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中漢三嵕廟

鎖定
大中漢三嵕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常張鄉大中漢村西,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殿為元代遺構,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3]  [5] 
大中漢三嵕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約為730平方米。大殿位於廟院北端,緊鄰大殿兩側為東西朵殿,大殿前分列東西廂房,南端為二層山門。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原應為懸山頂,現為單檐硬山頂。前檐柱頭施五鋪作雙杪,重栱計心造。前檐角柱為方形抹角石柱,金柱呈圓形,粗大,有拼接痕跡。除大殿外,其他建築規模較小,形式也較簡單。大中漢三嵕廟建築格局較為完整,大殿基本保持着元代建築特徵,具有重要的建築歷史研究價值。 [3] 
2013年5月3日,大中漢三嵕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中漢三嵕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常張鄉大中漢村西
所處時代
元、清代
佔地面積
約 73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836-3-13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大中漢三嵕廟歷史沿革

據廟內題記載:大中漢三嵕廟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明、清歷代均有重修。 [5] 
解放後,廟曾為公社糧種廠,後閒置,有宗教活動,由附近居民負責日常看護。 [4] 

大中漢三嵕廟建築特點

  • 結構
大中漢三嵕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佔地面積約為730平方米。大殿位於廟院北端,緊鄰大殿兩側為東西朵殿,大殿前分列東西廂房,南端為二層山門,一層闢門道,二層為倒座戲台。 [3]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橡,原應為懸山頂,現為硬山頂,簡瓦屋面,花琉璃脊飾。明、次間設板門直欞窗,正殿內存清壁畫約80平方米。 [4] 
大中漢三嵕廟
  • 特點
斗栱形制特點:
大殿前檐不施補間鋪作。當心間柱頭鋪作用斜栱。後檐鋪作位置砌於磚牆中,狀況不明。大殿前檐斗栱栱身卷殺平直,外觀硬朗。內檐斗栱及樑架節點斗栱栱身卷殺圓滑,與前檐斗栱迥異。
前檐當心間柱頭鋪作——五鋪作雙抄,計心重栱,栱身作琴面昂狀,下刻雙瓣華頭子,用五邊形交互鬥,足材螞蚱頭,螞蚱頭與通替木、撩檐槫咬合。橫栱抹斜。櫨鬥中出45度斜栱,要頭作螞蚱頭。裏轉四鋪作單抄計心,上以合梢承乳栿。
前檐次間柱頭鋪作——外跳除不施斜栱外與當心間柱頭鋪作同。裏跳要頭後尾從合㭼上部斷開,後部無樑架與之拉接。 [4] 
樑架形制特點:
六架檐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乳楸襯於四椽袱之下,以16瓣圓櫨鬥承令栱、蟬肚託之。四橡栿中部有添柱。叉手與丁華抹頦栱咬合抵槫側。前檐用兩顆方形抹角石柱。金柱粗大,圓形木質,可見拼接痕跡。 [4] 

大中漢三嵕廟文物遺存

大中漢三嵕廟大殿進門金柱底下有元至元的題記,山牆兩壁有清晚的壁畫。戲樓內壁畫有壁畫和歷年迎神賽社戲班所演出紀錄。 [5] 
大中漢三嵕廟題記壁畫

大中漢三嵕廟文物價值

大中漢三嵕廟佈局嚴謹有序,寺院格局在當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殿為元代木構建築遺存,其樑架、內檐斗栱等主要大木作構件基本為原構,具有較高的歷史真實性。其木構形制具有晉東南地區元代早期建築的特徵。前檐斗拱及屋頂形式經後代維修更換,與原構形制的異同反映了古人在建築修繕中對工藝傳統的繼承與革新。這些不同時期的因素集結於同一建築,使建築本身承載了更為豐富的歷史信息,使其更具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4] 

大中漢三嵕廟保護措施

1988年,大中漢三嵕廟被長子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07年,大中漢三嵕廟被長治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4] 
保護碑 保護碑
2013年5月3日,大中漢三嵕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以寺廟圍牆為界,東、西、南、北各向外延伸10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為界,向南延伸80米,向東延伸100米,向西延伸50米,向北延伸150米。 [2] 

大中漢三嵕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大中漢三嵕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常張鄉大中漢村西。 [3]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長治市出發經S326—丹朱東街—丹朱西街—碾洞線—大中漢三峻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