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報恩寺塔

(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報恩寺塔,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城西郊恩江北岸,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年至756年)。 [3] 
報恩寺塔的正面向東,對着縣城,底層闢門,門內設室,有供台遺蹟,用青磚構造,塔身四面九級,塔平面為正方形,塔頂作圓柱形,塔底長6.32米,高約4米。塔全身高29.285米。每層飄檐0.3米左右。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均設有較小的龕洞。其餘三面,僅二、三兩層設有較小的龕洞。報恩寺塔見證了封建王朝的盛衰興亡,也見證了現代革命的風起雲湧。並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2] 
1959年,報恩寺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報恩寺塔
地理位置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城西郊恩江北岸
所處時代
明朝
保護級別
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塔歷史沿革

唐天寶年間(742年至756年),報恩寺塔始建。
元代,報恩寺寺院倒塌。 [2]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後裔重建報恩寺,並在毀寺處建塔,名報恩寺塔,簡稱報恩塔。 [2] 

報恩寺塔建築特點

報恩寺塔結構

報恩寺塔用青磚構造,塔身四面九級,塔平面為正方形,塔頂作圓柱形,塔底長6.32米,高約4米。塔全身高29.285米。每層飄檐0.3米左右,中空面積約10平方米。從第二層起,逐層稍稍收縮,高度也依次遞減。第二層至第七層闢拱形假窗;其餘三面僅第二、第三層闢有拱形假窗。中空面積約10平方米。塔六角,有兩門沿石階可盤旋直達五至七層。第七層以下,正面各層均有佛龕一孔,龕內有造像。整個塔身堅實,上有三層金盤狀的圓錐形塔剎。塔身逐層收分明顯,層間疊澀出檐,其中一二層出檐較小,其餘層間出檐尺度較大。 [3]  [4-5] 

報恩寺塔特點

報恩寺塔面飾以石灰,與飄檐青白相間,冠以帶三道箍環的圓錐形鐵頂,有“刺破青天鍔未殘”之概。塔的正面向東,對着縣城,而為有利於抵禦多來自南面的風雨侵襲,塔身向南微傾,底層闢門,門內設室,有供台遺蹟,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均設有較小的龕洞。龕內原有紅石雕像和供奉物,“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其餘三面,僅二、三兩層設有較小的龕洞。塔六角,有兩門沿石階可盤旋直達五至七層。第七層以下,正面各層均有佛龕一孔,龕內有造像。整個塔身堅實,上有三層金盤狀的圓錐形塔剎。 [3]  [2]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歷史文化

報恩寺塔名稱由來

報恩寺塔之名由報恩寺而得,《江西通志》稱:“報恩寺在永豐縣西坊,唐天寶間中書侍郎徐安正廬母侯氏墓,以故宅為寺,因此原名報恩鎮,故寺亦名報恩。 [3] 

報恩寺塔傳説軼事

相傳漢朝時候,當地有個叫歐寶的人,父親死了,葬在裏中,他在墓房結了個茅廬,素衣麻服,蓬首垢面,為他父親守墓三年。一天,裏中人在叢林中打獵,趕出一隻懷孕的母虎,母虎逃到墓前,連連點頭,象是向歐寶求救,隨即躲進他的茅廬。歐寶見了沒有驅逐,也沒有叫威,而是隨手把一件喪眼蓋在母虎身上,讓它隱蔽起來。獵人追來了,問歐寶:“老虎衝進你的茅廬了嗎?”歐寶回答説:“老虎逃跑了。”獵人信以為真,繼續去追趕,母虎得以脱險,逃跑了。過了三天,母虎銜來一隻白鹿,放在墓前。歐寶會意地拾了白鹿,用江水烹了鹿肉,在墓前祭祀他的父親。後來,這件事被人們知道了,傳為美談。人們就把墓地前面的河流,喚做報恩江;把歐寶結廬的地方,喚做報恩裏,後來設鎮的時候,就稱為報恩鎮了。 [2] 

報恩寺塔保護措施

報恩寺塔文保級別

1959年,報恩寺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報恩寺塔保護修復

1984年,江西省文化廳撥款進行維修報恩寺塔。 [5] 
2014年,永豐縣發佈報恩寺塔、狀元樓維修方案。 [6] 
2022年,江西省文物局公佈關於報恩寺塔維修工程設計方案的批覆。 [7] 

報恩寺塔旅遊信息

報恩寺塔地理位置

報恩寺塔位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城西郊恩江北岸。 [3] 

報恩寺塔交通信息

自駕 :從永豐縣人民政府出發,路程大約3.5公里,大約需8分鐘。

報恩寺塔開放時間

免費參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