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原清真寺

(山西省太原市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太原清真寺原名清修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解放路20號,始建於唐朝(618一907年)年間,宋代又不斷重修,現存寺宇是明代重建後的遺物。 [2] 
太原清真寺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磚木混合結構,主要包括有大門、省心樓、碑廳、禮拜殿、講經堂、牌坊、水房等。太原清真寺融合了中國傳統風格和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為研究中國阿拉伯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2-3] 
2013年3月5日,太原清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太原清真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解放路20號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28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08:30-16: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面    積
約 2800 m²
編    號
7-0862-3-160

太原清真寺歷史沿革

據碑文記載:太原清真寺最早創建於唐朝(618一907年)年間。
宋代,不斷重修太原清真寺。
現存寺宇建築多是明朝(1368一1644年)時建造,寺院開有東西兩門。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立北亭石碑,文革期間大都被鑿。
清同治七年(1868年),立南亭石碑。
1958年,擴建解放路前太原清真寺東門為正門。擴建解放路後,西門改為正門,面臨解放路大街。 [2] 
太原清真寺

太原清真寺建築格局

清真寺為二進院,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面積5000平方米),殿頂由硬山和捲棚頂相連組成,施布筒瓦,前有廊,飾垂蓮柱吊帽殿門上懸掛“開天古教”額。有伊斯蘭教特有的建築,如大殿(禮拜殿)、講堂(進經堂)、水房(沐浴室)、省心樓等。在大門前方是牌坊,上面寫着“清真古寺”。省心樓後是碑廳講經堂和禮拜殿。禮拜殿是核心建築,有捲棚、大殿和後窯殿組成。
省心樓,是教民們懺悔的地方,面對東門入口,峭立於庭院中央。省心樓是雙層飛檢式建築,重增歇山頂,四周角雙層飛翹,底層外圍紅漆木柱內傾支撐。內有明代著名學者方孝的題原:“聲吟不及清”書法珍品。省心樓的西北、西南兩側,六角碑亭對峙。庭院的西面是進經堂和防火牆。進經堂是宣進《古蘭經》和傳教的場所。防火牆將古寺分隔為兩院,距大殿約8米,與大殿等寬,與殿前等高,牆厚1米,中開鐵門。穿過防火牆,即是原第二進院。 [2] 
太原清真寺殿內建築裝飾融合了阿拉伯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工藝手法,中西合壁,格調得宜。寺內大殿為磚木混合結構,殿內為阿拉伯式古典裝飾。圓形立柱挖槽迭楞,施瀝粉貼金彩繪,極其富麗典雅。柱周木壁,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雕刻工整、清晰、精細。整個大殿,寬大疏朗,佈局嚴謹。柱砌在牆內,四壁由護牆板封閉,“內不見磚,外不見木”。殿內突出的特徵是無畫像,無塑像,不燒香,不擺供,與佛寺、道觀截然不同。西牆右都有13階木梯,稱宣講樓。 [2] 

太原清真寺文物遺存

太原清真寺保存着中國古代許多著名人物所題寫的牌匾,以及幾位皇帝頒發的“聖諭碑”。北亭石碑碑面刻文為康熙皇帝的詔逾,南亭石碑正面鎮刻明代洪武皇帝對回教的百字御贊文。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元代趙子員、清代劉石南等書法家的題詞題名。 [2] 

太原清真寺歷史文化

  • 風俗活動
太原清真寺每年有3個主要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在這些節日裏,穆斯林遊客可沐浴盛裝,舉行會禮,通經贊聖,互相祝賀,是接受教義、增進友誼和團結的盛會。伊斯蘭教的禮儀形式和宗教活動多種多樣,其中主要的有一週一次的穆斯林聚禮,每星期五午後舉行,稱“主麻日”。 [2] 

太原清真寺文物價值

太原清真寺融合了中國傳統風格和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由於《古蘭經》禁用動物的形象做裝飾料,因而太原清真寺殿內細部裝飾紋樣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和幾何線紋組成,富有濃厚的阿拉伯風格,為研究中國阿拉伯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2] 

太原清真寺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太原清真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太原清真寺旅遊信息

  • 位置
太原清真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解放路20號。 [2] 
  • 交通
天原市內乘坐1路、4路、5路公交車可到到。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引用日期2022-11-30]
  • 2.    太原市文物局編著;楊支軍主編;冀曉峯副主編;張文娟,陳雅彬,郝俊生等編著;楊麗生編務. 太原最有文化的三十三處美景[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4.12:247-249.
  • 3.    本書編委會. 山西曆史文化名城建築要覽[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7.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