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江邊

鎖定
《大江邊》是2011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鳳羣。
中文名
大江邊
作    者
李鳳羣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年01月01日
頁    數
533 頁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539941059
語    種
簡體中文

大江邊內容簡介

《大江邊》內容簡介:如果説,《白鹿原》是關中平原的雄奇史詩,那麼《大江邊》則是長江流域農民的命運交響曲。它以浩浩蕩蕩的長江作為背景,為百姓立傳。六十餘年家仇國恨,猶如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大江邊》是長江流域農民的命運交響曲。它以浩浩蕩蕩的長江作為背景,為百姓立傳。 [1] 

大江邊作者簡介

李鳳羣,筆名格格,生於安徽無為,十八歲前一直生活在長江裏的一個江心島上,現居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1993年發表處女作,著有中篇小説集《邊緣女人》,長篇小説《非城市愛情》、《活着的理由》、《背道而馳》等。作品曾獲金陵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

大江邊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面向大地的書,豐滿、厚重而大氣,足可讓很多名家羞愧。如果沒有巨大的悲憫之心,決計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作者以生命的尊嚴、厚度和真誠仰望人間,作品就成了蒼生之史詩。
——趙本夫
小説呈現了一個普通農民家族三代人在與大江、土地、飢餓、財富、遠方的糾結中的生老病死。然惟如此,歷史,作為活生生的生命所經驗過的諸多瑣細事實的總和的真相,反而更加昭然若揭。作者江水般自然流動的細節鏈自在而緊密,充滿了內在的詭譎,其人物鮮舌,語言則鋒利、幽默、激情交融——那語言的深處,顯然活躍着早年作為農民工離鄉進成的作者那種長江女兒的剛性的想象力。
——韓旭
《大江邊》是一部厚重的故鄉之書,對現實生存難題的探究連帶着對跨越幾十年歷史的複雜追索,情境真切、故事鮮活、人物鮮明、語言清新、才情充沛。摯愛與體貼的敍事讓生死茫茫的世間有所依有所望。在對變革時代平民生活的文學探照層面,它對中國鄉村小説的刷新意義應該得到足夠的評析。
——施戰軍
寫完這部小説的那個下午,我彷彿再次回到了那條大江邊,在那片巨大的闃靜與喧囂之中,我看見了千萬年的光陰,以及無邊的孤寂。我想書寫中國南方農村六十年來那些農民的生存狀態和多舛命運。因為我是他們的女兒。我不想用什麼“底層”來統稱他們。我深深知道他們的光榮。
——李鳳羣

大江邊後記

《大江邊》是一部媲美《白鹿原》的中國南方完整的村莊史。
如果説,《白鹿原》是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亂世中西北部農民的傳
奇,那麼《大江邊》則是中國解放至今中國農民的生存、求索、發展蜕變
的史詩。
這是一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農民的命運交響曲,講述着長江岸邊
農民的曲折的生存故事,娓娓道來,細緻委婉,實乃一部優秀的講述新中
國農民的史詩性鉅著。
以上這些都是朋友們的抬舉之辭。我自己以為:
悲作騷動 別離,這三個詞涵蓋了中國農民六十年的全部生存境況。
解放初期,人
與自然的搏鬥,人與命運的搏鬥,人與自身的搏鬥,演繹了一部生死悲歌
,改革開放前二十
年,思想的覺醒,靈魂的復甦,情感的萌動,物質文明之下充滿了喧譁與
騷動,近十多年,城
市化進程造就的格局,導致一代又一代農民背井離鄉,開始了聲勢浩大的
漂泊之旅。這段
農民的歷史正是中國大時代的縮影,在這本小説中,我從城市素材轉而向
少年記憶尋找寫
作的源泉,甚至不惜公開使用自己家族的真實經歷,糅合了紀實與虛構,
傾注自己的全部
激情,講述六十年來中國農民含着無邊孤寂和無限辛酸滋味的生存故事。
把中國農村六
十年來農業生存的日漸式微的過程以及城市化進程轉變之間日益加劇的;
中突演繹出來
把生存,慾望,被孤獨和迷惘等各種負面情緒所籠罩的漸變過程表現出來
即使從一開始就承載了過於沉重的思想包袱,使我仍試圖不寫具有典
範意義上的抽
象生活,而寫個人的具體生活,寫個人的奮鬥和命運。我力求做到用細膩
、充滿悲劇性的
文筆描繪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我只是想做點七零後寫作者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整個七零後寫作羣,
即使大紅大紫,
我以為都稍嫌單薄,我以為擔當是寫作者最不能丟棄的品質,做得聰明或
笨拙一些都是能
夠被原諒的。我想我屬於比較笨拙的一個。我不能假裝説我不感到寂寞,
但選擇什麼樣
的方式,寫什麼,怎麼寫確實跟作家的視野休慼相關。我生在長江邊上。
這麼多年來,關
於長江流域文化幾乎無人獵涉,是過於艱難還是過於卑微?無論如何,這
是不應該被忽略
的羣體。我力圖添補以長江流域文化為背景的長篇小説的空缺。我不想用
什麼“底層”來
統稱他們,不,他們不是底層,他們就是生活本身。我但願能做到有所突
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