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鱗副泥鰍

鎖定
大鱗副泥鰍,又稱大泥鰍,是鯉形目鰍科副泥鰍屬硬骨魚。體形較大,體長形,側扁,體較高,腹部圓。頭短,錐形;吻短而鈍,口下位,呈馬蹄形;唇較薄,其上有許多皺褶;眼稍大,無眼下刺。背鰭短,基部稍長,後緣平截,位於身體中部偏後方。雌魚胸鰭末端圓形,較短,不分枝鰭條較細;雄魚胸鰭末端較尖,不分支鰭條較粗。腹鰭較短,臀鰭小,尾鰭末端圓形。性成熟的雄魚頭頂部和兩側有許多白色的錐狀珠星,有時臀鰭附近的體側亦有;雌魚較少。體為灰褐色,背部色較深,腹部黃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斑點。胸鰭和腹鰭為淺黃色帶灰色,背鰭、臀鰭和尾鰭為淺灰黑色。 [7]  因鱗片較大得名。 [8] 
大鱗副泥鰍分佈於中國黑龍江、遼河中下游,海河水系,黃河、長江中下游,浙江、台灣、閩江水系。 [9]  常見於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對低氧環境適應性強,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行皮膚呼吸和腸呼吸。視覺很弱,觸覺及味覺極為靈敏。雜食性,幼魚階段攝食動物性餌料,以浮游動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長大後,餌料範圍擴大,除可食多種昆蟲外,也可攝食絲狀藻類、植物根、莖、葉及腐殖質等;成鰍則以攝食植物食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數量較少。 [7]  1冬齡性成熟。繁殖盛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分批產卵。 [10] 
大鱗副泥鰍是一種優良的養殖品種,中國許多省份開始了人工養殖生產。 [7]  可供食用,但種羣數量稀少,經濟價值不大。 [9] 
別    名
泥鰍
中文學名
大鱗副泥鰍
拉丁學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CYPRINIFORMES
鰍科Cobitidae
亞    科
花鰍亞科 Cobitinae
副泥鰍屬 Paramisgurnus
分佈區域
長江、嘉陵江、岷江、浙江、遼河、黃河、黑龍江等

大鱗副泥鰍識別特徵

大鱗副泥鰍 大鱗副泥鰍 [1]
背鰭iv-6—7;胸鰭i-9—10;腹鰭i-5--6f;臀鰭iii-5。縱列鱗100—130。第一鰓弓內側鰓耙14—19。下嚥齒1行。脊椎骨數4+40—44+1。鰾2室,前室發達,後室退化。腸管前段較粗,後段較細。其長度約為標準長的0.5-- 0.8倍。腹腔膜銀白色。 [1] 
標準長為體高的5.2--5.6倍,為頭長的5.6--7.1倍,為尾柄長的6.1--7.9倍,為尾柄高的5.8—6.4倍。頭長為吻長的2.1--2.7倍,為眼徑的4.3—6.6倍,為眼間距的 3.1—3.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7--0.9倍。體長形,側扁,體較高,腹部圓。尾柄上下的皮質稜甚發達,分別達背鰭和臀鰭基部後端。頭短,錐形,其長度小於體高。吻短而鈍。口下位,呈馬蹄形。唇較薄,萁上有許多皺褶。具須5對,其中吻須2對,口角須1對,頦須2對,各須均長,口角須後伸可達鰓蓋後緣,其長度大於吻長,一般大個體(體長100mm以上)的口角須比小個體的略短。眼稍大,位於頭側上方,眼間距稍寬,其寬度約大於眼徑的一倍(成體)。無眼下刺。前鼻孔在一短管中,後鼻孔僅靠在前鼻孔之後。鰓膜與鰓峽相連,鰓孔下角終止於胸鰭基部。鰓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稀疏,最長鰓耙僅及最長鰓絲的1/3。下嚥骨較細,咽齒較小,末端尖細,較寬扁,稍彎曲,略呈臼狀,排列緊密。背鰭短,基部稍長,後緣平截,位於身體中部偏後方。 [2] 
雌魚胸鰭末端圓形,較短,不分枝鰭條較細。雄魚胸鰭末端較尖,不分枝鰭條較粗。腹鰭較短,後伸一般不達(100mm以下個體可達)肛門,其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後,僅與背鰭第三根分枝鰭條基部相對。臀鰭小,較短。尾鰭末端圓形。尾柄甚側扁,其高度隨個體成長而變高。肛門離臀鰭起點較近。鱗片較大,稍厚。側線不完全,後端不超過胸鰭末端上方。
性成熟的雄魚頭頂部和兩側有許多白色的錐狀珠星,有時臀鰭附近的體側亦有。
雌魚較少。體為灰褐色,背部色較深,腹部黃白色。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斑點,後段比前段的斑點轉多。胸鰭和腹鰭為淺黃色帶灰色,其上有少數黑色斑點。背鰭、臀鰭和尾鰭為淺灰黑色,其上具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體型較大,數量較少,其生活習性與泥鰍相似。 [3] 

