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鎖定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風景村境內,現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國(公元1912年-1949年)歷代石刻400餘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石刻密佈崖壁盤石及溪谷河牀。題刻作者達數百餘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黃庭堅、蘇東坡,明朝胡纘宗,清代張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題字崖谷。題刻內容廣涉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文體多樣,有詩詞、歌賦、紀事、題名;書體有真、草、隸、行、篆。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藝術博物館和史料檔案館,為研究歷史人物活動、文學書法藝術、自然和社會科學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中文名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地理位置
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
景點級別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位
書    體
真、草、隸、行、篆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7:00-17:30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建築特點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色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色(20張)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於潛山縣城西北18裏的野寨鄉境內。野寨,漢代名谷口,是天柱山的門户。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張)
後名野人寨。相傳有野人居此。南宋末年時為義兵劉源抗元的山寨。山谷流泉,指的是位於谷寺西側鳳凰麓的一條山溪。它發源於及第庵的左山,曲折潛流六七里至鳳凰山下。這裏石壁陡峭,松蘿叢覆,泉流其間,宛轉激回,終年不絕。上游因水聲潺潺,名曰潺潺溪。中段因有巨石橫於溪間,狀似卧牛飲水,人稱石牛溪。下游名稱山谷流泉,自北而南逕入潛河,在中下游長達1公里的山溪兩岸摩崖與溪間巨石上,有唐、宋、元、明、清、民國曆代遊客遊覽山溪景物時刊刻的眾多文字題刻,書法紛呈,內容豐富,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經文物普查發現,此地雖迭經自然風化和人為的損壞,仍尚有314處石刻清晰可見,是安徽省現存最集中、保存也最為完好的摩岩石刻之一。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歷史沿革

天柱山石刻圖組
天柱山石刻圖組(14張)
山谷流泉中的3處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們均分佈在石牛古洞東壁懸崖上。其中2處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學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時遊覽山谷的題名。李翱字習之,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張)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貞元進士,授校書郎,後任國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後任廬州刺史、舒州刺史,長慶二年(822年)壬寅遊石牛古洞。所刻題名為“翱炅磷盤求壬寅年下元日習之書”、“挎儲弘運上卿盤長慶二年十月廿六日餘奉處交口”,均為真書,或橫排,或豎書直排。還有一處唐代13人題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於寶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書15行,上下豎書成行,字徑7釐米,書法遒勁渾厚。據《唐書》載:李德修於寶曆時出任舒州,後任尚書,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3張)
山谷流泉有兩宋題刻100多處,內容也極為豐富。這裏不僅有安徽現存北宋最早的一塊端拱二年(989年)趙孚、舒雅、黃夢錫題名;還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詩刻,書法家黃庭堅的題名,李師中的記事題刻,南宋張同之的詩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來觀攬勝的遊客一直絡繹不絕,形成空前的刻石紀遊之風。
北宋皇?三年(1051年),時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與弟王安國遊覽山谷,坐石聽泉,寫詩以詠其勝。現存題名刻石文字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銑、弟安國擁火遊見李翱習之書,坐石聽泉久之,復遊,刻習之書後,臨川王安石。”所賦六言詩為:“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這位被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變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閒情逸致,於此寧靜聽泉。這上物證的發現,當有助於人們研究他的思想變化的歷程。北宋無豐三年(1080年),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也曾至山谷攬勝。他在遊覽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後,一連寫了《青牛篇》、《書石牛溪大石上》、《題靈龜泉石上》、《題山谷大石》等詩文。他酷愛此地山水,因此自稱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讓大畫家李公麟為之畫像。在石牛洞東側懸崖頂端,尚存一處由黃庭堅手書的楷書題名:“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餘書青牛篇,黃庭堅庚中小寒”,書法工整穩健,筆鋒堅勁,波磔分明,是傳世稀少的黃氏真跡,彌中珍貴。
安慶天柱山風景
安慶天柱山風景(20張)
在唐代李德修的題名下方,有一處記得於北宋熙寧四年(1701年)的“李師中紀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師中,為李德修的八世孫。似此祖、孫相距數百年同遊一地,同刻一塊岩石的石刻極為罕見。“師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諱棲筠,生丞相諱吉雨。丞相生尚書諱德修。丞相諱德裕,尚書實師中八世祖也。歷舒、湘、楚三州刺史,題名在此巖谷。師中不肖,忝備侍從。坐沮邊議,左遷來守茲土。永惟世業,未墜於地。後世子孫,尚有來者。敢廢篆刻,式昭前人。熙寧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孫尚書右司郎中師中記,弟純中從。”這篇文字經與《宋史·李師中傳》對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譜與有關歷史人物的珍貴史料。
元代以後,眾多遊客蜂擁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時的題名、題詩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內容方面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出現了大量的用簡短詞語讚歎山、洞、泉、石景色的特點。同時,石刻文字的體積增大,字徑往往有一、二尺之多,這都是過去所少見的。明代詩人、安慶知府胡纘宗在石牛上大書“石牛”2字,並刊刻了《山谷寺》詩:“摩詩坐山谷,谷水身邊流,篆密龍蛇動,潭空牛女遊”,此詩十分形象地描繪了石牛臨澗的景色,令人湧不絕口。胡纘宗還有“山谷”大字題刻,字徑2尺。其它像嘉靖時御史大夫李元陽、成化時書法家袁慶祥等人的題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雲上流”、“天下奇觀”、“水光天色”、“龍門”、“獨醒處”、“安慶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歷史研究與欣賞價值。從書法的角度看,這裏的石刻包括有隸書、楷書、草書、篆書、行書等多種,每種書體中又富於變化,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以來我國書法藝術發展演變的風貌,是一處珍貴的書法藝術寶庫。

