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鵬山歌

鎖定
大鵬山歌,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南澳等地區的傳統音樂,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4] 
古時大鵬城為軍事重鎮,城內外居住的軍民達千餘户,大多來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鵬當地生活、繁衍、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當地獨有的方言形式,故當地又有“千音”之稱。大鵬當地的軍户人家,既要務農、捕魚生產,亦肩負戍守之職,在其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沿海地區漁歌、鹹水歌、客家山歌等音樂元素,而產生了獨有的以“大鵬軍語”為基礎的“大鵬山歌”。 [4] 
2007年1月,大鵬山歌被深圳市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號為Ⅱ-2; [5]  2008年1月,大鵬山歌被深圳市龍崗區政府評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號為Ⅱ-1; [6]  2012年2月21日,大鵬山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Ⅱ-21。 [1] 
中文名
大鵬山歌
批准時間
2012年2月21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    別
傳統音樂
項目編號
Ⅱ-21
申報地區
深圳市龍崗區

大鵬山歌歷史淵源

大鵬山歌起源於明清時期。它是大鵬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沿海地區的漁歌、鹹水歌,以及客家山歌等音樂元素,所形成的方言山歌,主要流傳於深圳市大鵬新區的鵬城、王母、下沙、布新、水頭、嶺澳、水貝、疊福等村落和南澳一帶。 [11] 
大鵬話和大鵬山歌的形成與大鵬所城有關。據清康熙《新安縣誌》記載: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防倭寇,在大鵬修建“守禦千户所”軍事城池。600多年前建立的大鵬所城,城內外居住的軍隊和“軍户家屬共有二三千人”,而周圍數十里範圍,邊遠荒蕪,人煙稀少。兵士多半都是從廣東、福建沿海招募的,以講粵語和客家話等為主,而軍官則基本上都是從朝廷派下來的北方人,官兵之間語言難於溝通。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兵們,在一處巨大的軍營堡壘中,內部慢慢形成當時的“普通話”。在古文獻中,這種獨特的軍營專用言語系統,被稱為“軍語”或“軍話”,用現代語言學術語講,就是這裏形成了一個“軍語方言島”。
大鵬山歌長年吸收沿海漁歌、鹹水歌等音樂元素,並用帶粵語、客家語、北方話混合口音的“大鵬軍語”來演唱。相傳明清守軍在海邊既守防打仗,又種田捕魚,隨着外地兵員熟悉地方的需要,就產生“地名歌”“問答歌”;隨着軍隊將士打仗陣亡或營防中婚姻嫁娶,也就形成“哭喪歌”和“哭嫁歌”等當地特色。
清末民國時期,大鵬山歌從大鵬所城軍事要塞流傳到周邊鄉村民間,特別是“掌牛仔(放牛娃)”個個都會唱大鵬山歌,每天把牛牽出村放牧,掌牛仔就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唱山歌:“掌牛仔掌牛哥,手提牛繩隨地拖,落水颳風無凳坐,好似番鬼望波羅。”
“文革”期間,大鵬山歌受到衝擊。
改革開放後,大鵬山歌得到復甦,但只有上了年紀的人偶爾唱一下,大部分年輕人不會唱,大鵬山歌瀕臨失傳境地。 [7]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主要特徵

大鵬山歌總體特點

大鵬山歌的基本特徵是語言獨特、體裁多樣、內容豐富、通俗易懂。
  • 演唱語言獨特
“大鵬軍語”獨特語言在幾百年演變中,受周邊港澳、廣府和惠陽、深圳客家語言的影響與侵蝕,摻雜了除北方方言之外更多的廣府話和客家話的成分。大鵬山歌吸收了外來漁歌、鹹水歌等音樂元素,融合本土曲調,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山歌品種。 [7] 
  • 演唱形式靈活
大鵬山歌山間、田頭、海角、村尾任何地方均能演唱,人多能演唱,人少亦能演唱;能即興編詞,即興演唱,看到什麼就能唱什麼,想到什麼就能唱什麼,唱出地方風味和特點,較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7] 
  • 體裁內容多樣
大鵬山歌除了生活歌、愛情歌、勞動歌、掌牛歌外,還有哭嫁歌、哭喪歌、地名歌和仙歌,並且和大鵬軍事古城的歷史緊密相結合,表現當地人文生態環境。 [7] 
  • 曲調委婉動聽
大鵬山歌音調平緩,唱哭嫁歌、哭喪歌時像大海深沉,如泣如訴;唱其他地名歌、情歌等山歌,也不像內地大山裏的山歌高腔亮麗,特別它的拖腔和襯詞具有特色,為當地羣眾長期喜歡,愛聽愛唱。 [7] 

