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汶口古石橋

鎖定
大汶口古石橋,又稱為明石橋、姜公橋,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是明朝至清朝古石橋遺存。 [2] 
大汶口古石橋呈南北向,橫貫大汶河,為“S”型,總長570.95米。石橋沒有橋欄,橋板縱橫相接處,均用鐵製紡錘形扒鋦相嵌接,橋面上平,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實際上每座橋墩都是下接河牀石底。古石橋由北引橋、主橋、南引橋三部分組成。古石橋的建成,解決了古渡口歷史上的南北交通問題,為汶河兩岸的人們提供了生產生活和交通的方便,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板橋,也是山東省保留較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橋之一,具有較高的橋樑技術研究價值。 [2]  [5-6] 
2013年5月,大汶口古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汶口古石橋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52-3-45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明石橋
姜公橋

大汶口古石橋歷史沿革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大汶口古石橋始建。 [2] 
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汶口古石橋被大水沖毀,石匠薑桂松對之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 [5]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汶口古石橋部分橋孔被沖毀並進行修繕。 [5]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2日,日軍坦克過橋時,部分橋孔被地雷炸燬,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進行修繕。 [5] 
2003年,大汶口古石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在橋北首立“重修大汶河明石橋記”碑記。 [5] 
2018年,大汶口古石橋實施修繕工程。 [2] 

大汶口古石橋文物特點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2張)
大汶口古石橋,又稱為明石橋,呈南北向,橫貫大汶河,西距大汶口遺址約400米。大汶口古石橋北起西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在西南門方向盡頭處的右側,立有一石碑,在石碑的前面是明石橋的北入口——門樓,高約10米左右,寬約2米,明清古建築風格。門樓的下方左側岸北邊有一黑色石碑,上書“大汶口古石橋”六個大字。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呈“S”型,總長570.95米。石橋沒有橋欄,橋面分別由5塊泰山花崗岩條石並排鋪成,每塊長3.5米,寬0.5米,厚0.3米,橋板縱橫相接處,均用鐵製紡錘形扒鋦相嵌接,共約360餘塊大型石條。大汶口古石橋共有66個橋墩,共65孔,每孔橋長約為3.5米,橋面上平,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看上去高低不平,實際上每座橋墩都是下接河牀石底。橋面寬3.3米,橋高1.3~1.8米。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
大汶口古石橋由北引橋、主橋、南引橋三部分組成,其中北引橋42.3米,南引橋213.72米,主橋長298米,依地形和水勢分為南北兩段,南北段各32孔。北端從大汶口鎮西南門起,下鋪20餘米的石面下坡路,進入主橋。這段橋至河牀中心,有一段岩石隆起處,修橋時,僅將岩石剷平,鋪上平整的巨型山岩,當地羣眾叫作啞吧橋,中間有寬約3米、深2米多的流水道,此處架了一孔橋,使“啞吧橋”分為兩段,北段約27米,南段約40米,南接32孔主橋,是一段較長的隆起石面,剷平作為路面,此橋為漫水橋。明石橋的中段,位於橋基西側的一塊巨石上,一條長約半米、寬約七八釐米的石縫。北引橋中央東側橋基處,置有兩個巨大的龍頭。大汶口古石橋以橋中點為界,分屬於磁窯鎮和岱嶽區兩地。 [4-5]  [6] 

大汶口古石橋文物遺存

大汶口古石橋西南門方向盡頭處的右側,立有一石碑,碑文為《重修大汶河明石橋記》,詳細記述了該橋跌宕起伏的建造歷程。 [5] 

大汶口古石橋歷史文化

大汶河
大汶河是由東往西流的一條倒流河,歷史上,大汶河曾是齊魯兩國的分界線之一。大汶口古石橋中間為一塊原本就存在的天然石頭,沒有流水的聲音,所以這一段又叫“啞巴橋”,傳説這裏就是齊魯兩國的天然分界線,大汶口古石橋有“雙腳踏齊魯”的傳説。 [3] 

大汶口古石橋文物價值

大汶口古石橋的建成,解決了這條古渡口歷史上的南北交通問題,為汶河兩岸的人們提供了生產生活和交通的方便,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板橋,也是山東省保留較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橋之一,具有較高的橋樑技術研究價值。 [2] 

大汶口古石橋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大汶口古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大汶口古石橋旅遊信息

大汶口古石橋地理位置

大汶口古石橋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 [2] 

大汶口古石橋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大汶口古石橋,路程約34.9千米,用時約38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