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橋崮

鎖定
天橋崮在沂水縣城西北 32.7公里處,高莊鎮境內。天橋崮東面村名西峯峪,東南面村名天橋,西面村名穀子峪。去往天橋崮最近的交通路線是:自夏蔚鎮駐地北的王莊,往北經柳樹頭、水源坪、回峯澗諸村,再往北就是去泉莊天上王城景區的岔路口,岔路口北面不遠有一個叫啞巴鞍的地方,公路上面橫有一條廢棄的水渠,自此往西就到西峯峪村,村西南面就是鏊子崮和天橋崮
中文名
天橋崮
位    置
沂水縣城西北 32.7公里處
歸    屬
沂山支脈
紅色歷史
天橋崮收復戰

天橋崮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如下圖:
天橋崮全景 天橋崮全景

天橋崮總體概況

殘餘碉堡炮樓 殘餘碉堡炮樓 [1]
天橋崮為沂山支脈,因崮頂直聳入雲,如通天之橋樑而得名。此崮呈南北走向,海拔624.4米,面積0.6平方公里。山體主要由砂質頁岩、粉砂岩、灰巖等組成。崮坡曾發現古生代節肢動物三葉蟲化石,現天橋崮化石點為沂水縣文物保護地。崮頂植被以松樹為主。崮四周懸崖之上築有圍牆,今殘牆仍高達六、七米。東北角和西北角築有碉樓,今存碉樓遺址高十幾米,西南角和東南角可能也築有同樣的碉樓。崮頂中央是一座呈南北走向的巨大土墩,土墩上面又築有內圍牆,南北兩頭是兩座圓形的碉堡遺址。崮頂繞土墩一週的是四、五米寬的耕地,種植花生、穀子,據説以前這些土地上全部建有房屋,早年間躲避“光棍”(土匪),抗戰時期為軍事設施,近年被村民拆除后辟為耕地。土墩四周的耕地面積雖不大,卻分屬穀子峪、天橋、西峯峪三個村

天橋崮紅色歷史

天橋崮也是一座英雄崮,抗戰時期,在這裏曾發生了有名的天橋崮收復戰。 1941年夏季,國民黨頑軍乘日軍對我沂蒙山區大規模“掃蕩”之機,搶佔了我抗日根據地的天橋崮,並駐紮一個連160多人,修築了地堡等軍事設施,以此作為侵擾我沂北的一箇中心據點。
收復天橋崮的戰鬥,是八路軍山東總隊反頑作戰的序幕。八路軍一旅二團擔任了強攻天險的首戰任務,全團各營幹部戰士3000多名羣情激奮,紛紛要求擔當主攻。
天橋崮 天橋崮
團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決定由三營主攻,一、二營打援。
從當時的地勢看,天橋崮的北邊最高,達120米以上,南邊高50米有餘,西邊高約30米,都是懸崖峭壁,無法攀登,唯一東邊雖高40多米,但有一斜坡,斜坡上有一羊腸道,人和山羊可以上下。
頑軍為了防止我軍進攻,在斜坡小道30米處炸開了約寬10米左右的一個大缺口,頑軍上下采用繩子軟梯通過。當時崮上駐頑軍一個連,有160多人,配備機槍7挺和步槍130餘支,從羣眾中搶來10餘口大缸儲存糧食,足夠吃一個月。
崮東邊作為防守正面,修築有16個地堡;崮西邊因為山勢較高,也築有4個地堡,堡與堡之間由於岩石堅硬都沒有打通,只能單獨固守,缺乏聯絡。
針對這種情況,團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提出了可能遇到的十幾個難題,發動全團指戰員獻計獻策,僅一天一夜,200多條計策送到團部,三營組成30多個突擊組、梯子組、火力組和爆破組,摩拳擦掌,表示一定要攻下天橋崮。
10月中旬的某夜8時,總攻開始。東西兩面立即發出兩發白色信號彈,10多個火球同時射上山頭,都射在地堡周圍,崮上雜草頃刻間熊熊燃燒起來,將地堡照得如同白天一般。獨木梯組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搭好梯子,突擊隊、爆破組如離弦之箭,迅猛出擊,僅用了3分鐘時間紛紛登上山頭。
在我軍輕重機槍火力網的掩護下,爆破組連續炸燬10多個地堡,斃傷頑軍30多人,突擊隊乘勝攻至崮頂展開圍殲戰。只聽得槍聲、爆炸聲、“繳槍不殺”的怒吼聲交織成一片。戰鬥歷時25分鐘,共斃傷頑軍30多人,俘虜頑軍連長以下1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挺、步槍130多支、子彈2萬多發和電台1部,守頑全部就殲。被我軍一、二營各圍住兩個小崮各一個排的頑軍,也舉手繳械投降。全部戰鬥我方僅傷19人,犧牲7人,勝利完成了強攻天險收復天橋崮的戰鬥任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