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堯的傳説

鎖定
堯的傳説,流傳於山東菏澤牡丹區和山西省絳縣的民間傳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堯是中國古代傳説的聖王,後代傳説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尚書》和《史記》都説他名叫放勳。堯寓村存有的古石碑、廟宇等遺址及遺蹟,據説都與堯王有關。每處關於堯王的民間傳説內容都十分豐富,情節也曲折動人,代表作品有《堯王興拜年》《埋人的説法》《娥皇女英拜壽》等。 [1]  鄄城縣境內與帝堯相關的民間傳説豐富多彩,有堯王“箕山訪許由”“歷山訪舜”“堯嫁二女”“智試娥英”“堯葬谷林”等十餘種。 [2] 
2008年,鄄城縣人民政府將“堯的傳説”列入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2008年6月7日,堯的傳説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山西省絳縣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35。 [4] 
中文名
堯的傳説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申報地區
山西省絳縣、山東菏澤牡丹區 [14]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Ⅰ-35

堯的傳説簡介

山東菏澤古稱“曹州”,牡丹區位於市區中心,是史前二帝主要活動地區之一。《詩經》:“昔嘗遊成陽,死而葬焉。歷山,漁雷澤。”清代《續山東考古錄》:“成陽雷澤均在曹州府境內。”在相傳堯帝遊歷之地和死後葬所的菏澤,至今還在民間流傳着關於他的神話傳説。這些神話傳説,既是古典神話在現代的延續,又在世代傳承中多所增益,附上了一些新的地方元素。 [14] 
合和萬邦,晚年廢除首領世襲制,禪讓於。舜是有名的孝子,他繼位後,不負重託,提倡教化,取信於民,後因到南方治水而葬於蒼梧之野。千百年來,圍繞堯舜二帝神話演變而來的史事傳説不絕如縷,其主要內容包括:以《堯王訪舜》為代表的以德治國、禮賢下士傳説;以《堯立誹謗木》為代表的替民解憂、關懷民生傳説;以《堯王夜觀天象》為代表的制定第一部曆法傳説;以《堯王嫁女》為代表的堯舜平民化和生活情趣故事;以《六月六接姑姑》為代表的堯舜風俗兒歌傳説。 [14] 

堯的傳説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帝堯名放勳,姓伊祁氏,是軒轅黃帝五世孫,堯和父帝嚳、兄摯都是傳説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史記》《帝王世紀》稱堯為五帝之一,史稱帝堯,民間俗稱堯王。鄄城縣境內關於“堯的傳説”文化資源豐富。
同時,鄄城縣不僅是堯帝的誕生地,也是堯帝的歸葬之所,境內與帝堯相關的民間傳説更是豐富多彩。在鄄城流傳的有堯王“箕山訪許由”、“歷山訪舜”、“堯嫁二女”、“智試娥英”、“堯葬谷林”等十餘種。且“堯的傳説”在該縣境內都有對應的實際地名存在,而這些地名大多都有經考古發現證實的文物遺存。
自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二年(26年)始祭谷林堯陵,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1800多年間,歷代帝王祭祀谷林堯陵未曾間斷。“堯的傳説”源於山東鄄城,廣為流傳於魯西南民間及中國各地。 [3] 
根據山西省絳縣堯寓村村民世代傳説和有關文獻記載,堯王出生在堯寓村。該村有陶唐遺風、巍嚴配天、創建寨記、古驛道碑等古石碑,還有東堯嶺的堯王廟、西堯嶺的全神廟、村前的三官廟、中堯嶺的堯王出生秘洞等遺址,據説都與堯王有關。東西堯嶺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也有許多與堯王相關的遺蹟,如堯王坐過的石椅和用過的石桌、堯王洗澡潭、堯王祭天壇、堯王點將台、堯王祭天塔、南天門、鍋鍋門、青龍崗等。 [5] 
當歷史進入20世紀,以顧頡剛為首的古史辨派學者,對大禹的生平及堯舜禹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得出古史並不可信的結論,認為堯舜的故事從春秋戰國才出現,不是信史而是神話。 [6] 

