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行春感

鎖定
《太行春感》是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元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表達了詩人驅逐日寇,奪取抗戰勝利,收復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
作品名稱
太行春感
作    者
朱德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偉人的詠唱》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太行春感作品原文

太行春感
遠望春光鎮日陰②,太行高聳氣森森。
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③。
百戰新師驚賊膽④,三年苦鬥獻吾身⑤。
從來燕趙多豪傑⑥,驅逐倭兒共一樽⑦。 [1] 

太行春感寫作背景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全面的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工農紅軍為了早日出師抗日,於是年8月25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朱德的指揮下,由陝北誓師,東渡黃河,浩浩蕩蕩地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1937年11月,朱德根據毛主席、黨中央創建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和劉伯承鄧小平一起,直接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太行山區,發動羣眾,組織地方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點燃了太行山區的抗日烽火,與日寇展開了浴血奮戰。到1939年春天,收復縣城60餘座,使大片國土從日寇的鐵蹄下解放了出來,從而在遼闊的華北大地建立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一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併成為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戰場之一。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成的。 [2] 

太行春感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太行;即太行山,位於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之間,東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馬河谷,南至晉豫邊境黃河沿岸,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峯達2000米。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在太行山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②鎮日:整天。這裏指經常。
③北伐:指宋朝愛國名將岳飛北伐抗擊金兵入侵。
④百戰新師: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⑤三年:指抗戰三年來。該詩寫於1939年春。三年,應指從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東渡黃河,進入抗日前線起,即1936年初到1939年春,恰好三年。
⑥燕趙:指中國古代的燕國趙國,因位於中國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後泛指中國北方。這裏指以太行山根據地為中心的華北地區。
⑦倭兒:指日本侵略者,倭是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漢書·地理志下》:“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這是關於中日間開始交往的最早記載。此後即稱日本為倭國 [1] 

