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温動物

鎖定
外温動物是體温隨着外界温度改變而改變的動物,如魚、蛙、蛇等。大多數外温動物依賴於外界環境温度來提高自身的體温,但有一些外温動物卻可以依賴自身產生的熱量來維持體温,使之高於外界環境温度,具內温性。
中文名
外温動物
外文名
Ectotherms
中文別稱
冷血動物、變温動物
生物代表
魚、蛙、蛇
領    域
生態學

外温動物基本簡介

外温動物
外温動物(10張)
外温動物又叫冷血動物變温動物。體温隨着外界温度改變而改變的動物,叫做外温動物;如魚、蛙、蛇等。外温動物又稱冷血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 冷血動物.冷血動物並不是需要寒冷,而是其體温與其所生活的環境類似,例如蚯蚓的體温等於所住的土壤 的温度;魚的體温等於其四周的水温.這一類動物的體 温是隨著環境温度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以外温動物的專有名詞來形容其可變的體温,最能敍述其真義.
所有的動物,除了鳥類和哺乳類外,都是外温動物,它們的體温是隨著環境而改變.此意並非説它們絕不能控制它們的體温,它們能藉由尋找涼爽或温暖的環境來改變自己的體温,而不能直接的控制自己的體温,即 它們缺乏維持一定體温的生理機能.

外温動物由來

魚類,兩生類及爬蟲類等,因未具體温調節機制,故體温不易保持一定而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稱為外温動物(Poikilothermic animal),也稱「外温動物」 (ectotherms),其意為體温來自外界之意。這類動物不僅代謝率較低,其身體之隔熱效果亦差。故其體温的維持並不是靠著代謝所獲取之能量。
外温動物通常在外界温度的改變時,常靠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環境,而不會任憑環境擺佈。這種行為方式稱為行為體温調節(behavioral temperature regulation);例如蜥蜴到處移動尋找温暖地方棲身;必要時,以最大體表面積暴露於太陽下,以吸收紅外線的熱量;或靠著已烤熱的岩石,藉傳導獲得熱量。
蚊子為冷血動物,因此它的新陳代謝過程、生活史、壽命以及生殖營養週期,均受制於環境的温度。它們無法控制自身的温度,但在低温之下,卻可減緩其代謝過程而生存。大多數蚊種其發育之平均最適温,約在25~27度。在10度之低温或超過40度之高温,其發育完全停止,且死亡率甚高。蚊子的呼吸器官為氣管系統。因此,一般對乾燥特別敏感,所以室內的蚊子常集中於有足夠濕氣的地方,而外棲性之蚊子,多停留於近地面的植物上。因此,適當的雨量及日照將加速外棲性蚊子的大量孳生。由此可知,蚊子的生長環境、温度、雨量均是影響蚊子生存的主要因素。登革熱必須靠病媒蚊才能將病毒傳播出去,而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是台灣地區傳播登革熱病毒的主要禍首。換句話説,只要有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的地方,我們就將深受登革熱的威脅,因此,要消除登革熱就必須先了解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的型態特徵、生態事項與孳生環境。

外温動物外温性動物主要調節方式

外温動物主要利用外熱源、選擇活動時間和冷熱斑塊之間穿梭等行為途徑進行體温調節, 以維持相對較高且穩定的體温。環境温度通過影響體温而影響外温動物的生理功能和行為表現。過高或過低的體温對外温動物有害甚至能導致其死亡, 在極端高體温和極端低體温之間, 相對較高的體温有利於外温動物較好地表達其生理功能和行為表現。 [1] 

外温動物國內外研究

採用瞬時掃描取樣法對模擬生境中的胎生蜥蜴 (Lacerta vivipara) 的活動節律和時間分配進行了研究發現,胎生蜥蜴的日活動節律與環境温度呈正相關,而不同天氣對於日活動節律和活動時間分配也有顯著影響。通過劃定樣方法對吐魯番沙虎 (ratoscincus roborowskii Bedria) 的活動節律的研究發現其有明顯的週期性和季節性變化,並和環境温度有着密切關係。採用全事件記錄法對中國大鯢 (Andrias davidianus) 的研究發現了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之間的晝間活動節律的差異,以及不同天氣條件、水温、光照等對其活動節律的影響。對於偶蹄目鹿科的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 採用紅外照相技術研究其活動節律,得到了黑麂屬於以晨昏型為主的晝行性動物,活動時間集中於白天且均勻分佈。採用實地樣方觀測法對意大利壁蜥進行實地觀測,比較不同季節活動節律從而發現意大利壁蜥不同季節活動節律,從單峯型向雙峯型再從單峯型轉變的現象。
隨着人們對環境問題的越來越重視,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也越來越強。然而想要保護一種動物,我們首先就要認識他並瞭解它。而對於大型哺乳類的研究做的已經廣泛,而對於一些外温動物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很多工作等待人們着手開始,所以簡單介紹了一下對於活動節律的研究的幾種方法。而的研究手段隨着新時代的來臨,GPS和紅外照相技術應用的越來越多,但是這兩種方法對於體型較小不易觀察的外温動物的研究還很侷限。未來可以想象的對這方面的研究會越來越多,而研究方法和手段將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先進。我們期待會有更多高科技技術手段的引進,以改善現階段研究方法發的侷限和不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