堯的傳説文化特徵

堯的傳説主要內容

中國自古有“三皇五帝”的説法,然而“三皇五帝”指哪幾位,歷來眾説紛紜。在角逐“五帝”人選的上古先賢中,堯帝入選了大多數版本。
按照《史記》130篇第一篇《五帝本紀》記載,堯叫做放勳,他的父親是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五帝中的第三位。本來帝嚳死後,堯的異母兄摯成為帝,但幹得不好,被弟弟放勳取代了,稱為堯帝。
《五帝本紀》寫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這是對堯品行的歌頌。堯具體功績有什麼?《史記》寫道,堯命令羲氏、和氏制定曆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人到四方,按照天時指導民眾耕作。如此看,堯通曉天文,也和古人所説上古之人皆知天文吻合。
更高明的是堯選人用人的能力。《史記》中對堯的記載大部分是講他對下屬的判斷和選擇。在治水問題上,下屬推薦鯀,堯認為他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可用。大家要求讓鯀試一試,堯也同意了,最終證明堯對鯀的判斷準確,鯀治水失敗。最終完成治水大業的是鯀偉大的兒子禹。
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他否定了共工,認為他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又否定了自己的兒子丹朱,認為如果“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更好的選擇是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即便放棄家族繼承,堯也不願意“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堯這種以天下蒼生為重的意識,開創了古人推崇的“禪讓制”。但堯選擇舜,也不是拍腦袋,首先舜賢孝名聲在外,是當時的知名人物。堯為進一步考察舜的品行,讓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這兩位就是娥皇、女英。之後,堯對舜的考察長達20年。20年間,舜的表現得到天下人的信服。
堯死後,傳位於舜,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到南河之南居住。而諸侯都不去覲見丹朱,只覲見舜。有獄訟也找舜解決,只歌頌舜而不歌頌丹朱。這樣舜才又順理成章成為帝。
堯的襟懷和舜的賢德,讓堯和舜成為後世典範。堯舜的時代成為古人心目中的理想時代。 [6] 
臨汾作為帝堯的都城,流傳着眾多與堯王有關的民間傳説,如《堯王出世》《堯王嫁女》《帝堯和浮山》《堯王拒禮》《堯王訪蒲伊》《堯王讓賢》《堯都村的傳説》等,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堯的高尚人品、美德以及在歷史上的卓越貢獻。 [7] 
主要內容包括:以《堯王訪舜》為代表的以德治國、禮賢下士傳説;以《堯立誹謗木》為代表的替民解憂、關懷民生傳説;以《堯王夜觀天象》為代表的制定第一部曆法傳説;以《堯王嫁女》為代表的堯舜平民化和生活情趣故事;以《六月六接姑姑》為代表的堯舜風俗兒歌傳説。 [8] 

