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沖

鎖定
天文現象大沖,即地球和某外行星與太陽在同一條直線上,這一天文現象稱為“衝日”,簡稱“衝”。靠得近則為大沖。
中文名
大沖
解    釋
地球外行星太陽在一條直線上較近
分    類
天文現象

大沖特徵

火星大沖 火星大沖
天文學家們把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分為兩大類:以地球為基點,一類為地內行星,一類為地外行星。顧名思義,地內行星就是運行軌道在地球以內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是軌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兩大類行星在空中運行自然大不相同,地內行星的運動有四個特殊時期,分別為下合、上合、東大距西大距;地外行星的運動也有四個特殊時段,分別為合、衝、東方照西方照。地外行星才會出現衝日現象,地內行星是絕對不可能發生衝日。所以可以從行星在空中的位置判斷它是屬於地外或地內。
地外行星在地球軌道以外,當太陽把行星和地球分開180度時,簡稱“合”,合時,行星與太陽同升同落,掩埋在太陽的光輝中,人們無法觀測到。當行星與太陽的黃經相差90度時,稱為“方照”——行星在太陽以東叫東方照,在太陽以西叫西方照。如果行星與太陽的黃經相差180度,也就是説,太陽昇起時,行星落下,而太陽落下時,行星升起,那麼這時就稱之為“衝”。衝日是觀測行星的最佳時刻。

大沖火星衝日

太陽系的行星大沖之中,火星大沖是最為典型而壯觀的,
火星衝日,就是火星位於日地連線上,並且和地球同位於太陽的一側。火星衝日發生在合後的390天。衝日過後37天,火星停止逆行。衝日前後地球與火星距離達到最近,但是一般不會正好在衝日那天,而是相差一到兩週。火星再經過300多天的可見期後,又重新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中,直到下一次合。這個週期大約780個地球日,稱為會合週期
另外一個預報火星衝日的方法是:火星有15.8年的季節性衝日週期,在這個週期中,有三四次遠日點衝日,以及三次近日點衝日。一般稱這為七個會合週期。相同的週期每隔79年就會重現一次,一般最多相差4到5天。
根據火星運行規律,“火星大沖”約15年到17年發生一次。1766年8月、1845年8月、1924年8月、2003年8月和2082年8月的火星大沖,火星的亮度都達到負2.9星等。2003年8月27日的火星大沖前夕,火星與地球的距離成為6萬年來的最短距離,約5575.8萬公里。上一次火星大沖發生於2018年7月27日,火星距離地球為0.384962個天文單位,約5759萬公里。然而,並非每次火星大沖時火星距離地球都如此近,下一次火星離地球更近則要等到公元2287年8月28日,距離約為5568.6萬公里。
“火星大沖”是觀測火星的最佳時期。2003年8月29日凌晨2時火星大沖時,火星的亮度為-2.9等,視直徑為25.11角秒。這時,橙紅色的火星將是高懸子夜中天的一顆耀眼“明星”。太陽一落山,它即從東南方向升起。至次日早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時,它才從西邊落下,人們可通霄觀賞火星神奇而迷人的風采。

大沖木星衝日

2022年9月27日,夜空將上演“木星衝日”的天象。此次木星衝日極為罕見,由於木星距離地球之近、木星視亮度之大,為71年來之最。如果錯過觀察這次木星衝日的良機,就要再等107年。
專家解釋稱,木星衝日是指木星、地球和太陽依次排成一條直線。木星衝日期間,木星距離地球最近,視直徑最大,最明亮。
據介紹,今年的這次木星衝日,中國乃至全球各地都有機會觀賞到。9月24日至30日,凌晨子時前後(22時至次日2時),木星就在地球赤道的上空放射着迷人的光芒,成為夜空中最明亮的天體(太陽、月亮、金星都在地平線以下)。居住在地球赤道的公眾,可目睹到木星就在頭頂。
木星大沖 木星大沖
由於木星圍繞太陽公轉運行是一個橢圓形,其偏心率是0.0486,比地球軌道偏心率0.0167要大。木星公轉週期是11.862年,因此,大約12年,木星就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地點,即木星近日點。如果木星衝日的時間在近日點附近,木星就會距離地球最近,木星的視亮度就會達到極大。明年1月21日,木星過近日點。因此,這次木星衝日距離地球最近,大約只有5.913億千米,視直徑達到49.88角秒,視亮度達到負2.9星等,是1951年10月3日和1963年10月8日以來最明亮的。下一次木星距離地球更近、更明亮,要等107年,即要等到2129年10月7日。
專家稱,觀測木星,最佳時段在其上中天時。此時,木星位於正南方向,成為名副其實的“指南針”,而且地平高度最大,星光穿過的大氣層最薄,最易於觀察和拍攝。在廣州,木星上中天的時間:9月27日是0時16分(地平高度67度);10月7日是23時32分;10月17日是22時48分;10月27日是22時05分。近日世界各地木星上中天的時間,平均每天比上一天提早約4.4分鐘。
木星衝日,平均399天出現一次。上一次發生在2021年8月20日,下一次將出現在2023年11月3日。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