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路村

(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下轄村)

鎖定
大路村屬於延慶縣康莊鎮,位於縣城西南部,康莊鎮東北部,距縣4公里,距鎮5公里,南距小豐營0.5公里,西與大豐營相接,北隔媯水河與延慶鎮白廟村相對,距1.3公里.村域面積0.6平方公里,聚落略呈菱形。
中文名
大路村
所屬地區
延慶縣康莊鎮
面    積
村域面積0.6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80户,175人

大路村歷史沿革

康莊鎮大路村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後期,姓趙姓楊的幾户人家先後從黑龍廟、大榆樹為了躲避戰亂謀求生計遷到此地,由於在官廳水庫蓄水前,本村位於延(慶)懷(來)公路邊,故命名為大路村。據本村81歲老人楊春厚回憶,大路村原屬大豐營的一個自然村, 1937年前後獨立成行政村。據本村退休老教師趙光星迴憶,大路村1954年前隸屬於察哈爾省縣,1954年官廳水庫修成後,隨延慶歸北京市管轄。解放初期歸延慶縣一區管轄,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劃歸下屯鄉,2000年劃歸康莊鎮。
大路村現有80户,175人。其中男性為93人,約佔總人口的 53%,女性為82人,約佔總人口的47%,勞動力為109人,約佔總人口的60%。外出務工人員30人,外來人口3人。

大路村自然條件

本村地勢較為平坦,東南高於西北,海拔484米,土壤為潮土。地處媯水河南岸、延慶盆地西南部,處在媯水河南岸二級階地上.土壤為潮土,含有礫石,屬河流衝擊物.有季節性河流一條,從村東經過,北入媯水河。氣候屬暖温帶半濕潤氣候,全年以偏東南風為主,冬季西北風,夏季炎熱多雷雨,冬季乾旱寒冷。年平均氣温8℃—9℃,低氣温曾達-25℃,年平均氣温比市區低3℃—4℃;無霜期155天至165天,正常年份降雨量376.1—500毫米。

大路村經濟

2007年農業總收入229萬元,人均純收入4841元。以種植業為主,現有土地面積529畝,全部為水澆地。主要種植作物為圓白菜和玉米。
近些年在上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幹部努力工作,全體村民積極配合,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本村面貌也煥然一新。通過爭創市級文明生態村活動,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合理使用農藥和處置農業經濟廢棄物,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同時經過環境整治,村內池塘遍佈,柳樹成蔭,街道整潔,花草繁盛。為發展民俗生態旅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路村環境整治

大路村 大路村
2004年以前本村內大小街道都是土路,一下雨街道滿是泥濘,村民出行很不方便,村民一直要求改變這種落後面貌。經兩委幹部討論,村民決定,申請上級部門批准,對街道進行硬化。通過努力,2004年投資24萬元,對村內街道進行了全面硬化,共計6000平方米,達到了100%。2005年—2006年投資17萬元鋪設地下管道5000米,安裝80—55潛水泵兩台,線路改造800米,投資6萬餘元安裝27盞燈,有力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共計投資47萬元。
2007年加大投資力度,首先對村內街道進行規劃建設,共投資21萬元。砌排澇溝350米,打蓋板900塊,路邊砌石頭200米,石頭護坡150米。
同時對村內進行綠化,栽種點綴花灌及喬木。2007年共計栽植樹木花草1240餘株,分佈全村2條主要街道及2條進村路兩側。其中,柳樹200棵,李子樹200棵,丁香120棵,錦帶200棵,沙地柏50棵,榆葉梅20棵,連翹200棵,金銀花200棵,刺梅50棵。

大路村村民生活

大路村 大路村
為改善村民生活環境,進行垃圾密閉化管理和無害化處理工程, 2007年底建垃圾房1處,配置垃圾車1輛,保潔員共3名。其中,司機1名,保潔2名,2008年配置密閉垃圾桶11個,村內垃圾做到日產日清,由鎮垃圾清運車統一運輸到縣垃圾衞生填站。實現無害處理。
2008年,投資17萬元,對全村84户進行廁所改造,改廁率達到100%,按照上級要求達到水衝式(三個罐),三級檢查驗收全部合格。
2008年獲得上級資金補助,對全村84户進行了自來水改造,家家安裝水錶,共計84塊。
為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推進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大隊出錢為全體村民辦理合作醫療,共計77户,合計7000餘元。
2008年3月,在村北投資8萬元,建設村民娛樂健身場所1處,面積300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材7件,大大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

大路村建制

據本村81歲的老黨員楊春厚回憶,1949年大路村成立了六個人的黨小組,以趙棕旺為書記,成為大路村黨支部的雛形。之後歷任支部書記為趙華、楊春厚、肖得寶、楊佔德、楊景、楊竣、趙廣斌、趙耀、楊記存,現任書記為曹建利。改革開放後歷任村委會主任為趙廣斌、趙耀、楊保栓、楊記存、趙保軍,現任村委會主任為楊明利。

大路村人文

大路村雖小,但歷來民風淳樸。村民普遍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知恩圖報。現在村委會門前那棵老榆樹,雖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鬱鬱葱葱,生機勃勃。夏夜,涼風習習,樹葉的沙沙聲彷彿在向我們講述那一段段動人的傳説。
清朝後期,姓趙姓楊的幾户人家先後從黑龍廟、大榆樹為了躲避戰亂謀求生計遷到此地。某一年,天逢大旱,蝗蟲遍地,與人爭食,民不聊生。一日清晨,村民發現一妙齡女子暈倒在路口,隨即將她抬回家中,幾户人家把家中僅有的一點糧食湊到一起熬成粥慢慢給她喂下去,精心照料。但女子終因重病纏身,不幸離世。善良的村民便把她埋在發現她的路口旁,翌日,人們發現所埋之處長出了一棵榆樹,見風就長,不到一天功夫,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大旱之年,萬木皆枯,惟獨這棵榆樹枝葉繁茂,結滿了榆錢。村民們都説是那位姑娘知恩圖報,化身榆樹,以解救大家的疾苦,村民們的善良淳樸得到了回報,飽受饑荒之苦的村民靠榆錢度過了難關。
雖然美麗,傳説終歸是傳説。但大路村村民的淳樸善良、勤勞勇敢卻是真實的,永恆的,熱情的村民隨時歡迎您的到來。 [1] 
參考資料
  • 1.    大路村  .延慶縣康莊鎮.2013-10-21[引用日期2015-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