大鵬山歌內容

大鵬山歌從表現內容上分有勞動歌、愛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4種。 [7] 
  • 勞動歌
大鵬勞動山歌常見有唱農事節令山歌,從正月唱到十二月,每個節令農時耕作口訣、諺語由山歌演唱傳承農事技術。也有一首《憶孟姜》從正月唱到十二月,每個月農曆時節憶孟姜女,這首山歌較特別,四句式七言,但第一句均為五言,如:“正月是新年,橙柑桔果擺神前,橙柑桔果擺神前,一對鴛鴦擺兩邊。二月是白花,白花開架滿樓台,擔梯去望涯(我)英仔,一雙飛去兩雙回。三月是清明,見家見户拜山墳,有仔(子)墳頭貼白紙,留一粒被孟姜來……”。 [7] 
  • 愛情歌
大鵬山歌演出 大鵬山歌演出
愛情歌唱詞有四句,也有少數五句格式;沒有規定不變的曲譜,多是根據唱詞字句音調清唱。題材可以唱物、唱情、唱景或借事借物暗喻等。一羣年輕的男女在山上勞作,利用休閒片刻,各佔有利地形,一問一答,妙趣橫生。起歌首句多以“妹又好”“哥又好”為起子對歌,部分村莊亦以“姑妹”“兄哥”為起子(類似漁歌。鹹水歌起句)。情歌多以男女戀情為主要題材,漁家人常以大海、魚、蝦作為比興和借喻。例如:在山上放牛的小夥兒看見對面山坡的阿妹漂亮美麗,隨口唱出:“遠遠睇妹隔條坑,昨晚聽聞亞妹好歌聲,你放馬過來開金口,一條歌仔我一條還。”如:“哥遠睇(看)妹身着藍,行前睇妹馱女或馱男,馱男返歸打頸練,馱女返歸打耳環。哥遠睇妹身着烏(黑衣服),行前睇妹有丈夫,若無丈夫嫁我好,等我裙仔染藍衫染烏。”又如:“細細同妹掌過牛,折支油柑插妹頭,今日聽聞妹去嫁,阿哥在家眼淚流。”表達青梅竹馬的阿妹就要出嫁,阿哥心中悲傷萬分的情景。 [7] 
  • 掌牛歌
掌牛歌多數在山邊唱,音調較哭嫁歌、哭喪歌、仙歌等高,音域也較廣,拖音由情緒決定拖音長短。如:“掌牛阿哥好淒涼,戴頂笠麻也無框,食人(了)幾多笠麻水,淋濕幾多爛衣裳······”。 [7] 
  • 生活歌
生活歌在日常生活隨口入歌來,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充滿農村生活情趣和山歌手的智慧;歌詞比喻、雙關、起興、疊字運用自如:“歌仔好唱起頭難,胡椒好食種唔(不)生,絲線拿來打帽挽,結球容易解球難。”又如:“大路堂堂打酒糠,阿妹為何愛姓張,阿妹姓張哥姓簡,‘澗’水流來被妹裝。” [7] 

