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廟口鎮

鎖定
大廟口鎮,隸屬於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地處東安縣西部、越城嶺餘脈東南坡,東臨湘桂鐵路與紫溪市鎮相連,南抵桂林市全州縣,西伴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北與邵陽市新寧縣交界。 [3]  區域面積351.4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41925人。 [2] 
民國元年(1912年),屬三河鄉。1949年11月,屬第二區。1985年5月,撤鄉建鎮。1995年6月,撤區並鄉,將大廟口、紫雲、白沙等3個鄉(鎮)合併為大廟口鎮。 [3]  截至2020年6月,大廟口鎮下轄3個社區和28個行政村。 [4] 
2019年,大廟口鎮有工業企業3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2] 
中文名
大廟口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
地理位置
東安縣西部
面    積
351.47 km²
下轄地區
3個社區和28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大廟口村
電話區號
0746
郵政編碼
425901
車牌代碼
湘M
人    口
41925人(2019年户籍人口)

大廟口鎮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屬三河鄉。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三河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屬第一區駐白沙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由舜皇鄉、白龍鄉及壩頭鄉的一部分組成。
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雙合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屬三河鄉。
1949年11月,屬第二區。
1952年8月,轄16個小鄉。
1956年,撤區並鄉為大廟口鄉、壩頭鄉、白沙鄉、塘復鄉。
1958年,置金星(大廟口鄉)、紫雲(壩頭鄉)、曙光(白沙鄉、塘復鄉)3個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大廟口區,轄大廟口、紫雲、白沙、塘復4個公社。
1985年5月,撤鄉建鎮。
1995年6月,撤區並鄉,將大廟口、紫雲、白沙等3個鄉(鎮)合併為大廟口鎮。 [3] 

大廟口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廟口鎮轄江北、江南兩個居委會,以及三星、東江、長弄、白沙、樂福、保坊、廟龍、官田、石瑞、白石、大井、鴨塘、石峯、麻裏源、早禾田、屯裏、楊下、南溪、新塘、灣裏、大廟口、楊柳、黑溪、斜溪、高視、周家、彭家、百橋、塘旁邊、大西、壩頭、九龍、韭菜、白魯塘、漆井、燕塘坳、袁家、俄井、白馬等3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314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0年6月,大廟口鎮下轄3個社區和28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大廟口村。 [3] 
江北社區
屯裏村
白馬村
新溪村
江南社區
灣裏村
紫雲村
楊田村
舜福社區
大廟口村
塘家村
峯源村
三星村
鴨塘村
大坳村
御江源村
樂福村
高梘村
杉木坳村
雙溪村
官田村
塘旁邊村
舜皇村
周楊村
石瑞村
韭菜村
將軍橋村
紫雲鄉村
白沙村
袁家村
柳木井村
/

大廟口鎮地理環境

大廟口鎮位置境域

大廟口鎮地處東安縣西部、越城嶺餘脈東南坡,東臨湘桂鐵路與紫溪市鎮相連,南抵桂林市全州縣,西伴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東北與邵陽市新寧縣交界。 [3]  區域面積351.47平方千米。 [2] 

大廟口鎮地形地貌

大廟口鎮地形以丘陵為主,溪谷平原次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峯椅山界(又名老山界),海拔1052.0米。 [3] 

大廟口鎮水文

大廟口鎮境內及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有大小溪河46條,總長度158千米。 [3] 

大廟口鎮自然資源

大廟口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銻礦,地質儲量約0.7億立方米,可採儲量為0.1億立方米,集中分佈在紫雲山區一帶。區內魚類資源4目13科33種。主要植被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竹林、喬竹混交林和以銀杏為主的經濟林。共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86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5種,國家二級保護的20種。 [3] 

大廟口鎮人口

2011年末,大廟口鎮轄區總人口4141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238人,城鎮化率15.06%。總人口中,男性21293人,佔51.41%;女性20123萬人,佔48.59%;18歲以下7144人,佔17.25%;18~35歲10801人,佔26.08%;35~60歲16582人,佔40.04%;60歲以上6889人,佔16.63%;2011年人口出生率9.96‰,人口死亡率2.76‰,人口自然增長率7.2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1167人,佔99.4%(注:以上含大廟口林場)。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5.2千米,總面積323.8平方千米(含森林公園146.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67.02平方千米,佔94.2%;水域10.28平方千米,佔5.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7人。 [3] 
2017年末,大廟口鎮常住人口30825人。 [1] 
截至2019年末,大廟口鎮户籍人口41925人。 [2] 

