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猴

鎖定
墨猴,哺乳科動物,兩眼爍爍有光。墨猴極小,小到能夠裝入筆筒,因此常在筒內盤曲而睡。主人常常將它連同筆筒置於案旁。如果叫它磨墨,只要把筆筒輕叩三下,它就飛快地跳出來,跪在硯台旁邊,先用前爪捧墨,然後慢慢地磨。直到主人叫它住“手”為止。有趣的是,主人寫字時,它一直趴在硯台旁靜候,有時發現桌上出現蚊、蠅、螞蟻一類的小昆蟲,它即奮力撲去,捉住吃掉,待到主人離去,它又伸舌將硯中餘墨舔個精光,然後跳入筆筒裏睡大覺。由於它能磨墨、舔墨,所以人們形象的稱它為“墨猴”。
中文名
墨猴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哺乳目
哺乳科

墨猴書籍記載

墨猴 墨猴
陽朔縣產墨猴,大如拳,毛作金色,兩目爍爍有光,能於筆筒中盤曲而睡。置之書案間,欲使磨墨,則扣案數下,猴奮然訊出,跪於硯旁,以兩前足捧墨而磨之。使之止,即止。見幾上蠟蟻,即捉食之,無或脱者。且能於花盆間拔草捉蟲.墨猴睡在筆筒裏,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着,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舐盡了硯上的餘墨,仍舊跳進筆筒裏去了。這是什麼小動物竟能睡在筆筒裏還會磨墨舐墨它就是墨猴,在古代,它是文人的寵物,能幫助翻書、遞紙、取筆、磨墨。它愛棲身筆筒和抽屜,只要喂以花生和黃豆即能生存下去。曾有位考古學者在武夷山發現過以前被認為已絕滅,體重僅200多克,小如鼠,伶俐聰明。
在清代道光刻本《武夷山志》中,有“王孫似猴而小,大僅如拳”的記載。 據傳,在武夷山的密林深處,過去曾經生活着一種體重僅四、五兩(約合120~150克)的猴子。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武夷精舍著書立説時就飼養了一隻從山中捉來的猴子。這隻猴子,身高如筆桿,體重不足半斤,生性機靈,逗人喜愛。經過朱熹苦心馴化,甚聽主人使喚。在書房裏,朱熹讀書,它就規規矩矩地坐在筆筒上“洗耳恭聽”;朱熹要寫文章,它就跳下筆筒勤快地磨研墨水;主人外出,它就老老實實,寸步不移地看守書房,不讓生人進入。這麼乖巧的袖珍猴子世上罕見,難怪清代李如龍作詩稱讚:“武夷筆猴倍珍奇。” 體型小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筆猴,是古代文人的寵物。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墨猴,因能夠幫助主人磨墨而得名。筆猴一旦累了,就會鑽到大筆筒裏休息,或鑽到抽屜角落裏睡覺。主人只要略施花生、豆類、硬果,就能維持它的生存。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歡養筆猴,一是因為它珍奇,且易於飼養;二是它那幫主人磨墨、遞紙的滑稽、靈巧相和手腳不停的勤快勁兒,大大緩解了古代文人做學問的辛勞和寂寞. [1] 
魯迅曾在《狗·貓·鼠》中曾提到過墨猴的傳聞。 原文如下:“這類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麼大,也不很畏懼人,我們那裏叫它‘’隱鼠”,“看地上,躺着一匹隱鼠,口角流血,但兩脅還是一起一落的。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子裏,大半天,竟醒過來了,漸漸地能夠飲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復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時時跑到人面前來,而且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給放在飯桌上,便檢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書桌上,則從容地遊行,看見硯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這使我非常驚喜了。我聽父親説過的,中國有一種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發亮的。它睡在筆筒裏,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着,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舔盡了硯上的餘墨,仍舊跳進筆筒裏去了。我就極願意有這樣的一個墨猴,可是得不到;問那裏有,那裏買的呢,誰也不知道。“慰情聊勝無”,這隱鼠總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罷,雖然它舔吃墨汁,並不一定肯等到我寫完字。” [2] 
看來在當時墨猴已經瀕臨絕種,如魯迅先生當時也是至聽聞而不得。
此生物已經絕種,並無最新發現痕跡,大家所説的墨猴一般都是拇指猴、蜂猴或是侏儒狨猴。

墨猴相關生物

墨猴拇指猴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種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拇指猴,又稱狨猴。這種猴長大後身高僅10—12釐米,重80—100克。新生猴只有蠶豆般大小,重13克。這種猴子喜歡捉蝨子吃,且性格温和,因此飼養它們便成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嗜好。

墨猴蜂猴

蜂猴(學名:Nycticebus coucang)為靈長目蜂猴屬下的一種猴子,有9個亞種。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28~38釐米。兩隻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着鈎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貓狗鼠 貓狗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