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夾江千佛岩石窟

鎖定
夾江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衣街道千佛村,是唐朝時期的文物遺存。 [1]  [3] 
夾江千佛岩石窟興建於唐代,主要龕窟建造於盛唐時期,清代和民國時期開鑿少量龕。石窟造像集中區延亙600餘米。造像最高者離地面約20米,紅砂石質,深浮雕,現尚存162龕,佛像2470尊。主要內容有:淨土變、觀音龕、地藏龕、説法莊嚴龕、毗沙門天王龕、一佛二菩薩等。其中最大者龕高340釐米,寬220釐米,深180釐米,一般龕面積約1平方米左右。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中作為主尊來供奉的主要有佛類、菩薩類、天王類、聖僧類和其他造像等五大類。從技法表現上熟練地運用了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和陰線刻的技法。造像中不常見繁複的裝飾紋樣,而是注重人物細節的刻畫表現。夾江千佛岩石窟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專家稱為“新異的盛唐體”。夾江千佛岩石窟在音樂舞蹈藝術、鐫刻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實物證據,是盛唐期間佛教在川西盆地傳播、發展狀況的見證,是川地現存唐代摩崖造像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1]  [3-4] 
2006年,夾江千佛岩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夾江千佛岩石窟
地理位置
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漹城鎮西2.5千米的大觀山下
所處時代
唐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編號
6-0857-4-04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夾江千佛岩石窟歷史沿革

夾江千佛岩石窟興建於唐代,主要龕窟建造於盛唐時期,清代和民國時期開鑿少量龕。 [1] 
195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派人對千佛巖佛像進行了專題調查;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撥專款1萬元用於佛像清理;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撥專款3萬元用於佛像維修,當年新發掘被掩埋的佛像八龕。 [1] 
1985年至1989年,千佛巖景區重新修復了濯纓堤、天生橋、鐵石關牌坊,恢復了毗鄰的點將台、金像寺等景點。 [1] 
2008年,千佛岩石窟安裝報警設施。 [1] 
2009年,結合5.12災後重建,千佛巖景區進行環境整治,修建路道及護欄。 [1] 
2021年,成都市文物局對成都及周邊地區的摩崖造像進行普查,包括夾江千佛岩石窟。 [3] 