大鵬山歌曲調

大鵬山歌從曲調形式上分有山歌(山歌分情歌、地名歌、問答歌三種)、哭嫁歌、哭喪歌、仙歌。 [7] 
  • 情歌
情歌唱詞沒有固定格式,也沒有一定的曲譜,多是清唱,很少有樂器伴奏,題材可以唱物、唱情景和對字等。一羣年輕的男女在山上勞作,累了,放下手中的活,各佔一有利地形,一問一答。萬變不離以“妹又好”“哥又好”為起子的對歌,部分地方則以“姑妹”“兄哥”為起子。情歌多以男女戀情為主要題材,漁家人日常生活所見的大海、魚、蝦是比興和暗喻的素材。“細細同妹掌過牛,折支油柑插妹頭,今日聽聞妹去嫁,阿哥在家眼淚流。”表達青梅竹馬的阿妹就要出嫁,阿哥心中悲傷萬分的情景。 [7] 
  • 地名歌
地名歌主要唱大鵬的地名,詼諧而有情趣,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鵬十幾個地名來,主要適用大鵬所城招募來的兵士“外來移民”記住地方名,方便於生產,同時讓人在地名中找到樂趣,自娛自樂。地名歌四句一首,有時偶爾會出現一字二音、三音,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較長的拖腔,襯詞多是“啊、呀”為主,沒有重複句。地名歌曲調平實有趣,詼諧易唱,往往一首歌能唱出大鵬十幾個地名來。例如:“上洞夾下洞,土洋行過是葵涌,疊福下沙王母洞,龍歧對面水頭湧。”這首地名歌歌詞裏的“上洞、下洞、土洋、葵涌、疊福、下沙、王母洞、龍歧、水頭湧”都是大鵬(葵涌以前隸屬大鵬)的地名,唱多了不僅熟記地名,同時也生髮了對這山鄉的熱愛。 [7] 
  • 問答歌
問答歌唱詞鬼馬滑稽,曲調卻優美婉轉。主要在山間放牛、田間勞作、打柴割草或小艇出海打魚、男女相遇問答對歌。以前大鵬還有個習俗:新人結婚的時候,男女雙方都事先召集一羣人,類似今天男家去女方家接新娘,要“智過”女方姐妹們設下的九道大關,才能進到新娘家把新娘接走一樣,在新娘家門口或村口雙方對歌比輸贏。有的對歌問答持續一天一夜,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來聽歌。對唱(問答)輪唱,一對一問或三五成羣答唱。問答歌基本上是一字一音,有時偶爾會出現一字二音、三音,四句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有較長的拖腔,比較規整,都是四句一首。例如唱問:“乜乜(意即什麼,下同)上嶺尾拖拖?乜乜石上曬綾羅?乜乜着出花衫領?乜乜唱出海南歌?”答唱:“鋪狗(即狐狸)上嶺尾拖拖,鵡石上曬綾羅,斑鳩着出花衫領,畫眉唱出海南歌。” [7] 
  • 哭嫁歌
哭嫁歌主要是姑娘出嫁時所唱的歌。大鵬地區習俗,新娘出嫁前7天,不能見未婚夫,也不能出家門,待在閨女房間由同村好姊妹(未婚青年)陪伴7天,當地俗稱“伴坐嬌”,這7天裏出嫁女做些針線繡花細活,因為不出門,養得肥白嬌嫩準備過門。村裏有人來探望,或看新娘,出嫁女要唱哭歌,但一點也不悲傷,唱詞全是對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感恩、感謝的話,唱得多了,出嫁女沒詞時,“伴坐嬌”要輪着啓發提供唱詞。歌詞、曲調只有一個樂句,一字一音,接下來一個哭句即“啞哈”(切分音)。尾句一個高八度唱“噫”。例如:爹孃好啊——啞哈,噫……對我有恩情喲——啞哈,噫……一生報不盡哩——啞哈,噫……來生補你情啦——啞哈,噫……我嫁佐人後——啞哈,噫……會孝敬公婆哇———啞哈,噫……旋律依次反覆。 [7] 
  • 哭喪歌
哭喪歌主要是為死去的家中老人守夜唱的歌。古時家裏的親人去世了,一般守夜二至七天,在挑揀吉時吉日下葬前,家人守夜,多是婦女哭唱,男人哭泣。有人為了盡孝,又不會唱,就花錢請人唱。旋律低沉悠長,悽悽切切。唱的內容都是反映死者老人生前的各種仁義德行、為人處事善行善報等。由於守夜時間長,唱的時間長,隨口編的詞易上口,也生活化,長期下來形成有歌冊唱本,可惜“文革”時被毀。 [7] 
  • 仙歌
仙歌即敍事歌,可説可唱,夾敍夾議。歌手多在農閒時節,村人樹下納涼,抑或下雨天下不了地,三五知己聊天休閒時,用大鵬話和快板式的曲調清唱。唱的題材和內容多為敍述古今、當代的名人、名事,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人物故事等。其中“梁祝故事”唱道:“我唔上高山唔見天,唔知今日太平年,今下辛勞時運轉,打馬回朝中狀元。狀元並非僥倖中,三年苦讀寒中窗。人間都説有情緣,你話有緣又無緣,擔個書籠去出門,英台遇上山伯兄,一路同行去讀書,同桌同房是君子。何為君子你不知,同睡三年各蓋被,各人面向各人籬(籬牆壁)……”。 [7] 