堯的傳説內容分類

一、帝堯成長傳説
此類傳説是以表現帝堯的神異出生和不凡成長為旨歸,這種異於常人的傳説為其日後的事功敍事奠定了基礎。
類型一:“神孕異生”型
亞型I“赤龍感應”型
亞型II“青龍轉世”型
類型二:”年少智勇 “型
“神孕異生”型傳説充滿着濃郁的傳奇色彩,主要描述了帝堯神異的出生過程。比如《堯王出世》(《堯都故事》1989)的傳説,就在堯的出生中融入”龍“的意象,這既是對傳統的“真龍天子”降生的附會,也體現了地方民眾對帝堯的期盼和尊崇,包含着徵兆、預示等民俗信仰。同時,這一類型特別強調了慶都的十四個月孕期,所謂”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帝王世紀》如此孕期之長也使帝堯的降生非同一般,為其登上帝位作了鋪墊。這一點歷史上也曾有帝王附會,據《漢書·外戚傳》載:”拳夫人進為健仔,居鈎弋宮,大有寵,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鈎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日:“聞昔堯 十四月而生,今鈎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可見,這是以相同的十四月孕期為基礎,將鈎弋夫人比為堯母,亦將漢昭帝比為賢明的帝堯。
“年少智勇”型傳説,更多的是一種“常人化”的敍事。這類傳説主要流傳於絳縣一帶,集中見於絳縣堯文化研究會的內部資料《僥王故里》(2009),具體包括《實話實説》《童年堯的傳説》《抓魚脱險》《食兔》《製陶》《洗澡潭石椅石桌趣事》等篇,這些傳説講述的是帝堯從小就具有的謀略膽識與仁愛品質,其中不乏生動的童趣情節,這種英雄年少的經歷,為其日後的建功立業確立了心理認同。
二、帝堯家事傳説
隨着堯的成長登帝,帝堯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這方面的傳説包括:堯王巧遇佳人結成配偶、教育子女長大成人。
類型一:“神奇的配偶”型
類型二:“改造教育”型
類型三:“難題選婿”型
“神奇的配偶”型傳説,是以帝堯婚姻講述為目的,是帝堯人生的必經階段。從表面上看,此類敍事難逃才子佳人的模式,但實質上,帝堯尋覓的“佳人”同時也是事業上的助手,直接或間接地帶給他治理國家的福氣,這些充分體現了地方民眾的精神嚮往和美好祝願。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傳説中,帝堯的擇偶對象並沒有限定於史書的記載:”堯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帝王世紀》他的首任妻子非散宜氏,而是民間想象的鹿仙女或九鳳姑。其中鹿仙女的傳説流傳更廣,主要集中於臨汾一帶。相關的傳説有僥王和鹿仙女》(《臨汾市民間故事集成》1989)《烏龍潭》(《堯都故事》1989)等。英雄巧遇神女,而神女終將離去而尋不得,這是中國傳説傳統的情節單元,表達了地方民眾對堯王的喜愛和對美滿婚姻的嚮往,從而也使傳説頗具傳奇色彩。
“改造教育”型傳説,是依據“丹朱之不肖”、“頑兇”衍生而來,這類傳説包括《堯陵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丹朱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僥王葬於堯井的故事》等。丹朱是帝堯之子,理應肩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但他卻有失常理地行事,該類型的傳説正體現了民眾的傳統觀念:一是個人要能夠安身立命進而建功立業,二是對男兒後嗣的倚重。正因為帝子丹朱的不可教,堯王便開始訪賢,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此類傳説為帝堯傳位不傳子、開啓禪讓制度作了很好的註解。
“難題選婿”型傳説與地方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娥皇女英面對的難題是根據家務瑣事、社會矛盾所作的智慧考驗,表現出民眾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和不斷積累的知識。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論述社會發展時説過:”一個社會在它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遇到各種問題,每一個成員都必須採取最好的辦法自己加以解決。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是一次需要經受考驗的挑戰。”此類傳説的內容正是基於日常難題而設定的,是借二女的行為來表達一種生活思考。相關傳説廣泛流傳於臨汾、洪洞、翼城和運城等地,如《僥王嫁》(《堯都故事》1989)《舜王的傳説·爭大小》(《翼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1987)等。地方民眾有意區分二人的大小,在此過程中反映出民眾尊大的觀念,以及對家庭女性的要求,即心靈手巧且勤儉持家。
三、農業事功傳説
帝堯在踐履王位後,開始幫助人們發展農業生產,這些傳説流佈於晉南更廣闊的地域,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帝堯不畏艱難,消除水旱災害和妖怪,幫助民眾建立正常的生產耕作秩序;二是“發明”對民眾有用的對象,如井、日曆、砂鍋等,以利於民眾的生活。
類型一:”己身除患“型
類型二:“神靈相助”型
亞型I“動植物引水”型
亞型II“神 人相助”型
類型三:“百物化生 ”型
亞型I“智慧造物”型
“己身除患”型傳説表現了堯王勤勞質樸、無私無畏、愛民如子的品質。在危難時期,堯作為帝王身體力行,不畏艱險,充分證明了帝堯的高尚人格,亦由此體現出地方民眾對帝王治理能力的信任與期待。這類傳説包括《堯都村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堯陵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堯王降妖》(《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石蛙吐柏》(《翼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1987)。