大廟口鎮經濟

大廟口鎮綜述

2011年,大廟口鎮財政總收入692.0萬元,比上年增長2.4%。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158.0萬元,增值税74.0萬元,企業所得税34.0萬元,個人所得税47.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6%、85.6%、1033.3%、90.7%。人均財政收入167.1元,比上年增長1.1%。完成財政總支出2063.0萬元,比上年增長46.8%。 [3] 
2019年,大廟口鎮有工業企業35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個。 [2] 

大廟口鎮農業

大廟口鎮有農業耕地面積6.7萬畝,人均1.8畝,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花卉苗木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3億元,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6%。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水稻2.3萬噸,玉米2.0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柑桔、花卉苗木。2011年,銀杏種植1.5萬畝,產量4.0萬噸;柑桔種植2.0萬畝,產量8.0萬噸;花卉苗木種植0.8萬畝。畜牧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4.2萬頭,年末存欄3.2萬頭;羊飼養量0.4萬隻,年末存欄0.3萬隻。 [3] 

大廟口鎮工業

大廟口鎮工業以竹木加工、農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1.1億元;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29.8%,比上年增長16.8%。 [3] 

大廟口鎮商業

2011年,大廟口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2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7.5%。有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920萬元。 [3] 

大廟口鎮社會事業

大廟口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廟口鎮有幼兒園5所,在園幼兒1000人,專任教師129人;小學3所,在校學生2800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學生1800人,專任教師64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100%。 [3] 

大廟口鎮文化事業

1992年12月,建成大廟口鎮有線電視台,後改稱大廟口鎮廣播電視站,2011年有線電視用户862户,入户率78.3%。 [3] 
2011年末,大廟口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1處。 [3] 

大廟口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大廟口鎮有醫療衞生機構3個;有牀位42張,每萬人擁有病牀10.1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112名,其中執業醫師12人,執業助理醫師36人,註冊護士42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1萬人次。39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6%。 [3] 

大廟口鎮社會保障

2011年,大廟口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24户,人數182人,支出34.9萬元,比上年增長12%,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長2%;醫療救助16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47人次,共支出54.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137户,人數2070人,支出196.7萬元,比上年增長27%,月人均79.2元,比上年增長11%,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11人。敬老院1家,牀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6萬人,參保率83.1%。 [3] 

大廟口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廟口鎮有郵政局代辦所3處,郵政業務總量60萬元,其中純收入12萬元。電信企業1家,固定電話用户3000户,電話普及率96%;移動電話用户15000户,互聯網用户410户。 [3] 
  • 水利
大廟口鎮境內有上型號水庫7座,水電站14座,水閘4座,農村飲水工程2425處塘壩370處(含大廟口林場)。 [3] 
  • 給排水
2007年,建成大廟口鎮自來水廠,年供水1.7萬立方米。 [3] 
  • 供電
1977年,大廟口鎮變電站、供電站建成。 [3] 

大廟口鎮交通運輸

大廟口鎮境內東大線直達縣城永東公路在建中,2012年末通車。1992年建成鎮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40班次,日均客容量600餘人次。 [3] 

大廟口鎮歷史文化

大廟口鎮地名由來

相傳舜帝南巡時,曾駐留此地,東晉時,在今揚江源口修了一座大廟紀念舜帝而得名。 [3] 

大廟口鎮文物古蹟

大廟口鎮有3000多年前南溪坐果山商周山地遺址、舜皇巖、漢朝大將鄧禹祠廟、南宋禮部尚書鄧三鳳墓及紅軍在廟龍村一帶建立蘇維埃政權時使用的八復院子紅軍瞭望台等文物古蹟。 [3]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66頁.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第375頁.
  • 3.    湖南省民政廳主編;湖南省行政區劃大典.[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15.5:413-414.
  • 4.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