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鎖定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描寫了詞人在淥水亭良宵獨酌時的悠然心態。詞的開頭描繪了詞人佇立在淥水亭。詞的結尾“西南月落城烏起”是以景結情的典範,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暗示出詞人當時的心緒正如月落之後的羣鴉亂飛。全詞在片語之間,情境渾然天成,餘韻悠悠。
作品名稱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作    者
納蘭性德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飲水詞》
作品題材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作品原文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
水浴涼蟾風入袂,魚鱗蹙損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尊,心自醉,愁難睡。西風月落城烏起。 [1]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註釋譯文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詞句註釋

①《天仙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
淥水亭:建在淥水邊的園亭,落成於康熙十二年之前。淥水,池水名,位於明珠府內。
③涼蟾(chán):倒映在水面上的月影。
④袂(mèi):指衣袖。
⑤蹙:拼音cù。
⑥金波: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1] 
⑦好天良夜:好時光,好日子。 [2] 
⑧城烏:城樓上的烏鴉。此句指天將亮。 [3]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白話譯文

池塘水波清澈,金色月亮倒映水中,秋風徐來,掀起一片漣漪,水波盪漾,像拋下了一把細碎的金子。如此良辰美景本該邀朋喚友,對酒當歌。卻不料萬般惆悵湧上心頭,深夜難眠,無心飲酒。輾轉反側,直至看盡月落烏啼,天際破曉,竟是通宵未眠。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後的某個秋夜時分的淥水亭,納蘭性德因為面對淥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卻暗自懷愁難寐的心緒而寫下了這首詞。 [4]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作品鑑賞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文學賞析

首二句描繪水面上的物景。謂晚風吹拂,衣袂輕揚。月亮映照在水中。魚兒遊走,水波浮動。月影閃現金光,像魚鱗一般細碎。這是第一層意思。淥水亭秋夜景象呈現眼前。
中間三句,承接當前景,敍當前事。謂好天良夜,美酒盈樽,只可惜,心已醉,愁未消,長夜難眠。這是第二層意思。記述獨飲情事。
最後,以景語結。謂漏聲斷,月西斜,城上烏鴉飛起。這是全篇總歸納。可見盈樽美酒並不能消除其清夜濃愁。
整體看,首二句皆七言,押韻,為一個層面;中間三句,七言一句不押韻,兩個三言短句押韻,為一個層面;最後一句單獨押韻,為一個層面。三個層面,層折變換,倚聲家於此,仍有往返的餘地。
全詞六句、五仄韻。篇幅短窄,並多齊整的律式句。表現了納蘭面對淥水亭秋夜的良辰好景,卻暗自懷愁難寐的心緒。 [4]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名家點評

現代學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好天良夜,清風明月,使人心醉,但詩人卻無法入睡。他對着月亮,從它升起到下墜。外界美妙的景色和詩人內心的愁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5] 

天仙子·淥水亭秋夜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參考資料
  • 1.    《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人間最美納蘭詞精選: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11:第251頁
  • 2.    (清)納蘭性德著.聶小晴註譯,納蘭詞全編箋註: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08:第55頁
  • 3.    (清)納蘭性德著,田萍註解.納蘭詞全集鑑賞: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04:第374頁
  • 4.    納蘭性德著.亦歌解析.落盡梨花月又西: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43-144頁
  • 5.    閔澤平編著.納蘭詞全集 彙編匯評匯校:崇文書局,2012.03: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