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夏石馬

鎖定
大夏石馬,國寶級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館內陳列着一件公元424年赫連氏大夏國的遺物,繼承了中國漢代石刻藝術雄渾深沉、體魄巨大、生動傳神的特點,代表了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藝術觀念和藝術水平,同時也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珍貴民族文物。
中文名
大夏石馬
級    別
國寶級文物
陳列於
西安碑林博物館戟門西北側的亭內
價值特點
雄渾深沉、體魄巨大、生動傳神
文物簡介
大夏石馬,國寶級文物,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戟門西北側的亭內,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記年的文物。
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王朝國運短暫,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了24年,而這件刻有大夏國年號的石馬是至今唯一有文字刻載能夠證明大夏王朝的實物,其文物價值不言而喻。據史書記載公元418年,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陝北靖邊縣境內),封其長子赫連璝為大將軍鎮守南都長安,居於漢長安城宮室內,而這件大型的石馬應是其宮苑石刻之一。上世紀中期,美術考古學家王子云與何正璜等先生在漢城遺址考察時,發現了此石馬矗立於漢長樂宮遺址內的查家寨村農田中,時稱“漢城石馬”,在何正璜先生的考古遊記中曾撰文記述。1954年初夏,由西北歷史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們將其徵集併入藏館內。
這座昂首正視的石馬,頭高約2米,全身長2.25米,呈站姿立於陰刻有云紋的底座之上。前腿間下部刻有隸書銘文“大夏真興六年歲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將軍……造”等,後腿間雕刻似山石狀。
王子云先生曾記述這件石馬“造型質樸、古拙,與西漢霍去病墓的幾件石馬,特別是《馬踏匈奴》所表現的遒勁剛健的風格,頗為接近。由於馬腹下是一個空隙,雕刻者為了保持四腿的堅固,所以前後腿雕成兩個屏壁,這種巧妙的安排,在當時説來,是很進步的”,這段對大夏石馬藝術價值的評價足以説明它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匹石馬尾部殘缺,頭部略低,馬頸直立,和頭部形成55度夾角。前腿並直,後腿微屈,右後腿作曲蹲狀,腹部底下連接基座部分做鏤空處理。兩前肢之間為實體並做“鍾型”造型處理。兩後肢之間同樣為實體,表面刻有裝飾紋樣,造型質樸古拙、遒勁剛健。以碩大的花崗岩雕出一匹戰馬,莊重沉穩、渾然雄厚。
石刻馬造型藝術非常明顯地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表現手法,從大處着眼,循石造型使其神態畢肖,生動異常。充分地運用線刻、浮雕和圓雕相結合的處理手法, 整個雕塑以圓雕的形式出現,但在表面做了大量的線刻以及淺浮雕處理,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飽滿感,又具有一定的繪畫效果和裝飾效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