻小人。“空聞燕雀喧”,喻三大禮賦予這次應試所作詩文遭小人妄議。詩人對崔、於二學士的“稱述”感激莫名,必然對反對意見要耿耿於懷了。“青冥猶契闊,陵厲不飛翻”,承上意,慨嘆因小人信口雌黃而終於不得青雲直上、飛黃騰達。他後來的《進封西嶽賦表》説:“頃歲,國家有事於郊廟,幸得奏賦,待罪於集賢;委學官試文章,再降恩澤;仍猥以臣名實相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可見這次應試的唯一收穫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換句話説,就是給了他一個交政府備案、准許參加候缺選官的資格。這當然會使他大失所望,就難免有青冥契闊之嘆了。
最後一段意思比較明顯,大致是説,不能奮起入朝,只好引退還鄉;但“待制集賢院”這一段短暫的生活,和二位的“稱述”之恩,卻令詩人難以忘懷:“儒術誠難起,家聲庶已存。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欲整還鄉旆,長懷禁掖垣。謬稱三賦在,難述二公恩。”誠摯地表達了對崔於二學士的感激之情。 [3]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詩感帝王尊’,知明皇不但奇其三賦而已,又奇其詩。”“‘驗討論’,謂考驗其文詞所自出,故赴試者語必典雅。”(仇兆鰲《杜詩詳註》引) [3] 

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 2.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50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9-144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