大鱗副泥鰍生活習性

大鱗副泥鰍 大鱗副泥鰍
常見於底泥較深的湖邊池塘稻田水溝等淺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適水温為25-27℃,故應屬温水魚類。當水温升高至30℃時,泥鰍即潛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時,即鑽入泥中20-30cm深處越冬。對低氧環境適應性強。除了鰓呼吸外,還可以進行皮膚呼吸和腸呼吸。視覺很弱,但觸覺及味覺極為靈敏。雜食性,幼魚階段攝食動物性餌料,以浮游動物搖蚊幼蟲絲蚯蚓等為食。長大後,餌料範圍擴大,除可食多種昆蟲外,也可攝食絲狀藻類、植物根、莖、葉及腐殖質等。成鰍則以攝食植物食物為主。一般多為夜間攝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攝食。一般情況泥鰍都生活在泥土裏,一有危險就最快速度往土裏鑽。
當河水或坑塘乾涸後,水底的淤泥已經開始龜裂,其它魚類一般都已死亡,而泥鰍在泥中尚能存活很久。這時在龜裂的泥塊上找到泥鰍的出氣孔,就很容易確定泥鰍的位置從而捕捉到它。與泥鰍相似。數量較少。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及其附屬水體中。 [2-3] 

大鱗副泥鰍人工繁殖技術

大鱗副泥鰍在我國廣泛分佈,許多省份也開始了養殖生產。作為一種優良的養殖品種,這裏也介紹一下大鱗副泥鰍的人工養殖技術。
( 1 )親鰍的選擇。大鱗副泥鰍的雌雄鑑別同泥鰍。
用於繁殖的親鰍,主要是從上年的成鰍池中挑選,也可以從附近市場上選購。雌鰍一般要求體重25 克以上,體長14 ~18 釐米;雄鰍體重要求不嚴格,一般體重12 克以上,體長10 釐米以上。要求體表色澤正常,光滑無病斑,體形勻稱,活動敏捷,年齡2 ~3 齡。
催產時應選擇發育較好、腹部卵巢輪廓明顯的雌鰍和健康活潑的雄鰍配對,雌雄比為1 : 2 。
( 2 )池塘條件與放養密度。
不論來自哪裏的親鰍都必須在池塘中進行產前培育,培育時間不少於2 個月。親鰍培育池塘面積為1 200 ~ 1 500 平方米,能保持正常水位60 ~80 釐米,透明度20 釐米,肥度適中。
親鰍投放前先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茶籽粕等徹底清塘消毒。待藥性消失後,施放基肥,培肥水質,然後再放養親鰍。放養密度為每667 平方米水面投放325 千克親鰍,雌雄混養。
( 3 )親鰍池日常管理
進人3 月份,水温高於10 ℃時即可投餵人工飼料,飼料要求粗蛋白質含量30 % ~ 35 腸,脂肪5 % ,以動物性蛋白為主。池塘水温15 ℃時投餵量為體重的1 %左右,水温20 ℃時投餵量為體重的2 %左右,水温25 ℃以上投餵量為體重的3 %左右。投餵時間為上午8 ~ 9 時,下午16 ~ 17 時。
每週定期沖水1 次,每次2 小時,加深水位5 釐米,不要大量換水,保持一定的肥度有利於大鱗副泥鰍性腺發育。
( 4 )催產時間
大鱗副泥鰍適宜的催產時間應在4 月中下旬至5 月初,水温16 ℃~18 ℃,過晚性腺容易過熟。
( 5 )催產用具
容量為1 ~ 2 毫升的醫用注射器及配套的針頭數支,用於親鰍注射的催產劑、解剖盤、剪刀、刀子、鑷子等,用於摘取精巢的毛巾數條,硬質羽毛數支,1000毫升的細口瓶1 個,格林氏液或醫用生理鹽水,20 毫升或50 毫升的吸管2 支,水盆或水桶數個。
( 6 )催產藥物
經試驗研究,發現用於大鱗副泥鰍催產的藥物以地歐酮(DOM )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地歐酮+促黃體素生成素類似物的混合激素效果較好,單獨使用HCG 價格高,效果也不好。
注射藥量,地歐酮0 . 5 ~ 1 毫克/尾+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 ~ 500 單位/尾,或地歐酮0 . 5 ~ 1 毫克/尾+促黃體素生成素類似物2 一3 微克/尾。
( 7 )催產方法
首先,用生理鹽水將每尾魚的用藥量配成注射液,一般20 克左右的親鰍注射0 . 5 ~0 . 7 毫升。
然後,檢查親鰍的成熟度。作為繁殖用的親鰍,性腺的成熟度要好,檢查方法是將雌鰍腹部朝上,腹部外形要膨大而柔軟,富有彈性,有透明感,顏色微紅,卵巢輪廓到肛門處,生殖孔開放;雄鰍胸鰭上布有追星,最好輕壓腹部能擠出精液,且精液人水後即散開。
最後,挑選合乎條件的雌鰍進行催產注射。注射時兩人一組,一人用泥鰍控制網固定泥鰍,另一人用醫用注射器進行注射。採用背部肌內注射方法,針尖與鰍體呈45°角,向頭部方向注人藥物,人針深度0 . 2 釐米。
為了防止人針過深傷害泥鰍,可以在針尖上纏繞棉線或在針上套上一小段膠皮管的方法處理針具,要求露出針尖0 . 2 釐米。
(8)產卵孵化
利用孵化環道進行生產,在環道中設置網箱,網箱網目5 目,注射後的親鰍放人箱中待產。
催產結束後,用微流水刺激親鰍產卵。水温22 ℃時,12 ~15 小時;水温25℃時,8 ~ 10 小時,大鱗副泥鰍便開始發情、追逐、纏繞、產卵,受精卵從網目中掉進環道。
產卵結束後將網箱和泥鰍一起拿走,受精卵進人孵化階段。此時要加大水流以衝起沉在環道底部的鰍卵。同時,可用攪水板從下面把鰍卵攪起,操作持續30 分鐘左右,等到結塊的鰍卵分離後即可降低流速,流速控制在10 釐米/秒左右。
實際生產中,以見到鰍卵在環道中剛剛浮起為適宜,若水流衝擊使卵始終在水面翻騰,説明水流過大;若卵在環道中不能浮出水面,説明水流過小。
水温22 ℃時,經過41 小時,90 %的受精卵孵出鰍苗;水温25 ℃時,需要30 ~ 32 小時仔鰍孵出。