“神靈相助”型傳説顯示出帝堯神性特徵,如治理水患的傳説包含着“神龍顯靈”的要素,這既暗示了龍是帝堯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同時也符合民間傳説中龍王管水的職責;帝堯遇到危難時,神人、動植物都會及時顯現、化解困境。這類傳説不僅體現了帝堯無私奉獻、英勇搏鬥的精神,而且以神佑帝堯的敍述,説明在強大的外部力量面前,帝堯仍能得到超人間的力量支持,顯示了民間一貫的正義性原則。相關的傳説較多,如《堯陵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堯井亭》(《堯都故事》1989)《堯山龍井》(《堯都故事》1989)《堯都村的傳説》(《堯都故事》1989)《泥漫泊池泥不滿》(《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帝堯與浮山》(《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神山與鳳凰城》(《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等。
“百物化生”型傳説體現了帝堯對世間萬物的影響。其中"智慧造物”型傳説,是對帝堯功績的生活展演,從我們在身邊的一些事物或日常生活中,即可感知帝堯的偉大,如《翼城砂鍋》(《臨汾市民間故事集成》1989)等。“皇帝口封 ”型傳説,主要流傳於臨汾、浮山一帶,是在堯王訪賢的基礎上展開敍述的。正因為訪賢所在地出現了一些風物的變異,才產生了堯王口封的傳説,包括《堯廟村裏沒簟草》(《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酸棗刺》(《堯都故事》1989)《圪螞河的傳説》(《浮山民間故事集成》1987)《堯王嫁女》(《堯都故事》1989)《舜王的傳説·爭大小》(《翼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1987)《九色泉的傳説》等。這類傳説是將帝堯的權威擴展於生活中,甚至一些生物都要服從命令,一方面表現了民眾對帝堯的尊重,同時也反映出民眾對皇權的敬畏之心。
四、政治功績傳説
在民間傳説中,帝堯的政治功績主要是實行禪讓與平定叛亂。民主禪讓是帝堯政治生活的主要方面,具體包括設立諫鼓謗木、尋訪賢人、賢德拒禮等。平定叛亂的對象既有三苗等外敵,又有部落、丹朱等內亂。
類型一:“招賢納士”型
亞型I“訪賢問政”型
亞型II“才力考驗”型
類型二:“誠敬獻寶”型
類型三:“平定混亂”型
亞型I“義戰三苗”型
亞型II“神助治亂”型
“招賢納士”型傳説是帝堯政治功績的重要內容,符合帝堯治世的主題,由此體現了帝堯時期的民主之風,以及帝堯清正廉明、不徇私情的精神。這類傳説雖化用歷史典籍,但其敍述又富有民間特色。其中“訪賢問政”型傳説是講堯王四處訪賢、一心治國,這種為政方式既能觀察政令施行情況,又可隨時請教高士賢人,於國於民都大有裨益。該傳説正表明了地方民眾的意願,即他們希望帝王能夠傾聽民意,從而實現與民同樂。同時,傳説敍事中的民間高士,如壤父、許由、巢父、蒲伊、尹壽、王倪等人,他們的行為還側面反映了廣大民眾自給自足、對權勢淡然處之的心態,如《的由來》(《堯都故事》1989)《堯王訪席》(《襄汾民間故事集成》1987)等。“才力考驗”型傳説由“訪賢問政”型傳説發展而來,是帝堯考驗帝位接班人的需要,從而得以禪位於舜。如《舜王的傳説》(《翼城民間文學三套集成》1987)等,其敍事與史籍記載基本一致,亦包含了以下的情節:“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史記·五帝本紀》)
“誠敬獻寶”型傳説具有鮮明的民間特色和現代氣息,是流傳於晉南地區的典型傳説。這些傳説可從歷史文獻中找到依據,如《列仙傳》日:“僅全者,槐山採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兩目更方,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也。”可知倔全是位仙人,仙人贈送給帝堯寶貝,以幫助帝堯養生長壽。又如《拾遺記》所載的“抵支之國獻重明之鳥”是一個寶物,它能夠“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羣惡不能為害”,故成為帝堯時代的祥獸,國人常“望重明之集”,獻此寶於帝堯的傳説敍事亦見於晉南地區。不同的是,典籍中的傳説意在狀祥瑞之物或描述仙蹟,而晉南民間傳説重在敍述“獻”的動作,表現帝堯的尊貴地位和民眾的愛戴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當地的教化禮儀以及知恩感恩的淳樸風俗。
由上可見,帝堯傳説在晉南的傳承過程中已經地方化,並形成了自己的敍事特色。從傳説類型來看,帝堯出生、帝堯建功、帝堯出訪、帝堯家事等關鍵情節,基本涵蓋堯的一生,立體地展示了帝堯的形象。堯作為帝王,其王道威儀貫穿傳説敍事的始終,在現世發揮了最大的功用,如“百物化生”、“平定混亂”等類型。同時帝堯還是集寬愛、仁德、智慧於一身的聖王,他情繫百姓、愛民如子,種種善舉無不遂人心願,如“己身除患”、“招賢納士”等類型。從傳説主題來看,帝堯傳説在典籍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地方風物、文化傳統等,突出了帝堯的祖先和英雄神只地位。帝堯由於生長於此,被地方民眾視為祖先,如“神孕異生”、“年少智勇”等類型;由於德行出眾,順應天道、得天之助、深得民心,被民眾舉為英雄,進而成為護佑一方的神靈,如“誠敬獻寶”、“神靈相助”等類型。這些不僅使帝堯傳説更加真實可信,而且符合地方的需要,具有積極的思想導向,充分體現了邪不勝正的倫理、清正廉潔的規範、勤儉樸實的美德、質樸自然的基調乃至浪漫的感情等。 [9] 

