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子城遺址

鎖定
太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台嘴鄉張家口奧運村內,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 [1] 
太子城遺址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50米,主體建築呈軸線分佈、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太子城遺址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胎的筒板瓦、龍鳳形脊飾、迦稜頻伽等建築構件為主,另有部分綠釉筒板瓦、脊飾等 [2]  。太子城遺址是金代(1115年—1234年)行宮性質城址,對金代官式建築研究有重要價值 [1] 
2019年3月29日,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同年10月7日,太子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太子城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 [7] 
佔地面積
140000 m²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004—1—004

太子城遺址歷史沿革

南牆、南門與甕城(航拍) 南牆、南門與甕城(航拍)
金代中後期(1161年—1234年),太子城遺址為金朝行宮,北京為金中都,二者為一體 [1] 
2017年5月—11月,為保障北京2022年冬奧會在北京與崇禮將共同舉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禮區文廣新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太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測繪、勘探與考古發掘,發掘6400平方米,主要對前朝區內4處重要遺蹟進行了清理 [2] 
2018年5月—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禮區文廣新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太子城遺址進行連續第二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500平方米,主要對後寢區重要遺蹟進行了清理 [1] 
201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禮區文廣新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太子城遺址進行連續第三年的考古發掘 [1] 

太子城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西內牆、西門與甕城(航拍) 西內牆、西門與甕城(航拍)
太子城遺址為一座平面為長方形的城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50米,方向158°,佔地面積約14萬平方米,雙重城垣,主體建築呈軸線分佈、前朝後寢的佈局方式,東西南三面城牆存有地下基址,北牆基址被河流破壞無存,殘存三面牆體外均有壕溝,城址西牆有2道,東西間距50米,城內主街道基本呈T字形分佈,有南門與西門各1座,門外均有甕城,城內建築基址28座,其中南北中軸線上有3組,南部正對南門的9號基址,中部1、2、3號組成的中心基址羣,北部25號基址,另東西向大街的南北兩側有大量建築基址 [2]  ,四面環山,南、北各有一河流,兩河自東向西繞城而過後在城西匯合西流 [1] 
  • 南牆、南門與甕城
太子城遺址南牆牆體寬2米,殘高0.3—0.5米,營造方式為:內外側包磚,各寬0.55米,包磚內有木柱,柱徑0.25—0.3米,間距3米,牆芯部分為石塊與黃土填築,寬0.9米;南門為單門道建築,門道寬4米,東西兩側各有一寬6米、長10.6米的門台,門台外側有包磚,每個門台內有6個邊長1.4—1.6米的方形磉墩,磉墩為碎石塊與灰褐土分層夯築,深約0.8米,門道底部為側立磚與石板間隔壘砌,中部殘有門框底部礎石,城門上有木結構建築;甕城位於南城門外,東西54、南北38.5米,牆體規格與營造方式基本與城址南牆相同,僅外側包磚內為磚塊,非土石牆芯,甕城門位於甕城南牆中心,與城址南門為一條直線,同為單門道,門道寬4.8米,甕城門外有寬約5米的壕溝,壕與甕城牆間距約7米,壕外有寬約6米的土路 [2] 
  • 西內牆、西門與甕城
太子城遺址西內牆的規模與營造方式基本同於南牆,牆體下未有黃土夯築痕跡;西門位於西內牆南段,為單門道,寬3米,門道兩側有寬1.9米、長8.7米的門台,門台外側有單層平磚包砌,內部兩端各有一邊長1.4—1.5米的方形磉墩;西甕城位於西門外,南北79米、東西25.3米,內有南北兩組院落,北側院落內有2座呈南北排列的房址,南側院落有3座房址,另在院落西北角有井1眼,甕城西門位於甕城西牆的中部,西內牆西門道中心線往北4.6米,規模與尺寸與城址西門相同 [2] 
  • 9號建築基址
9號建築基址位於太子城遺址南門北部,城址南北中軸線上,正對南門,南距南門約75米,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南北29.2米、東西26.2米、殘高0.35米,在基址範圍內分佈南北4列共30個邊長1.6—1.8米的方形磉墩,從西往東數量分佈為9個、6個、6個、9個,基址四周有基槽,槽寬0.6—0.7米,基槽內砌磚,在基址的東、西、北分別有寬4米、4米、4.5米的踏道通向基址上部 [5] 
  • 3號與2號建築基址
3號基址位於太子城遺址中部偏北,南北中軸線上,平面佈局為十字形,中心部分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各有朵殿,南出抱廈,尺寸為南北21.2、東西32.2米,其中東西側各外突7.8米,北側外突1.7米,南側外突8.5米,營造方式與9號基址相同,外側包磚,內夯土,在基址平面內分佈28個邊長約1.5米的磉墩,柱網結構自西向東磉墩數量為4個、2個、5個、3個、3個、5個、4個、2個,基址沿中軸線東西對稱,在基址的東、西、南、北各有一斜坡踏道通往基址上,其中東、西、北踏道寬2.7米,南側踏道寬3.8米;2號基址位於3號基址西13.3米,形制與3號基址基本相同,僅個體稍小,西側尚有1號建築基址,規模與形制與2號基址相同,在1、2、3號基址外有圍牆,將該組建築與城內其他建築隔開 [2] 

