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部效度

鎖定
外部效度是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關係的推廣性程度,涉及到實驗結論的概括力和外推力。
外部效度通常要回答的問題是:研究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在類似情境中能否驗證研究結果?
中文名
外部效度
外文名
externalvalidity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實驗心理學
別    名
生態效度

外部效度外部效度及其解釋

外部效度外部效度的解釋

外部效度是指在脱離研究情境後,研究結果還能成立的程度。每一項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時問和地點進行的,有特定的被試、指導語、測量技術和實驗程序。儘管研究本身具有特異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研究結果不是特異的,可以推廣到研究情境之外。
每一項研究的目的都期望反映自變量與因變量問存在的真實關係,任何制約結果通用性的特徵都是對外部效度的威脅。如果研究結果能同樣適用於特定實驗範圍之外的其它時間、情境和人羣,則認為此研究具有外部效度;相反,如果結果僅限定在約束條件內,則缺乏外部效度。會對外部效度造成損害的因素一般包括被試者特徵、主試者特徵、研究的操作程序和測量方法等因素。這些因素的特異性越強,越有可能導致研究情境與人們日常生活情境的差異性增大,使研究情境中觀測到的被試行為區別於人們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為,也就制約了研究結論的可推廣性。

外部效度舉例

Strack.Martin& Stepper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牙齒間放一支筆(迫使其微笑)的人與在嘴唇間放一支筆(迫使其皺眉)的人相比,前者比後者更有可能認為卡通片有趣。這項研究是用伊利諾斯州大學生為被試的,但研究者認為這一結果可以推廣到實驗範圍之外,因為此研究僅涉及到人類共通的生理指標,反映的是人的表情-情緒-認知之間的一致性程度。可以説,如果其他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來接受測試,應該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因此該實驗結果的外部效度不存在多大異議。

外部效度與內部效度的關係

內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內部效度低的研究結果就談不上對其它情景的普遍意義;可是內部效度高的研究,其結果卻不一定能夠一般化到其它總體和背景中去。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是要發現教育活動的普遍規律,指導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提高研究結果的外部效度十分重要。一項研究的內部效度再高,如果其結果僅適應於特定的範圍,特定的測量工具、特定研究程序和特定的研究條件等,那麼,從獲取一般知識和揭示普遍規律的角度來看,其價值、意義不大。因此,研究的外部效度與內部效度在重要性上毫不遜色。

外部效度影響外部效度的因素

影響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4個方面:研究被試方面、變量的定義和測試方面、研究手段和程序方面、實驗者方面。具體來説有以下八個方面 [1] 
1.總體效度,指研究結果對於總體的普遍意義,受到樣本代表性的影響。
2.自變量與因變量的定義與測試方式。
3.對測量的敏感化,由於事前測量或事後測量使得被試發生敏感效應,應儘量少用容易產生敏感效應的測量。
4.多重實驗的干擾,被試參加多個實驗會產生敏感效應。
5.特異性效應,實驗採用了新的情景,減少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6.實驗者效應,建議採用雙盲實驗。
7.研究與實際情景的相似性。
8.被試選擇和實驗處理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會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如何提高外部效度

上述4方面因素,有時單獨存在,有時同時存在若干方面的影響。要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必須注意在研究中消除和控制上述各種影響因素。外部效度的要求是研究能夠符合客觀情況,適用於更大的總體。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做好取樣工作。取樣工作不但包括被試的取樣,而且也包括有代表性的研究背景(工作場所、學校、家庭、實驗室)、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和時間等的選擇。取樣的背景與實際情景越接近,研究結果的可用性、適用性、推廣性就越強。一般來説,隨機取樣,提高模擬現實情景的程度,採用多種相關的研究方法,變化研究條件尋求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是獲得外部效度、提高研究結果可應用性的重要條件。
參考資料
  • 1.    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