太行春感作品鑑賞

1939年春天,抗日戰爭已進入第3個年頭。繼汪精衞投降日寇之後,蔣介石又積極反共,消極抗戰,而日寇則以主要兵力進攻中共敵後抗日根據地。面對這一十分嚴峻的形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抗日運動,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其時,八路軍總部設在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太行山區武鄉縣王家峪等地,作為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在這裏指揮戰鬥,多次粉碎了日寇的掃蕩,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
朱德的這首詩就是描寫了當時太行山區抗日根據地的一派大好形勢,熱情謳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抗日民軍赤膽忠心,浴血奮戰,威震敵膽的英雄氣概,抒發了“苦鬥獻吾身”的英雄情懷,有力地表達了作者及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驅逐日寇,奪取抗戰勝利,收復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
朱德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其作品極少有單純描寫自然景觀的,而大多是或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賦予自然景觀以濃烈的感情色彩,或把自然景觀理性化,以表達某種哲理,或賦予自然景觀以深刻的比喻意義,以反映某種社會政治現象。這首詩的首聯,作者正是賦予了自然景觀以深刻的比喻、象徵意義,從而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國民黨統治區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氣候。寓情於景,對比強烈,意境鮮明,藝術效果極佳。“遠望春光鎮日陰”,隱喻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氣候。春天應該是陽光明媚、清新爽朗、萬物復甦、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由於蔣介石頑固地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投降政策,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瘋狂地壓制人民的抗日愛國力量,因此,在作者看來,雖然大自然已經進入了春天,但國民黨統治區內的政治氣候卻依然陰沉昏暗,沒有半點春天的景象。正是在極不協調當中,作者無情的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不顧民族利益,與人民背道而馳的賣國投降行徑。國民黨統治區是一片陰沉昏暗的政治形勢,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太行高聳氣森森”便是作者對根據地大好形勢的生動描繪。巍峨延綿的太行山,高高地屹立在華北大地上,她雲霧繚繞,林木茂密,一派蓬勃興旺的壯麗景象,給人以莊嚴肅穆、雄偉堅強之感。這一切也正是抗日根據地的象徵。1937年底,朱德率八路軍進入太行山區以後,為了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廣泛宣傳了抗日救國的道理,以及八路軍與華北人民的血肉關係,一時間,“八路軍與華北人民共存之”,“創造抗日根據地”等標語口號隨處可見,羣眾很快就被髮動起來了,一個全民抗日的浪潮驟然而起。與此同時,朱德同志又令一二九師各團以營或連為單位,一部分在呼漢、正太路沿線發動並組織羣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南犯之敵,一部分組成八路軍工作團和遊擊支隊,分散於太行山游擊區,進一步深入發動羣眾,組織地方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使一批又一批的工農子弟踴躍參加八路軍,投奔到抗日的隊伍中來。整個太行山區從城鎮到鄉村,到處呈現出一派“村村像軍營,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的大好形勢,抗日的烽火燃遍了整個太行山區。到1939年春天,根據地抗日軍民,不但擊潰了日寇的多次掃蕩進攻,而且收復縣城60餘座,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使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就像高聳的太行山一樣,巍然屹立於華北大地,成為抗擊日寇的一座堅強堡壘。
這首詩雖然是描寫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但是首聯兩句卻沒有直接來寫。第一句是作為背景來進行鋪墊的,第二句是用來狀景的,但是通過前後句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太行山根據地那高大、堅強、莊嚴的形象已高高地樹立了起來。頷聯、頸聯便開始對根據地作具體描寫。
“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在這兩句當中,作者巧妙而恰當地運用了兩個典故,表達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持抗戰,決心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堅強信念。前句作者運用了《晉書·王導傳》中的典故:東晉時期,“過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飲宴。周顴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皆相視流涕。唯導愀然變色日:‘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這個故事説的是西晉滅亡,晉元帝司馬睿建康(南京)重新建立了政權——東晉。當時,一些北方過江的士大夫為中原的淪陷而悲嘆流淚的情形。後句作者借用了宋朝岳飛抗擊金兵南下入侵的故事。岳飛出生於北宋末年,親眼看到了由於金兵入侵而使祖國山河破碎,人民遭難的悲慘景象。為了抵抗金兵南下,保衞南宋的半壁江山,收復中原,他19歲從軍,以“還我河山”為己任,冒矢石,經風霜,長期轉戰在今兩湖、浙、贛、蘇、皖一帶,歷來被人們譽為民族英雄。岳飛38歲時被秦檜迫害致死。這兩個典故的運用,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廣大軍民,決不會像古代的封建士大夫那樣只會為國土的淪陷而空灑熱淚,而是要像民族英雄岳飛那樣,忠心報國,抗戰到底,誓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的英雄氣概。一般地來説,像這樣連用兩個典故的詩句是不容易寫好的,搞不好就會弄巧成拙,流於生硬呆板,缺乏詩意。但朱德在這裏卻運用得活潑而流暢,恰切而自然,使詩句充盈而富有意境,鏗鏘頓挫而又充滿豪氣,十分鮮明地表達了他和根據地廣大軍民決心抗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這一方面是由於作者具有廣博的古典文學功底和十分嫺熟的寫作技藝,但更重要、更主要的原因則是作者作為一個共產黨人、革命家、愛國主義戰士所具有的那種內在的革命氣質。
頸聯“百戰新師驚賊膽,三年苦鬥獻吾身。”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根據地抗日軍民所走過的三年艱苦的戰鬥歷程,以及所取得的偉大功績,筆調中充溢着豪放之感和堅韌不拔的革命氣質。“百戰新師”是指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八路軍,也可以引申為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八路軍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1927年紅軍誕生之後,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經歷了千百次浴血奮戰,成為一支鋼鐵隊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前線,成為抗擊日寇的一支主要力量。僅第一年就與敵軍作戰約1300多次,殲敵5萬多人。的確是威震敵膽。“三年苦鬥獻吾身”,概括地描述了作者自己及根據地廣大抗日軍民抗戰三年來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遊擊戰爭,高度讚揚了根據地抗日軍民赤膽忠心、抗擊日寇、保衞國家的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抗戰開始的三年,正是根據地軍民處境最困難的時期。當時,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積極反共,消極抗戰,國民黨中央軍在前線節節敗退,喪師失地。而日寇則以主要兵力重點進攻抗日根據地,並對太行山區實行包圍、封鎖,妄圖把抗日軍民困死在太行山上。敵人的封鎖和包圍,也確實給根據地抗日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沒有吃的,戰士們常常以榆樹皮和野菜充飢,沒有穿的,戰士們十冬臘月仍穿着單薄的衣服與敵人作戰,槍枝彈藥的供給也十分困難。面對這種情況,朱德同志曾號召八路軍官兵,“做到拿起槍桿子是子弟兵,放下槍桿子是老百姓,”並同根據地軍民一起開荒種地,製造槍枝彈藥,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並且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苦鬥”二字正是根據地這種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的真實寫照。
尾聯“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唱出了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抗日軍民,堅持抗戰,驅逐日寇,奪取勝利所滿懷的戰鬥豪情和信念,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的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就有不畏強暴、不甘凌辱的光榮傳統,從古到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利益而獻身,譜寫了無數的慷慨悲歌。朱德在這裏借古喻今,滿腔熱情地讚頌英勇抗戰的根據地軍民都是英雄豪傑,豪邁之情,陽剛之氣溢於言表,讀來令人感奮,信心倍增。抗戰爆發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前赴後繼,堅持抗戰,忠心赤膽保家衞國,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堅強性格。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中國共產黨就是英雄豪傑,廣大的抗日軍民就是英雄豪傑,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正因為有這麼多英雄豪傑,所以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去,奪取抗戰勝利的一天就一定會到來。到那時,全國人民載歌載舞,舉杯暢飲,共同歡慶抗戰的偉大勝利,將是一個十分美好的、激動人心的時刻。“驅逐倭兒共一樽”正是朱德對抗戰勝利前景的憧憬。尾聯兩句,就其在全詩中所起的作用來講,可以稱得上是“豹尾”,它以千鈞之力振起了全詩,使全詩具有一種沖天的氣勢,同時也極大地拓寬了詩的意境,把太行山根據地軍民的英勇抗戰引向了全國抗戰的勝利。可以説,沒有這個結尾,全詩就會黯然失色。
細味全詩,它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兩個字——氣勢。一般地説,氣勢是難以言傳的,它只能在吟詠中去細細地體味,去認真地感受。但它又是可以捉摸的,因為它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作者在詩中選用了一些具有雄渾強健色彩的詞語,如“氣森森”、“忠肝”、“北伐心”、“驚賊膽”、“獻吾身”、“多豪傑”等等,而且音調響亮,節奏鏗鏘。其次,也是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作者具有那種不畏強暴,不怕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的豪壯情懷和內在氣質,而這首詩正是這種情懷和氣質的自然流露和昇華。另外,詩的體式和韻律,對於表現這種氣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太行春感作者簡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共中央紀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編為《朱德選集》。 [4] 
參考資料
  • 1.    王蕙莉《偉人的詠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25頁
  • 2.    王蕙莉《偉人的詠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25-226頁
  • 3.    王蕙莉《偉人的詠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226-231頁
  • 4.    劉蘇閩主編.鐵軍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詩詞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