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白鷺

鎖定
大白鷺是鸛形目鷺科白鷺屬鳥類, [8]  又名白莊、公子、白窪。全身羽毛潔白;眼黃色;喙橙黃色(繁殖期黑色);面部及周眼皮膚呈綠色;跗蹠和腳黑色。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長超過尾部,生殖期後蓑羽消失。 [9] 
大白鷺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地。 [8]  在中國見於東北、河北、江蘇、雲南、廣東、海南、台灣等地。棲息於河川、海濱、沼澤濕地或水田中。性頗機警,見人即飛去。白天多單獨尋覓食物,在食物豐富的區域內,也成小羣活動。以小魚、蝦及水生昆蟲、貝類等為食。 [9]  繁殖期為4-7月,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最常見的為4枚,卵為天藍色。孵化期25天左右,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 [10] 
大白鷺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I; [11]  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2] 
中文名
大白鷺
拉丁學名
Ardea alba
別    名
白鷺鷥
鷺鷥
白漂鳥
大白鶴
白莊 展開
別名
白鷺鷥
鷺鷥
白漂鳥
大白鶴
白莊
白窪
雪客 收起
外文名
Great Egret
Great White Heron
Great White Egret
同義學名
Casmerodius albusEgretta alba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鸛形目 [6] 
鷺科
白鷺屬
大白鷺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大白鷺形態特徵

大白鷺
大白鷺(24張)
大白鷺是一種大型鷺類,頸、腳甚長,兩性相似,全身潔白。繁殖期間肩背部着生有三列長而直,羽枝呈分散狀的蓑羽,一直向後延伸到尾端,有的甚至超過尾部30-40毫米。蓑羽羽幹呈象牙白色,基部較強硬,到羽端漸次變小,羽支纖細分散,且較稀疏。下體亦為白色,腹部羽毛沾有輕微黃色。嘴和眼先黑色,嘴角有一條黑線直達眼後。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多為白色,但前頸下部和肩背部無長的蓑羽、嘴和眼先為黃色。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裸出部肉紅色,跗蹠和趾黑色。 [1] 
大小量度:雄性體重840-1100克,雌性625-1025克;雄性體長897-981毫米,雌性820-855毫米;雄性嘴峯95-118毫米,雌性96-104毫米;雄性翅348-379毫米,雌性330-350毫米;雄性尾115-162毫米,雌性122-138毫米;雄性跗蹠145-170毫米,雌性135-140毫米。 [1] 

大白鷺近種區別


大白鷺
體量
體重♂840-1100克,♀625-1025克;體長♂897-981毫米,♀820-855毫米
體重♂350-540克,♀330-525克;體長♂540-624毫米,♀535-687毫米
特徵
全身羽毛潔白;眼黃色;嘴黃色;面部及周眼皮膚呈綠色;跗蹠和腳黑色。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長超過尾部,生殖期後蓑羽消失
全身體羽頗似大、中白鷺。生殖期在枕部有長羽2枚,如雙辮狀;胸前亦簇生矛狀長羽,但沒有枕部冠翎長;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捲曲;生殖期後,冠翎和蓑羽均脱落;眼黃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帶蒼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腳、腿黑色,趾上常雜有黃色
圖片
大白鷺 大白鷺
小白鷺 小白鷺

大白鷺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濱、河口及其沼澤地帶。多在開闊的水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 [1] 

大白鷺生活習性

遷徙:部分夏候鳥,部分旅鳥和冬候鳥。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遷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遷徙時常成小羣或成家族羣,呈斜線或呈一定角度遷飛。
習性:常成單隻或10餘隻的小羣活動,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多達300多隻的大羣,偶爾亦見和其他鷺混羣。白天活動,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遇人即飛走。剛飛行時兩翅扇動較笨拙,腳懸垂於下,達到一定高度後,飛行則極為靈活,兩腳亦向後伸直,遠遠超出於尾後,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成囊狀,兩翅鼓動緩慢。站立時頭亦縮於背肩部,呈駝背狀。步行時亦常縮着脖,緩慢地一步一步地前進。
食性:以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主要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邊走邊啄食。 [1] 

