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墓(拼音:m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已知古文字材料最早見於《説文解字》小篆,古字形從土,莫聲。本義為墳墓。舊時封土隆起的稱墳,無封土隆起與地面齊平的叫墓。後不加區別,統稱作墓。 [2]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艹、土
五    筆
AJDF [3] 
倉    頡
TAKG [3] 
鄭    碼
EKGB [3] 
筆    順
橫、豎、豎、豎、橫折、橫、橫、橫、撇、捺、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853) [1] 
平水韻
去聲·七遇 [4] 
統一碼
基本區 U+5893 [3] 
總筆畫
13(部首3,部首外10)
注音字母
ㄇㄨˋ
四角碼
44104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墓”是一個形聲字,字形以“土”為形旁,表示“墓”與地、土有關;“莫”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 隸變後的主要變化是彎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線條,斷筆變成連筆。 [2] 
墓的本義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即墳墓。但是,嚴格説來,在古代,墳與墓是有區別的,墳是把死者埋入地下後,再在上面築起土丘;墓則是把死者埋入地下後把地填平,上面不再築土丘。《禮記·檀弓上》載,古代只修墓,不封墳,是孔子將其父母合葬後,由於自己漂泊四方,怕日後迷失,在墓上封土四尺高以為標誌,於是後世有了封墳的習俗。後來墳墓合用,墳與墓間就不再有這種區分。墓由墳墓又指與墓相關的,如墓地、墓碑、墓誌等。
“墓”不侷限於指墳墓,還指墓地。由小及大,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周禮·春官·序官》“墓大夫”鄭玄注:“墓,冢塋之地。”
“墓”在過去還有動詞用法。其實,《禮記·檀弓上》的“古也墓而不墳”中的“墓”就是動詞,指挖墓並埋葬。“墳”也是動詞,指在墓上封起一個高於地面的土堆。又如,清繆艮《沈秀英傳》:“秀英香消玉殞……今墓於大姑山下。”這個“墓”也是指埋葬,當然修墓、造墳乃至立碑之事也可包括在內了。“墓”的這種動詞義,到現代漢語中就不用了。 [1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名詞
墳墓;埋葬死人的地方
grave;
tomb
《尚書·武成》:“釋箕子囚,封比干墓。”
《漢書·劉向傳》:“孔子葬母於防,稱古墓而不墳……孔子流涕曰:‘吾聞之,古(者)不修墓。’”顏師古注:“墓,謂壙穴也。”
唐·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郭沫若《雁蕩山》詩之一:“煌煌烈士墓,風光第一流。”
墓碑;墓地;墓誌;墓道;陵墓;掃墓
陵園;墳地
graveyard
《禮記·曲禮上》:“適墓不登壟,助葬必執紼。” 鄭玄注:“墓,塋域。”

動詞
埋葬
bury
清·繆艮《沈秀英傳》:“秀英香消玉損,已返方諸,脱化時尚惓惓於君,以不能面別為恨。今墓於大姑山下。”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莫故切(mù)
丘也。從土莫聲。 [10] 

説文解字注

“(墓)丘墓也”注:墓字今補。丘謂之虛,故曰丘墓,亦曰虛墓。《檀弓》曰“虛墓之閒,未施哀於民而民哀”是也。周禮有冢人、有墓大夫。鄭曰:“冢,封土為丘壠,象冢而為之。墓,冢塋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然則丘自其高言,墓自其平言,渾言之則曰丘墓也。墓之言規模也。《方言》:“凡葬而無墳,謂之墓,所以墓謂之墲。”注引《漢·劉向傳》“初陵之墲”,今《漢書》作“初陵之橅”。
“從土,莫聲”注:莫故切,五部。 [5]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墓;部外筆畫:11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莫故切,音暮。《説文》:丘也。鄭玄曰:冢塋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禮·檀弓》:古不修墓。
又易墓非古也。《王制》:墓地不請。《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令國民族葬。凡爭墓地,聽其獄訟,帥其屬而巡墓厲。注:墓厲,謂塋限遮列之處。庶人不封不樹,故不言冢而云墓。
又《揚子·方言》:凡葬,無墳謂之墓,有墳謂之塋。故檀弓雲:墓而不墳。
又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墳。
又北谷曰墓。《史記·封禪書》:西方神明之墓。
又《集韻》䝉晡切,音模。《前漢·班固敍傳》:陵不崇墓。注:墓音模。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墓”字書寫筆順 “墓”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艹”3畫,首筆是長橫。
【寫法】“莫”大“土”小,“莫”罩住“土”。“莫”,“艹”居上居中;“曰”上寬下窄,底部在橫中線上側;“大”,橫筆在橫中線下側,撇、捺收筆持平。“土”,豎筆在豎中線左側。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一暮

合口呼
次濁
莫故切
muo
集韻
平聲
十一模
合口呼
次濁
蒙脯(晡)切
mo
去聲
十一莫
合口呼
次濁
莫故切
mo
禮部韻略

去聲





莫故切

增韻

平聲





莫胡切


去聲





莫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m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忙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五模


次濁
莫胡切
mu

去聲
五暮


次濁
莫故切
m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ɑɡ
先秦
王力系統
m
u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u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w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agh
東漢





o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uo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m
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uo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uo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uo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u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oŋ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o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o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m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mo
31
陽去
文讀
m
31
陽去
白讀
吳語
温州
mo
212
陽去

mu
212
陽去
舊讀
湘語
長沙
mo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m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m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mou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mou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mõ
33
陽去
未註明異讀原因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õ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uɔ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u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1-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9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8]
  • 4.    平水韻 七遇 墓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22]
  • 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説文解字注 下[M]:鳳凰出版社,2015.07:1203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70
  • 7.    墓的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2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29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04-50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78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2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4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531-153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