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湖墓地

鎖定
天湖墓地,位於中國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莽張鎮天湖村,為商周時期墓地 [2] 
天湖墓地位於羅山縣莽張鎮天湖村竹竿河西岸北坡,地表海拔70米,距竹竿河主航道中心線約160米,長約100米、寬約30米。考古發現墓葬42座,其中商代墓22座,周代墓20座,出土文物包含商周時期青銅器、陶器與商代酒等 [3]  。天湖墓地的發現對於研究商周時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在中國先秦考古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 
2019年10月7日,天湖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天湖墓地
地理位置
中國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莽張鎮天湖村
所處時代
商周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保編號
8-0182-2-015 [1] 

天湖墓地歷史沿革

天湖墓地地圖位置
天湖墓地地圖位置(2張)
1979年4月中旬,河南羅山蟒張鄉天湖村在修建灌渠的水利工程中發現商代晚期青銅器5件,經調查發現一處商代晚期墓地。8月27日至9月23日,天湖墓地進行第一次搶救性發掘,清理和發掘了渠首南邊的6座商代墓,其中一號墓和六號墓保存完整,進行重點發掘;其餘四座墓已遭嚴重破壞,只收集到部分銅器 [3] 
1980年7月29日至11月28日,天湖墓地進行第二次搶救性發掘,在渠南發現3座商代晚期墓,在渠北新發現13座商代晚期墓,20座周代晚期墓 [3] 

天湖墓地遺址特點

天湖墓地實景 天湖墓地實景
天湖墓地位於羅山縣莽張鎮天湖村竹竿河西岸北坡上,竹竿河河牀海拔高50米,墓地地表海拔70米。墓地距竹竿河主航道中心線約160米。水利灌渠自西向東橫穿墓地。墓地長約100米、寬約30米。土質為豫南常見的黃褐色粘土(即下寺黃土) [3] 
天湖墓地22座商代晚期墓均系長方形豎穴土坑木槨墓,其中M1、4、6、8、9、11、12、18、27、28、41等11座為中型井槨墓,其餘11座為小型土坑墓,方向基本上都是朝北。頭廂部位陪葬主要的是青銅禮器等,棺內陪葬玉器和兵器,南部只陪葬1~2件銅器或陶器,有的沒有陪葬品。棺底都鋪有一層硃砂,厚約2釐米。大部分墓都有腰坑並殉狗。部分棺槨間或槨頂填土中還發現殉人跡象,但由於骨胳保存不好,大部分墓的墓主只剩下牙齒外殼殘片,因此無法判斷詳細殉人情況。墓主棺板均霖黑漆,有的內紅外黑,有的棺板上還殘留夔龍紋和雲雷紋組合的漆皮 [3] 
天湖墓地20座周代晚期墓近似方形土坑豎穴墓,大部分沒有槨木痕跡,方向基本上都是朝東或朝西,只有、偏北。陪葬物主要是陶器,有的墓還有1~2件銅兵器。陪葬物都放置在墓坑的一側,無頭廂、腰坑、硃砂及玉器,無殉人、殉狗現象 [3] 

天湖墓地文物遺存

天湖墓地出土文物
天湖墓地出土文物(7張)
天湖墓地出土有較多商周時期重要文物,包括商代青銅器219件(含鼎、觚、爵、斝等禮器83件,鉞、戈、矛、鏃等兵器87件等)、商代陶器31件(含甗、鬲、尊、罐等)、商代玉器75件(含戈、鉞、刀、鏟、錛、鐲、管、動物等)、商代石器2件(石鐮)、商代漆木器10件(含碗、豆、柲等)、商代絲織品1件、周代青銅器33件(含戈、劍、矛、鈴等)、周代陶器157件(含鼎、壺、罐、盆等) [4] 
天湖墓地的商代墓中,除M27無銅鼎、M9被盜無觚爵外,每座墓的銅禮器組合基本上是鼎、觚、爵、斝、卣、尊、甗。M1多一件罍,M6多一件觶。銅兵器佔的比重較大,一般都有戈、矛、鏃。M18和M28分別出一件鉞。主要銅禮器的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第四期,而銅兵器的時代相當於殷墟文化第三期 [4] 
天湖墓地的20座周代墓中有3座是空墓;有8座是無鼎墓;有9座墓出土三鼎,而且陶器組合是鼎、豆、壺、罐。陶鬲、陶缽、陶盆都出在無鼎墓中。陶器蓋、陶勺都出在三鼎墓中 [5] 
天湖墓地文物造型精美,種類繁多,其中鴟鵠提樑卣和瑪瑙紅玉鐲是國家罕見的珍品。 黑漆方木碗和漆木豆都是商代考古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M8出土的提樑銅卣內所封存的2千克液體經北京大學化學系化驗證明是三千多年前的酒,而被《吉尼斯大全》記載為世界最早的酒。商代酒的出現,為研究酒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2] 