大白鷺分佈範圍

大白鷺世界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澳洲、奧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白俄羅斯、比利時、伯利茲、貝寧、不丹、玻利維亞、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巴西、汶萊、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羣島、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國、聖誕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法國、法屬圭亞那、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德國、加納、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里亞、利比亞、澳門、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裏、毛里塔尼亞、毛里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羣島、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語區)、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里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羣島、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旅鳥:英屬印度洋領地、吉布提、赤道幾內亞、斐濟、芬蘭、愛爾蘭、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耳他、新喀里多尼亞、挪威、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爾、西班牙、瑞典、英國。 [2] 

大白鷺中國

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北部呼倫池、黑龍江流域和新疆西部與中部,遷徙和越冬期間見於甘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陝西和青海及西藏,偶見於東北遼寧、河北、四川和湖北; 普通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東南部吉林、遼寧、河北、福建和雲南東南部蒙自;遷徙和越冬期間見於河南、山東、長江中下游江西、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 [1] 

大白鷺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羣營羣巢,有時一棵樹上同時有數對到數十對營巢,亦與蒼鷺在一起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巢較簡陋,通常由枯枝和乾草構成,有時巢內墊有少許柔軟的草葉。巢外徑56-61釐米,內徑52-54釐米,高22-25釐米,深15-20釐米。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多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天藍色,大小為51.5-60毫米×34-41毫米,重29-31克。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5-26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大約經過1個月的巢期生活後即可飛翔和離巢。 [1] 
白鷺產卵
營巢 營巢
產卵 產卵
卵
雛鳥 雛鳥
雛鳥 雛鳥
喂雛 喂雛
喂雛 喂雛
母與子 母與子
築巢 築巢
注:大白鷺圖片模塊網址 [3] 

大白鷺亞種分化

大白鷺(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asmerodius albus albus
Linnaeus, 1758
2.
Casmerodius albus egretta
Gmelin, JF, 1789
3.
Casmerodius albus melanorhynchos
Wagler, 1827
4.
Casmerodius albus modestus
Gray, JE, 1831
[4] 

大白鷺保護現狀

大白鷺保護級別

大白鷺種羣狀況

大白鷺在中國南北大地都曾經是相當豐富的,特別是普通亞種,分佈廣、數量較豐富,60年代還能見到300多隻一羣的大白鷺在遼寧營巢,但現卻很難見到這樣壯觀的場面了。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環境破壞致使種羣數量急劇減少,變得相當稀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僅見到2771只,其中包括香港585只和台灣987只,實際在大陸僅見到699只。1992年3003只,其中香港628只,台灣1638只,數量有所回升。在整個亞洲的情況據1992年的調查為西亞9665只,南亞11467只,東亞3038只,東南亞2379只,總計26549只。 [1]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大白鷺人工飼養

大白鷺可成對飼養,也可成羣飼養。在一些動物園的水禽湖中,大白鷺與其它水禽混羣飼養較為普遍,一般用鐵絲或塑料網籠飼養,每對繁殖鳥的活動空間應為100-150立方米,否則不利於繁殖。籠中應有一株較大的枯樹木,活樹木更好,在離地面1.5米處應設置棲槓,以便於鳥棲息,食水用具宜大、堅固,但不需太深,通常40釐米左右為宜。人工籠養大白鷺的飼料以魚、蝦、貝類及一些兩棲類的小動物和水生昆蟲等肉食性動物為主,籠養的大白鷺除動物性飼料外,還應當喂些無機鹽,如骨粉、牡蠣粉及少量的礦物質、維生素添加劑等。餵食時要注意衞生,一是魚、蝦、貝等動物性飼料要洗淨;二是每天的殘食要清除乾淨,特別是夏季,每次投餵量要少。這種鳥食量較小,夏季宜多增加飼料投放次數,減少每次投放量。以不餓為原則。 [5] 
大白鷺容易繁殖、飼養,在動物園內的繁殖記錄是:5月初發情、交配和營巢,5月中、下旬產蛋,每窩3-5枚,孵化期28天左右。雛鳥出殼後,需要靠親鳥可進行人工代育雛。繁殖期內,要保持環境安靜,儘量避免驚嚇。動物園籠養的繁殖鳥,應與觀賞鳥分開飼養,努力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籠養大白鷺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冠羽、肩羽、胸羽都可以做飾羽。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