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營城址

鎖定
大營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廟灣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是宋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6-7] 
大營城址,建於宋代。城址位於固原西長城之外、東距長城約2千米。城址呈長方形(東南角略彎曲),東西寬約300米,南北約500米。大營城址南、北門有甕城,均呈半月形。城牆外四面各有兩道壕溝,東南角沒有壕溝。大營城址周圍有烽火台,呈圓錐狀。城址有雙護城河,護城河引自大營河,河水繞城而過,古護城河保存完好,其形制可以清楚分辨。大營城址中,地面散佈有明清磚瓦和宋清代的瓷片、陶片。大營城址為固原地區保護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為宋元明三朝西北軍政研究提供了切實的文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4-5]  [7] 
2013年5月,大營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營城址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廟灣村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90-1-49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大營城址歷史沿革

大營城址,建於宋代,時稱養馬城,當時屬軍寨,傳説是宋代楊家將老令公的大營。 [4]  [7] 
大營城址 大營城址
元末明初,固原一帶因戰亂,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賜封十四子朱英漢王為肅王,封地甘州,管轄此地。明洪武二十九年(1397年),設置甘州羣牧千户所,是明朝固原境內官牧的開始。明永樂四年(1406年),設甘州羣牧所於今大營城;又稱甘州牧馬所。明成化四年(1469年),固原土官滿四叛亂,攻擊甘州羣牧所所在的大營城,但未能攻破。 [2]  [7] 
1984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大營城進行了調查。 [7] 

大營城址遺址特點

大營城址
大營城址(4張)
大營城址位於固原西長城之外、東距長城約2千米。城址呈梯形,東西寬約300米,南北約5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高5~10米,寬約7~10米,頂寬約1~3米。南、北、東開門,南門寬約6米,深約10米,殘高約5米;北門寬約10米,進深約6米,殘高約5米;東門寬約6米。
大營城址
大營城址(4張)
大營城址南、北門有甕城,南甕城呈半月形,殘高7米~10米,門偏東,門寬5米,深約15米。北甕城平面也呈半月形,城門偏西,門寬5米,深約15米,殘高約12米。城牆西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角台,牆體為黃褐土和砂土夯築,有明顯的修補痕跡。南、西、北三面有兩重護城壕。大營城址周圍有烽火台,呈圓錐狀,高約3米。西側一座烽火台已被人為毀壞。城址有雙護城河,護城河引自大營河,河水繞城而過,古護城河保存完好,其形制可以清楚分辨。兩條平行的護城河,在古今中外的護城河中,較少見。 [4]  [5]  [7] 

大營城址文物遺存

大營城址中,地面散佈有明清磚瓦和宋清代的瓷片、陶片。通過大營城採集的大量瓷片整理後,考過學家發現有近似西夏靈武窯胎質的碗,以製作工藝簡單的瓶罐殘片居多。碗中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口沿外撇、尖唇,胎較薄,直圈足;有的底心有乳凸圈足不施釉。碗外壁半褐釉在腰部以下,腰部以上及碗裏壁全為灰白釉,型狀如同明朝宣德年間的壓手杯,這是明朝早期碗的特徵;第二種胎稍厚,直口,唇稍圓,施釉方法與第一種相同,圈足根內削一圈凹槽,具明朝中後期特徵;第三種口、底與第二種類似,但掛了滿釉,只足脊無釉,這種特徵從明朝後期沿用到清朝。 [3]  [7] 

大營城址研究價值

大營城址為固原地區保護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為宋元明三朝西北軍政研究提供了切實的文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4]  [6-7] 

大營城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大營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大營城址旅遊信息

大營城址地理位置

大營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廟灣村。

大營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大營城址,路程約9.5千米,用時約1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