夾江千佛岩石窟文物特點

綜述
夾江千佛岩石窟 夾江千佛岩石窟
夾江千佛岩石窟位於夾江縣漹城鎮西約2.5千米的大觀山下,東起聚賢街小牌坊、西至紙博館圍牆、北至大觀山頂、南至青衣江北岸、長約1.2千米、寬約0.7千米。摩崖造像位於沿江石壁之上,濱青衣江東岸,石龕造像集中區延亙600餘米。造像最高者離地面約20米,紅砂石質,深浮雕,現尚存162龕,佛像2470尊。主要內容有:淨土變、觀音龕、地藏龕、説法莊嚴龕、毗沙門天王龕、一佛二菩薩等。其中最大者龕高340釐米,寬220釐米,深180釐米,一般龕面積約1平方米左右。 [1] 
造像題材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中作為主尊來供奉的主要有佛類、菩薩類、天王類、聖僧類和其他造像等五大類。佛類,主尊為佛像的龕窟居多,約90龕;菩薩類,主尊為菩薩的龕窟數量為其次,約30龕;天王類,有7龕;聖僧類,有第091龕。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有兩個特點:一是同樣的題材和佈局形式重複出現,在三聖龕、四佛龕、阿彌陀淨土變龕、毗沙門天王龕、地藏觀音同龕中重複的比例較高,得以體現。二是地方民間信仰流行的體現: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單尊供奉以及二者組合供奉的出現、與阿彌陀佛同龕的非典型三聖組合,以及作為主尊來供奉的毗沙門天王,展現了地藏信仰、觀音信仰和毗沙門天王信仰在此地的流行,同時也展現出民間信仰的世俗化與多樣化發展。 [3] 
造像特徵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中不常見繁複的裝飾紋樣,而是注重人物細節的刻畫表現。人物造像的基本特徵涵蓋了頭部造型、軀體形態、衣着服飾和其他裝飾。佛像受佛像經典的約束,其造像有較為嚴格的範式遵循。因此,佛像的頭部造型、服飾、身體形態都展現出了佛陀才擁有的莊嚴德相,沒有繁複的裝飾表現,佛陀身份的刻畫表現在於華麗的台座、頭光和身光的造型上;菩薩像不受佛像莊嚴法相的約束,其頭部造型、服飾、身體形態相較於佛像來説,有更多樣的裝飾表現。四川地區的唐代菩薩造像身形豐腴、面容飽滿、慈眉善目、莊重典雅,展現了以慈悲之心關照世人的菩薩形象,配飾一改隋朝的繁複之風而有所簡化,多展現婀娜身形。夾江千佛巖中的菩薩造像也表現出了以上特徵,身形較佛像相比稍顯瘦削,軀幹修長,衣紋舒緩流暢,多顯女性化柔美氣質;夾江千佛巖中毗沙門天王造像的佈局構成、面相描述和儀軌都大致相符,基本特徵各龕也大致相同。三面寶冠和上揚的U形冠帶,依稀可辨的項圈和胸甲結構、上臂鰭袖,這些服飾特點都相似。 [3] 
造像技法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從技法表現上熟練地運用了圓雕、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和陰線刻的技法。 [3] 
造像風格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
世俗化的人物表現是夾江千佛巖摩崖造像的特徵之一,其面部特徵和身形比例雖都與世俗凡人相近,但針對不同身份的刻畫也展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神性。從面部刻畫技法上來看,天王像以剛健的雕刻線條、更多的塊面表現了天王的嚴肅怒目的神態和立體感。同刻畫天王像的手法不同,佛和菩薩的面部刻畫則沒有太多的起伏,不見生硬的線條,塊面轉折小,營造出柔和細膩之感。裝束也從細節刻畫上以不同的技巧表現來凸顯不同身份的氣質。天王像的服飾刻畫上就多見勁挺的線條,刻畫出甲冑的質量感,高浮雕戰裙的層次感明顯厚重於其他身份的服飾刻畫,凸顯了毗沙門天王的威猛莊嚴,靈動張揚的披帛和冠帶使天王像更顯生動。佛像身着的袈裟則是薄衣覆體,陰線刻衣紋自然輕柔,展現出佛像泰然自若的神態。菩薩像的天衣隨身體姿態自然下垂,衣紋的表現更為複雜,整體質料輕盈,刻畫出菩薩像具有女性化靈秀氣質的婀娜身姿。 [3] 

夾江千佛岩石窟文物遺存

古彌勒佛造像
古彌勒佛造像 古彌勒佛造像
高3.46米、寬2.4米、徑深1.4米的古彌勒佛造像,其體積與保護程度,堪稱千佛巖之最。在清代被補色修復,風蝕程度也較弱,是因為它和樂山大佛類似,外部曾有一座木質八角亭護體。在此佛像四周,還清晰可見亭樓主體“入嵌”崖壁的痕跡。 [4] 

夾江千佛岩石窟文物價值

夾江千佛岩石窟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點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專家稱為“新異的盛唐體”。夾江千佛岩石窟在音樂舞蹈藝術、鐫刻藝術、社會生活等方面,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實物證據,是盛唐期間佛教在川西盆地傳播、發展狀況的見證,是川地現存唐代摩崖造像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1] 

夾江千佛岩石窟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夾江千佛岩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夾江千佛岩石窟旅遊信息

夾江千佛岩石窟地理位置

夾江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衣街道千佛村。 [1]  [3] 

夾江千佛岩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夾江千佛岩石窟,路程約2.8千米,用時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