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夢境圖

鎖定
《夢境圖》是中國清代畫家王鑑創作的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繪湖水灣,清波浩渺,兩岸秀峯對峙,山勢陡立。山下叢杉雜樹環生,草亭一間。對面山下,蕉林竹樹間掩映着草屋數間,一人踞坐窗前。湖面上,一漁夫蕩小舟垂釣其間。小橋曲折,連接着兩岸。此圖造境優雅,構圖飽滿。山石用披麻皴,淡墨渲染,繁密謹嚴,近似於王蒙畫法。 [1] 
中文名
夢境圖
作    者
王鑑
創作年代
清代
畫作類型
墨筆畫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162.8釐米,橫68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幅    式
立軸

夢境圖畫作內容

此圖以寬闊的湖水為分界線,湖水的對面即畫幅上半部分為一片突兀的羣峯緊連在一起,山峯高聳,山勢起伏扭轉向遠方伸展,隱約可見,像一道天然屏障縱貫於畫面。極頂陡峭,直插雲霄,蔚為壯觀。畫面下半部分以水面為主,其間山勢陡立,與湖水對岸的秀峯對峙、有兩座小亭屹立於山腳下大河邊,古木參天,雜木成林,枝葉繁茂,鬱郁蘢葱,蕉林竹樹間掩映着數間草屋、茅舍,其中有一人踞坐窗前,寬闊湖面風平浪靜,一位漁夫乘着輕盈的小舟垂釣其間,悠閒中更顯瀟灑。一座曲折的小橋,連接着兩岸。畫中的人、舟雖小,但在浩淼的水面上,增添了一股超凡的逸氣。 [2] 
畫上方作者長題一則:“今六月避暑半塘,無聊晝寢,忽夢入山水間,中有書屋一區,背山面湖,廻廊曲室,琴幾蕭灑,花竹扶疏,宛似輞川。軒外捲簾,清波浩渺,中流一叟,乘棹垂綸,曠然自得。予趺坐中堂,觀左壁畫,乃思翁筆,幽微澹遠,不覺撫掌讚歎。遂爾驚醒,鼻端拂拂猶作異香,令人有天際真人之想。嗟!餘焉能真有此境,便當老是鄉矣。然餘年已四十八,顛毛種種,縱至七十,亦不過二十年一夢耳。況未能必,又安知此夢非真境耶?起而滌硯伸紙,記境成圖,不爽毫髮。懸之座右,以當望梅止渴而已。擲筆惘然。丙申夏六月哉生明。”款“丙申夏六月哉生明王鑑識”。鈐“弇山堂”“玄照”朱文印,“王鑑之印”“玄照”白文印。 [3] 

夢境圖創作背景

由自題可知,該圖創作於為順治十三年(1656),是作者58歲時創作的一幅山水畫。王鑑在題跋稱此圖所描繪的是一生夢中所見景物。 [2] 

夢境圖藝術鑑賞

夢境圖構圖

此畫構圖以中間寬闊湖面,分為兩部分。整個畫造境優雅。構圖呈豎長方形,上不留天,下不留地,造成構圖充實飽滿。 [2] 

夢境圖技法

《夢境圖》局部
《夢境圖》局部(2張)
全圖以水墨畫成,僅以淺赭色染樹幹、坡腳及屋宇。山石用披麻皴、淡墨渲染。山石是以淡墨多次皴擦漬染,又略用焦墨積加,反覆畫,所以顯得很厚重。樹木交叉錯落有致,略施淡彩,更增雅意,畫幅上端作者自跋表現了作者入清不士,竭力渴求嫺靜安恬的隱居生活的內心寫照。此畫筆墨精妙,可見作者在筆墨造詣功力較深,從這裏可以看到他的風格體貌。 [2] 

夢境圖形象

在《夢境圖》中,王鑑自塑形象作跏趺狀盤腿端坐,此造型看似淵源於傳統宗教畫中的羅漢樣式以及盧鴻《草堂圖》圖式,實則反映了王鑑晚年真實的生活情狀。 [3] 

夢境圖作品評價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夢境圖》的平整與工細,與平日所見王鑑的鬆動一路,學元人倪黃風格的一路完全不同,那是一種何等古拙細密的格調,而且又不是青綠而是墨筆?構圖如此古怪,皴法如此平實,與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誠可謂奇詭獨出世謂此乃王鑑不可多得之品,信然。 [4] 

夢境圖作者簡介

王鑑(1598—1677年),字玄照,後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太倉(今屬江蘇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們常以“王廉州”稱之。擅繪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黃公望為首的“元四家”,皴法細密,墨色濃潤,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備受人們稱道。與同時代的山水畫家王時敏、王翬、王原祁合稱“四王”,他們在清初畫壇上形成了較強的復古勢力,進一步規範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程式,同時,也阻礙了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傳世。 [5] 
參考資料
  • 1.    本社編.中國藝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55
  • 2.    蔣文光主編.中國曆代名畫鑑賞 (下冊):金盾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1774
  • 3.    李安源. 尋找桃花源:《夢境圖》與清初文人士大夫的心理世界[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11, (5):65-68,177.
  • 4.    陳振濂著.中國書畫篆刻品鑑:中華書局,1997年04月第1版:644
  • 5.    王鑑   .故宮博物院 [引用日期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