天湖墓地歷史文化

  • 綜述
經測定,天湖墓地商代墓屬於安陽殷墟文化第二到第四期,即從武丁至帝辛。墓地出土的棺木料經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14實驗室測定結果,樹輪校正年代距今3289(±15)年,所測年代與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所推斷的商王武丁年代接近,這個絕對年代與歷史文獻上記載的商王武丁征伐荊楚的歷史事件相吻合,墓地的主人很可能是武丁征伐荊楚凱旋之後派駐大別山的中等奴隸主貴族。《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豫南考古新發現的重要意義》指出:“楚文化淵源於中原文化,春秋中期開始形成起來的楚文化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繼續發展和創造。商代武丁以後,南方的荊楚已經是中原商王朝的控制之下,這既有文獻可考,又有羅山莽張商代墓地的考古實證 [2]  。”
  • 商代文化
天湖墓地外景
天湖墓地外景(2張)
關於商代息族,殷墟骨臼刻辭有“戊申帚貧示二屯永“《續》六、九、四。胡厚宣先生在《武丁時五種紀事刻辭考》中認為帚息乃武丁后妃之一。丁山先生在《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一文中認為息是氏族徽號,“帚息“乃息族之婦適於商王者。根據二述考證,説明商代晚期存在着息族,而且曾經有個息族女子成為武丁的后妃,並參與了武丁的重要活動。同時也説明了息族是商王朝的異姓方國,與商王通婚,雙方關係密切。《詩經·商頌》“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衷荊之旅。”記載着武丁時代曾經振興武威,大批軍隊征伐南方荊楚,深人腹地,打垮對方的主力。羅山天湖商代息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銅兵器,特別是象徵兵權的兩件銅鉞,説明了該墓地的早期主人與商王武丁征伐荊楚的戰事有關。該墓地北邊還有一批墓葬沒有發掘,其年代很可能早到武丁在位時期。商代早期的湖北盤龍城遺址是個孤立的軍事據點,周圍都是荊楚文化。隨着荊楚勢力的強大,商代晚期的盤龍城據點已經丟失,武丁在征伐荊楚凱旋之後,把南方屏障設在羅山一帶是很有可能的。這裏雄踞大別山十三個關口,冥隨三關是南北要道,北臨淮河,易守難攻。從武丁開始,到商王朝滅亡的二百多年間,息族軍事奴隸主一直守衞在南大門。羅山天湖商代息族墓地的實物資料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6] 
  • 周代文化
羅山天湖周代墓出土的陶缽、陶盆也都盛行於湖北、湖南戰國楚墓中。但是天湖周代墓中出土了大批陶豆,共五十一八件,分三式,其中矮柄、高柄、深腹帶蓋豆共存。這與湖北戰國楚墓中的陶器的組合形式不同,羅山天湖戰國楚墓的陶器組合是鼎、豆、壺、罐。研究確認疊壓在天湖墓地商代晚期息族墓葬上面的是戰國楚族墓葬。周滅商以後,息族在羅山一帶保持了一段很短的時間,以後很可能遷到息縣一帶,變成西周姬姓息國。到了戰國,楚族才開始把羅山天湖作為墓地。

天湖墓地文物價值

莽張天湖後李商周墓地是是中國商周考古中的一個重大發現,甚至被部分學者稱為“小殷墟”。它不僅填補了豫南商代考古的空白,而且為著名的安陽殷墟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再現出商周更替時期豫南地區的民族變遷和南北交流的社會現象,又一次證明了信陽地區作為中原文化與南方諸文化的紐帶,在先秦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 

天湖墓地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天湖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天湖墓地旅遊信息

天湖墓地地理位置

天湖墓地位於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莽張鎮天湖村 [2] 

天湖墓地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民政府自駕驅車前往天湖墓地,距離約27.3千米,用時約4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