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倉海運倉遺址

鎖定
太倉海運倉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城廂鎮南郊區,新瀏河南岸,鹽鐵塘東側,屬於元代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 [1] 
太倉海運倉遺址始建於元代,擴建於明代,主要用於貯存從江南各地徵集來的糧食,再運至京都、遼東以備軍需。2010年,經考古發掘,整個遺址為台形,基本形狀保持良好。太倉海運倉遺址作為元代至明代早期古代國家倉儲遺址,是中國已發現規模最大的糧倉遺址,為史料提供了實證,不僅印證了太倉“天下糧倉”得名的由來,也證實了700多年前中國南北海運呼應的歷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6] 
2013年5月,太倉海運倉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太倉海運倉遺址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城廂鎮南郊區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1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159-1-15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太倉海運倉遺址歷史沿革

太倉海運倉始建於元代,擴建於明代,主要貯存從江南各地徵集的糧食,再運至京都、遼東以備軍需。歷史記載顯示,元代時,太倉就已是水深口闊的天然良港,當時為滿足北方糧食需求,開創海運時代。明代海運倉的規模達到“九百一十九間,時運糧七十萬石”。 [1]  [3]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在太倉南碼頭元代海運糧倉的基礎上修建新的大型海運儲倉。明太倉人張採所編崇禎《太倉州志》雲:太倉,在城南婁江北岸,亦名“海運倉”。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元舊,創廒九十一,為間者九百一十九,貯浙江、南直隸各處糧至數百萬石,俗又呼“百萬倉”。 [5]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
2008年,蘇州博物館與太倉文物部門聯手對太倉“海運倉”遺址進行考古調查,調查採集到的元明龍泉窯瓷碗底、青瓷片等證明,歷史記載的“海運倉”確實存在。 [1]  [4] 
2010年,進行了考古發掘。 [6] 

太倉海運倉遺址遺址特點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由兩個長方形土台組成,高出周圍地面0.5~1.5米,面積約11萬平方米。周圍河流縱橫成網,南有老瀏河,北有新瀏河,西為鹽鐵塘。北部土台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50米,東南土台南北寬約100米、東西長約140米左右。太倉海運倉遺址主要貯存從江南各地徵集的糧食,以備軍需。 [1]  [4]  [5] 

太倉海運倉遺址文物遺存

太倉海運倉遺址採集瓷片 太倉海運倉遺址採集瓷片
太倉海運倉遺址採集到的元明龍泉窯瓷碗底、青瓷片等。 [1] 

太倉海運倉遺址研究價值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的考古發現為史料提供了實證,不僅印證了太倉“天下糧倉”得名的由來,也證實了700多年前中國南北海運呼應的歷史,是太倉重要發現之一。 [1]  [6] 

太倉海運倉遺址歷史文化

詩詞
明景泰年間的進士、監察御史、太倉籍詩人高宗本有詩詠太倉南郊海運倉雲:
太倉城南有海運倉,人皆以“南倉”呼之,永樂初年,貯米數百萬石,浙江等處起運秋糧皆赴焉,故天下之倉此為最盛。後罷海運,遂廢,今荒墟矣。
百萬當年海運倉,可堪風雨變荒涼。 雕甍接棟春何在,野草含煙綠更長。 戍鼓聲幹逃雉兔,徵旗影落下牛羊。 元戎功業難為繼,獨對寒潮酹一觴。 [3] 

太倉海運倉遺址保護措施

太倉海運倉遺址 太倉海運倉遺址
2013年5月,太倉海運倉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太倉海運倉遺址旅遊信息

太倉海運倉遺址地理位置

太倉海運倉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城廂鎮南郊區。

太倉海運倉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城廂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太倉海運倉遺址,路程3.7千米,用時約1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