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寧

(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古名)

鎖定
明朝時期,“大寧”在今天內蒙古赤峯市的寧城縣,朱元璋的第17子朱權被封在大寧,為寧王。為遼代中京治所大定府。《遼志》雲:“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險足以自固。”自遼以後,皆為北偏重地。洪武十二年,遣馬雲徵大寧,克之。二十年,馮勝討納哈出,始修葺故城,奏置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於此,又列置興營等二十餘衞屬焉。自是屢由此出師北伐,邊地益闢。《邊略》:大寧鎮撫降夷,控扼北邊,西翼開平,南衞遼海,藩屏要地也。 [1] 
中文名
大寧
地    址
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
出處
《明史·列傳第五》記載: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峯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
參考資料
  • 1.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八·廢大寧衞》記載:衞居宣、遼之肘腋,為燕、薊之屏翰。自秦漢以上,皆為中原地。晉室不綱,鮮卑強恣,遂竊其土疆,為中原患。慕容令言於其父垂曰:守龍城以內撫燕代,外懷羣夷,肥如之險,足以自保。垂不從而奔秦。其後慕容寶還據其地,立國猶數十年。唐置營州,鎮攝蕃落。天寶中為平虜鎮,犄角范陽,襟帶遼、碣。安祿山並帥其地,遂成唐室之禍。五季濁亂,營州先入於契丹,因而窺伺河北,拾取燕雲。萌芽於朱梁之季,氾濫於弱宋之時。履霜堅冰,信非一日之故矣。《遼志》:中京幅員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險足以自固。自遼以後,皆為北偏重地。明初,分藩置戍,所以東臂遼東,西肘宣府,使藩垣鞏固,門庭無覬覦之隙也洪武十四年,封子權為寧王,守北藩。二十年,命宋國公馮勝等徵納哈出,諭令據大寧塞,分兵列戍,以控制之勝,遂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師出,輒留重兵為守,卒破降納哈出,尋盡平朵顏三衞地。永樂初,雖徙興營等衞於內地,然城守猶存,三衞未敢侵軼。自土木之變,三衞益恣,遼河東西及三岔河北故地遼河、三岔河,俱見遼東,悉為所據,薊遼從此多事。詰爾戎兵,以陟禹跡,營州可終棄乎哉鄭曉雲:永樂初以大寧地盡畀兀良哈,譬之左臂癰腫,則上谷孤孑;後背傴僂,則盧龍單薄;哽其喉吭,則遼海坐隔;扼其胸腹,則陵寢震驚。失計甚矣。誠欲為保邊固圉計,而可使宣、遼中絕,諸夷得以裂我險阻,闖我門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