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生礦牀

鎖定
外生礦牀(exogenic mineral deposit)是指在地球表層由外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牀。是在岩石圈表層與水圈、大氣圈及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下 ,成礦物質經過遷移和富 集形成的 。外生礦牀的成礦物質 主要來自地殼表層,有一部分是地內物質通過火山、噴氣或熱泉等帶到地表的 。
中文名
外生礦牀
外文名
exogenic mineral deposit
性    質
礦牀
來    源
地殼表層
經濟價值
全部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外生礦牀包括全部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絕大部分的鋁礦和錳礦,大部分鈷礦和鐵礦以及一部分有色和稀有金屬礦產,還有重要的農肥和化工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
能量來源
太陽能、地能、生物能、化學能

外生礦牀形成條件

地理(地貌和氣候)不僅決定岩石或礦牀的風化、剝蝕、沉積的特徵、類型、速度和發育程度,還決定沉積相、沉積建造和各種外生礦牀的形成。
海洋對沉積礦牀意義重大:海水中的有用元素(鹽類);海底鐵錳結核;化石能源等。
河流作用也很重要:三角洲、濱海和淺海沉積有關的礦牀(砂礦、碳酸岩、化石能源)

外生礦牀類型

外生礦牀風化礦牀

地殼表層岩石(包括含礦的母巖及原生礦牀)在風化作用過程中,使某些穩定的有用組分在原地或原地附近富集起來所形成的礦牀,稱為風化礦牀。根據風化作用類型、風化物質、聚積地點和方式,大體分為殘積砂礦牀、坡積砂礦牀、殘餘礦牀和淋積礦牀。

外生礦牀沉積礦牀

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主要通過沉積分異作用使有用組分富集而成的礦牀,稱為沉積礦牀。這類礦牀與沉積岩的形成條件和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具有和沉積岩相同的一般特徵,如具層理,有的含有化石,層位比較穩定,有時規模巨大,找礦和勘探也比較容易。根據其形成方式,可以分為機械沉積礦牀、化學及生物化學沉積礦牀、可燃有機巖礦牀。最資訊——助成長——情感緣

外生礦牀可燃有機巖礦牀

這是一類有機成因的可以作為燃料能源的礦牀,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所謂能源是指能生產能量的物質,或者説是指能夠轉換成機械能、熱能、電磁能和化學能等各種能量的資源。因此,本類礦牀在國計民生以及在國際戰略資源方面佔有極重要位置。當然,煤和石油等的用場還不僅限於用作能源,特別是石油,幾乎與所有工業有關。可燃有機巖礦產佔世界礦物原料總產量或總產值的3/4以上,由此可見本類礦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 

外生礦牀特點

外生礦牀的特點在於它形成在地表環境,成礦的温度和壓力都較低 ,一般不超過100℃和20個大氣壓 。成礦物質的搬運介質主要是水 ,水溶液的酸鹼度(pH)和氧化還原電位(Eh)易受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 ,是促使物質分異富集的重要因素。在地表條件下膠體廣泛分佈 ,它那很強的吸附能力和離子 交換能力是使一 些元素 富集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此外,生物的生命活動可直接使某些有用物質聚集,或改變水溶液的物理化學條件而有利於成礦物質的沉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