大鵬山歌語言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
大鵬山歌演唱語言為“大鵬話”,又叫“大鵬軍語”,古時大鵬城為軍事重鎮,城內外居住的軍民達千餘户,大多來自不同的地方,且多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在大鵬當地生活、繁衍、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當地獨有的方言形式,故當地又有“千音”之稱,“千音”是大鵬所城有1200多户,1000多個籍貫,1000多個口音。 [4]  [7] 

大鵬山歌傳承保護

大鵬山歌傳承價值

大鵬山歌具有歷史價值、語言價值、音樂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7] 
  • 歷史價值
大鵬山歌和大鵬所城軍事要塞歷史有關,大鵬山歌所唱的內容也以大鵬民俗、大鵬風貌為主,尤其是地名歌,是當地守城外來軍土熟悉地方環境的一個活教材,通過地名歌、哭嫁歌等內容,可以對大鵬歷史變遷、人文環境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作用。 [7] 
  • 語言價值
大鵬所城是“大鵬守禦千户所城”的簡稱,而“鵬城”,則是“大鵬所城”的簡稱,也是深圳的別稱,是深圳人的根。大鵬山歌演唱的語言,不是北方話、廣東話、潮州話和客家話,而是“大鵬軍語方言島”。據專家考證,全國古代曾有20多個“軍語方言島”,但隨着歷史的變遷,大部分已消亡,而大鵬卻僥倖保存下來,引起深圳大學及內地語言學家的關注和專題研究。大鵬山歌沿襲“大鵬軍語”演唱,對研究“大鵬軍語方言島”的語言演變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 [7] 
  • 音樂藝術價值
大鵬山歌曲調多樣,體裁豐富,題材廣泛,曲調古樸優雅、唱法委婉平緩,這對研究沿海地方民間音樂的發展及流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7] 
  • 社會價值
大鵬山歌通俗、易唱、內容豐富,具有很好的羣眾基礎,這項民間悠久的自娛自樂活動,對活躍羣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 [7] 
大鵬山歌演出 大鵬山歌演出

大鵬山歌傳承狀況

改革開放後,隨着深圳特區社會生活方式的轉型和思想觀念的變更,以及文化多元化的薰染,許多年青人對傳統大鵬山歌已經越來越不瞭解、不接受,大鵬山歌漸漸變得無人問津,只有極少數老人還不時唱起以自娛,而且大鵬話並非是常用語,現在只有老一輩藝人能聽懂、傳唱山歌,大鵬山歌正面臨失傳的困境,亟待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搶救和保護。 [2] 

大鵬山歌傳承人物

歐進興,男,生於1938年6月,深圳大鵬新區王母社區原居民,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8歲時,他在放牧間向長輩學唱大鵬山歌,青年時期,被公認為“大鵬山歌王”。能即興編詞,即興演唱,語言獨特,形式靈活,擅唱“地名歌”和“鹹水歌”,在大鵬的很多民間山歌擂台賽中都有較好的表現。2012年10月22日參加深圳市舉辦的首屆山歌大賽,獲得原生態組優秀獎。同時,他在大鵬山歌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各類展演活動,協助將《大鵬山歌》的詞曲編印成冊,供愛好者學唱,協助組織成立大鵬山歌演出隊,還每月定期兩次進校園(中小學、幼兒園等)授徒教唱山歌。 [3] 

大鵬山歌保護措施

2004年6月,大鵬鎮政府召開“保護大鵬民間藝術,打造大鵬特色文化品牌”會議。以此為題印發文件下發全鎮各單位各部門,明確提出“大鵬山歌”是大鵬地區特色文化之重點,要全力進行保護、弘揚。 [7] 

大鵬山歌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18年2月28日,大鵬新區非遺傳習基地(大鵬古城城隍廟遺址)非遺展演,《大鵬山歌》等非遺代表項目輪番演出。 [9]  12月1日,2018年深圳公園文化季地質公園分會場活動在《大鵬山歌》聲中啓幕。 [8] 
2021年11月19日,以“與海共生傳承千載”為主題的2021深圳大鵬文化季暨深圳第四屆“非遺文化周”大鵬分展場活動在大鵬所城開幕,大鵬新區非遺項目改編的《大鵬山歌》等非遺文化節目登場演出。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