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溝鎮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轄鎮)

鎖定
大溝鎮,隸屬於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地處陽東區東南部,東與新洲鎮隔河相望,南面臨海,西與雅韶鎮毗鄰,北與合山鎮北慣鎮交界, [2]  行政區域面積104.84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大溝鎮户籍人口為47766人。 [3] 
清代時期,分屬陽江縣長樂鄉喬馬都喬馬三、四圖。1987年2月,撤區設大溝鎮。1988年1月,陽江撤縣建市,分設陽西縣、陽東區、江城區,大溝鎮為陽江市陽東區所轄。1999年7月,陽東撤區設縣,大溝鎮為陽東縣所轄。 [2]  截至2021年10月,大溝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永興路。 [2] 
2019年,大溝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3] 
中文名
大溝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
地理位置
陽東區東南部
面    積
104.84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永興路
電話區號
0662
郵政編碼
52994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粵Q
人    口
47766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大溝鎮歷史沿革

清代時期,分屬陽江縣長樂鄉喬馬都喬馬三、四圖。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
1953年,從第二區分出幾個小鄉。
1956年12月,又合併為大鄉,改稱大溝區。
1957年2月,撤區分大溝、盧海、雅八鄉。
1958年5月,三鄉合併設大溝鄉;同年11月,並大溝鄉、新洲鄉、東平鎮建立海陸公社;同年12月,改稱大溝公社。
1961年5月,改設大溝區。
1963年2月,撤區,與雅韶公社合併為大溝公社。
1979年3月,又分出雅韶公社。
1983年11月,撤公社稱大溝區。
1987年2月,撤區設大溝鎮。
1988年1月,陽江撤縣建市,分設陽西縣、陽東區、江城區,大溝鎮為陽江市陽東區所轄。
1999年7月,陽東撤區設縣,大溝鎮為陽東縣所轄。 [2] 

大溝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溝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大溝、紅旗、高垌、赤坎、花村、新梨、大溝、沙岡、壽長、三丫、徐赤、海頭、廬山、華洞、那金、逕口;下設135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1年10月,大溝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大溝社區、紅旗村、高垌村、赤坎村、花村村、新梨村、大溝村、沙崗村、壽長村、三丫村、徐赤村、那金村、海頭村、廬山村、華洞村、逕口村, [4]  鎮人民政府駐永興路。 [2] 

大溝鎮地理環境

大溝鎮位置境域

大溝鎮地處陽東區東南部,東與新洲鎮隔河相望,南面臨海,西與雅韶鎮毗鄰,北與合山鎮北慣鎮交界, [2]  行政區域面積104.84平方千米。 [3] 

大溝鎮地形地貌

大溝鎮屬丘陵、平原結合地形。以江台公路為界,北部屬丘陵區,有三寶山、崖鷹山;南部除東南方的渡頭山外,基本屬濱海平原區。 [2] 

大溝鎮水文

大溝鎮境內有三丫、壽長河匯流入南海。 [2] 

大溝鎮自然資源

大溝鎮境內地下已探明礦藏有花崗岩、硅砂、石英石和高嶺土。海岸線長12.7千米,有大量可利用灘塗。
2011年,大溝鎮有耕地面積4.1萬畝,其中水面積2.5萬畝。 [2] 

大溝鎮人口

2011年末,大溝鎮總人口4784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100人,城鎮化率8.57%。總人口中,男性25437人,佔53%;女性22403人,佔47%。2011年,人口出生率11.33‰,人口死亡率5.39‰,人口自然增長率5.9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13人。 [2] 
截至2019年末,大溝鎮户籍人口為47766人。 [3] 

大溝鎮經濟

大溝鎮綜述

2011年,大溝鎮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14.4萬元,比上年增長20.6%。農民人均純收入7659元。 [2] 
2019年,大溝鎮有工業企業15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3] 

大溝鎮農業

2011年,大溝鎮水稻總產量15251噸,是陽東縣優質水稻主產區;果樹種植面積3.2萬畝,主要有荔枝、龍眼等品種,平均年產量6512噸,其中以“雙肩玉荷包”荔枝、“高州儲良”龍眼最為出名。有沿海防護林2768.5畝;有鹹淡水交匯的三丫河、壽長河,灘塗面積1.5萬畝。0~10米等深淺海水域面積9.2萬畝。水產養殖面積達1.8萬畝,其中海水養殖面積1.5萬畝,形成四大專業養殖基地,分別為:三丫河周邊八千畝對蝦養殖基地、壽長河千畝蠔養基地、三丫千畝文蛤養殖基地、華洞千畝青螺養殖基地。2011年,水產品產量58323噸。2011年,農業總產值6.09億元。 [2] 

大溝鎮工業

2011年,大溝鎮有工業企業7家,工業總產值3659萬元。 [2] 

大溝鎮金融業

2011年末,大溝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9億元,比上年增長14.5%。 [2] 

大溝鎮社會事業

大溝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溝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8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18所,在校生1580人,專任教師170人;中學2所,在校生3390人,專任教師249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2] 

大溝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溝鎮有鎮綜合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5個,藏書36000冊。 [2] 

大溝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大溝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7個,其中鎮級衞生院1所,鄉村衞生站16個;病牀30張。專業衞生人員87人。 [2] 

大溝鎮社會保障

2011年,大溝鎮建立了農村社會醫療救助體系及幹部職工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978户,人數1592人。敬老院1所,供養五保老人52人。 [2] 

大溝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溝鎮有郵政局1所。電信企業3家,固定電話用户4000户,移動電話用户12730户。 [2] 

大溝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大溝鎮有自來水廠1座,管網鋪設50多千米,自來水用户1600多户。 [2] 
  • 供電
2011年末,大溝鎮有35千伏變電站1座。 [2] 

大溝鎮交通運輸

大溝鎮西部沿海高速公路、365省道麻陽線、三北公路橫貫全境;水路可從壽長河、華洞港通沿海各處海港。 [2] 

大溝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大溝鎮因轄區東面有一個村,明初建於西南面的一條既深且長的河溝旁邊(後又在村西建集市,即大溝坪)而得名。 [2] 
  • 文物古蹟
國帶井位於大溝鎮三丫村,傳説南宋末年,宋小朝廷兵敗退到新會崖山,寧帝丙跳海死後,身上龍袍玉帶漂到三丫港滷水旁,當地人以玉帶痕跡大小挖建小井。
第一寺 第一寺
第一寺坐落於大溝鎮西南方1.5千米的地方。"鎮海寺"面對成頃碧波,驚濤拍岸,後有天然古垃數畝接"鎮海山",地勢雄偉。明成祖十年(1443年),成祖國師道衍和尚雲遊至"鎮海寺",寫下"遙臨碧海三千界,高踞紅塵第一山"的名聯並刻於山寺正門前。從此此寺更名為"第一山等",滄海桑田,"第一寺"雖風雨飄搖,但磚牆完好。
華洞文筆塔位於大溝鎮華洞村南面150米處,孤立於野外河岸上,是一座磚砌的塔。今殘存三層,高8米,塔身呈八角形,每層各面設有窗口,有明顯收斂於頂的形跡,層隔之間用瓦筒、瓦板蓋成疊澀短檐圍繞,塔基每邊長2.2米,底層開有一門。
海朗城遺址地處大溝鎮西南2千米之海頭村鎮海山。為南為新屋村,村前隔沙灘是南海,西北靠山。
海朗城遺址 海朗城遺址

大溝鎮榮譽稱號

2019年9月24日,大溝鎮(對蝦)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 [1] 
2022年4月,入選2022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