太子城遺址文物遺存

鎏金龍頭飾件 鎏金龍頭飾件
太子城遺址出土遺物以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嬪伽、鳳鳥脊獸等建築構件為主,另有部分綠釉建築構件、銅鐵構件、瓷器、鎏金龍形飾等,其中青磚上多戳印“內”“宮”“官”字,部分螭吻上刻“七尺五地”“天字三尺”等;瓷器以定窯白瓷為主,刻“尚食局”款18件,另有仿汝窯青瓷盒、黑釉雞腿瓶罐等;銅器有坐龍、銅鏡等殘件 [1] 

太子城遺址研究價值

印摩羯文“尚食局”款定瓷 印摩羯文“尚食局”款定瓷
太子城遺址是完顏璟夏季捺缽的泰和宮,是金代行宮性質城址,對研究遼金元時期(11世紀—14世紀)的城市建設特色和變遷,對金代捺缽制度、行宮的選址與營造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編號“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鴟吻分別對應城內不同等級建築,與《營造法式》記載吻合,對金代官式建築研究有重要幫助。“尚食局”款定瓷、仿汝窯青瓷、雁北地區化妝白瓷的組合對金代宮廷用瓷制度、供御體系研究有重要價值;太子城行宮遺址的發掘對於金代都城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1] 

太子城遺址保護措施

戳印“宮”字長方形磚 戳印“宮”字長方形磚
2019年5月29日,張家口市文物局《關於呈報崇禮太子城遺址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項目設計方案的請示》(張文物發〔2019〕66號)獲得河北省文物局批覆同意,要求對9號建築基址採用保護性膜結構大棚的保護展示遺址方案,在基址上再覆玻璃保護罩,城牆遺址做好散水處理,復原城牆端部以採用留槎的形式 [6]  ;同年10月7日,太子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太子城遺址歷史文化

泥質灰陶龍形構件 泥質灰陶龍形構件
據《金史》載,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與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曾駐夏於西京路宣德州龍門縣(縣治位於太子城遺址東南18千米)的泰和宮(太子城遺址) [1] 

太子城遺址所獲榮譽

太子城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入選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 [9] 
2023年6月,入選“2018-2022年河北十大考古發現”。 [10] 

太子城遺址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太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四台嘴鄉張家口奧運村內,東南距北京市區140千米,西距崇禮縣城20千米 [1] 
  • 交通
張家口市——濱河中路——五一大街——G95首都環線高速——242省道——410縣道——101鄉道——太子城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