堯的傳説藝術特徵

帝堯作為上古五帝之一,其傳説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因素,表現了某種歷史的真實性。同時,由於傳説的開放性和變異性,帝堯傳説在區域社會的傳承過程中,又常常與地方的歷史和風物緊密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敍事。
由於傳説的開放性和變異性,帝堯傳説在區域社會中逐漸地方化,並形成了自己的敍事特色。流傳於山西南部的帝堯傳説,情節豐富,主題突出,類型多樣。晉南的帝堯傳説敍事可劃分為四類主題、十一種類型,逐一分析這些傳説類型,可歸納出帝堯傳説的地方敍事特徵,即它們往往結合地方風物、文化傳統等,着力於凸顯帝堯的祖先和英雄神只地位。 [9] 

堯的傳説傳承保護

堯的傳説傳承價值

作為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最古老的聖君之一,堯王的種種傳説寄託着民眾對於清明政治、太平世界的美好向往,這就使得種種堯王的遺蹟和傳説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深層的民族文化心理。對這些傳説進行整理研究,不僅可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 
在相傳堯帝遊歷之地和死後葬所的菏澤,至今流傳關於他的神話傳説,既是古典神話在現代的延續,又在世代傳承中多所增益,附上了一些新的地方元素。 [8] 

堯的傳説保護措施

1984年,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研會聯合下發了編輯出版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通知後,臨汾市開始全面普查,蒐集採錄民間文學資料,各縣市出版了“資料本”,繼而臨汾市又先後出版了《堯都故事》《堯都傳説》等等,之後又蒐集出版了《堯舜禹的傳説》《堯的故事》等,以啓蒙教育走進學校,並且開展了修復堯廟、堯陵,恢復了祭堯等活動,使繼承和弘揚堯文化的優良傳統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7] 
2006年起,鄄城縣開始對“堯的傳説”項目的調查和整理工作。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菏澤市牡丹區文化館、絳縣文化館獲得堯的傳説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該項目入選2981家評估合格的保護單位名單。 [13] 

堯的傳説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牡丹區編排了大型歷史傳説劇《聖祖堯王》對這一傳説進行演出宣傳,還在胡集鎮建設了“中華祖源旅遊區”。 [11] 
2012年初,鄄城縣對堯陵清代“谷林雲日”石坊進行了保護性發掘。2013年投資1000多萬元,修建了通往堯陵的景觀大道等基礎設施;聘請上海交大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帝堯陵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總體規劃》和詳細性規劃。2015年經考古勘探在堯陵地下發現了14萬平米的龍山文化遺址,並舉辦了多位中國國內專家學者參加的堯陵歷史文化研討會。
2019年12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堯的傳説”研討會在山東省鄄城縣舉行。 [2] 
絳縣堯寓村延續數百年而不衰的春秋大祭使得堯王傳説、歷史風物和民俗信仰三者不斷地良性互動,以堯王傳説為背景的各種藝術形式的介入,反過來又推動了傳説在民眾中的傳播。 [1] 

堯的傳説榮譽稱號

2021年11月,入選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