安慶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天柱山刻石

天柱山摩崖刻石在平度縣北25公里處。山中除魏碑外,還有東漢、東魏、北齊以及金、元等歷代刻石,極堪觀賞。立在天柱山之陽的鄭文公碑,亦稱鄭文公上碑,全稱“魏左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鄭文公乃鄭羲諡號。該碑傳為鄭羲之子一北魏光洲(洲志在現掖縣) 刺史鄭道昭於水平四年(公元511年)所書鐫。其內容係為鄭家歌功頌德,並記述了鄭羲的生平和著述。碑由天然之碑狀石於碑陽面稍加琢磨而成, 碑高3、20米,寬、5米,文19行,計880餘字。其碑之書法,結字寬情,筆力雄健,具篆分遺意,清包世臣贊其“有海鷗雲鶴之致”,並説:“北碑體多榜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真文苑奇珍也”葉昌熾則贊其“唐初歐、虞、褚、薛楮家皆在籠罩之內,不獨北朝書第一,自有真書以來一人而已”。山之東北,有一自然形成的高大石孔,俗稱“石室”,北宋北壁亦鐫有鄭道照所撰書之〈〈石室銘〉 〉,計150字,此銘既大有風采,又書寫得 婉麗飛動,饒有天趣,寥寥數語,把天柱山“石室”描繪得絢麗斑爛,令人神往。 由石室西行, 經鄭道昭“此天柱之山”5個大字的又一題刻處,爬上主峯,只見天柱山、西雲峯兩山東西對峙的峽口西壁,亦有鄭道昭之提刻,文為“滎陽鄭道昭上游天柱下息雲峯” ,字體較大,石質又好,雖經1400餘年的風雨剝蝕,依然如故;寥寥十餘字,仍可見鄭書健之筆意。 《天柱石殘刻》以及座落在天柱山西麓劈石門處的《天柱山銘》,均系隸書,傳為鄭道昭之子------北齊光州刺史鄭述祖於天統元年(公元565年) 所書鐫《殘刻》書法工整精細,端正而不板滯;《天柱山銘》字體厚重古樸,有漢魏規範。 《天柱山銘》之東,有一東魏石窟。窟內壁除有東魏《姚保顯造石塔記》外,還有數十尊浮屠造像, 因年久磨損, 浮屠還算清晰,《造石塔記》已多模糊難認,但“武定六年”(公元548年)等字,尚清晰可辯。 新近發現的東漢《中平三年刻石》,為漢隸之精品,漢隸摩崖者,為之少見,故愈加珍貴,為我國書法刻石藝術中的瑰寶,故天柱山摩崖刻石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