大鱗副泥鰍胚胎髮育

從受精卵到出膜共劃分為6個階段和卵裂期、囊胚期、原腸期、神經胚期、肌節期、尾芽期、胚動期、出膜前期、孵出期、眼黑色素期等10個連續的典型時期,在23℃時胚胎髮育歷時共24 h 20 min. [4] 

大鱗副泥鰍各地發現

2023年,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記錄了物種大鱗副泥鰍。 [11] 

大鱗副泥鰍營養價值

大鱗副泥鰍的分別為78.80%、1.13%、2.57%、17.40%。它們的17種氨基酸總量分別為16.11%和13.78%,其中9種必需氨基酸總量分別為7.02%和6.29%。 [5] 
編號:
6488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鰍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亞科:
花鰍亞科
拉丁亞科:
Cobitinae
中文屬名:
副泥鰍屬
拉丁屬名:
Paramisgurnus
拉丁種名:
dabryanus
定名人:
Sauvage
年代:
1878
中文名:
大鱗副泥鰍
原始文獻:
Bull. Soc. Philomath, Paris, 1878 7(2):89.
模式產地:
長江
俗名:
大泥鰍
類型:
6
國內分佈:
四川省內見於長江, 嘉陵江和岷江水系, 浙江和台灣, 遼寧遼河中下游, 黃河, 黑龍江
特有:
y
資料來源:
四川魚類志:120-122. 四川動物 6(2):28. [6] 
參考資料
  • 1.    大鱗副泥鰍 鰍科  .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引用日期2012-08-02]
  • 2.    大鱗副泥鰍良種  . 中國泥鰍網[引用日期2012-08-02]
  • 3.    物種信息 - 大鱗副泥鰍  .重慶市物種資源基礎數據庫[引用日期2012-08-01]
  • 4.    豫北地區大鱗副泥鰍胚胎髮育的觀察 杜啓豔; 南平; 燕帥國; 常重傑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5-15
  • 5.    泥鰍和大鱗副泥鰍營養成分分析 趙振山; 高貴琴; 印傑; 王勳偉; 陳文輝 水利漁業 1999-03-25
  • 6.    大鱗副泥鰍  ..[引用日期2014-01-23]
  • 7.    大鱗副泥鰍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06-28]
  • 8.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2,第110頁
  • 9.    李明德編著,中國經濟魚類生態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第54頁
  • 10.    中國濕地博物館,西溪濕地魚類識別手冊,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8.07,第60頁
  • 11.    福建戴雲山保護區,發現66種新記錄物種!  .福建發佈.2023-09-18[引用日期2023-09-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