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竺黃

鎖定
天竺黃,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華思蒡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稈內的分泌液乾燥後的塊狀物。秋、冬二季採收。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化痰,清心定驚的功效。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別    名
天竹黃
竹黃
植物界
禾本科
大竹節屬
青皮竹、華思勞竹
分佈區域
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中文學名
天竺黃
採收時間
秋、冬二季採收
用    量
3~9g
貯    藏
密閉,置乾燥處

天竺黃入藥部位

植物稈內的分泌液乾燥後的塊狀物。

天竺黃性味

味甘,性寒。

天竺黃歸經

歸心、肝經。

天竺黃功效

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天竺黃主治

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天竺黃相關配伍

小兒疳積雄黃(研,水飛),天竺黃各二錢,牽牛末一錢。上同再研,麪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後,薄荷湯下。大者加丸數。(《小兒藥證直訣牛黃丸)

天竺黃用法用量

3~9g。

天竺黃採集加工

剖開竹竿,取出節間的塊狀物,乾燥。

天竺黃生理特性

1、青皮竹:竿高達9~12m,徑3~5cm。竿直立,先端稍下垂,節間長35~60cm,幼時被白粉並密生向上淡色刺毛;節上簇生分枝,主枝較纖細而長,其餘枝較短,最長達2m。竹壁薄,3~5mm,近基部數節無芽;籜環傾斜,籜鞘革質,堅硬光亮,先端微凸呈不對稱的寬弧形,背面常無毛或近基部貼生暗棕色易落柔毛;籜耳小,長橢圓形,高約2mm,近相等,兩面被小剛毛,邊緣具鋸齒且有纖毛。籜舌略呈弧形,中部高約2~3mm,邊緣齒裂並被短纖毛;籜葉直立,長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基部略作心形收縮,背面無毛,腹面粗糙; 出枝較高,基部附近數節不見出枝,分枝密集叢生達10~12 枚,分枝粗細相同;每小枝上具葉片8~12 枚,葉片披針形,長9~25cm,寬1.0~2.5 cm;筍期5~9月,花期2~9月,授粉後20d左右種實成熟,形似麥粒,很少開花。
2、華思勞竹:稈叢生,尾稍下垂或攀緣狀。節間圓筒形,分枝多數,簇生。稈籜脱落性,厚紙質、背面具硅質;籜片寬線形、直立;籜舌極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葉片無毛,長15~26cm,寬3~4.5cm,明顯具橫生小脈;葉鞘具條紋,葉耳及鞘口剛毛常缺。假圓錐花序細弱,生於葉枝之頂。小穗紡錘形,含小花1朵;小穗軸脱節第二穎之下和不孕外稃之下,並延伸於孕性小花之後呈刺芒狀,其頂端具一殘留小花;穎2片,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7~9mm;不孕外稃1片,先端具短鋭尖,孕性外稃先端截形或短鋭齒;內稃寬,先端鈍;鱗被3,不等大;雄蕊6,花絲分離;子房近棒狀,花柱細長,頂端分為2羽毛狀柱頭。花期四月。

天竺黃生長環境

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天竺黃藥材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片塊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氣微,味淡。

天竺黃相關論述

1、《日華子》: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客忤及癇痰。
2、《開寶本草》:主小兒驚風天吊,鎮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五臟。
3、《玉楸藥解》:清熱解毒
[1-4] 
參考資料
  • 1.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4.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