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培田村古建築羣

鎖定
培田村古建築羣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是採用中軸對稱佈局,廳與庭院結合的大型民居建築,佔地面積達7.9萬平方米。 [1] 
培田村古建築羣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和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以及一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 [2]  培田村古建築羣是明清時期培田的客家人參照北方庭院建築特點的大型民居建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民間故宮”“客家大莊園”,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特色人文景區。 [1] 
2006年5月25日,培田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培田村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Ⅲ-287
佔地面積
7.9萬平方米

培田村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培田村古建築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培田村古建築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培田的基業始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培田人的先祖吳拔仕,隨元末客家人先民南遷,由浙江輾轉遷往福建,路經培田,覺此地祥瑞,便置地定居,形成村落。 [4]  培田,寓意以田地養育子孫,靠教育培養後代,暗合古代中國耕讀為本的傳統文化。 [5] 
明清時期,培田出現一批富商巨賈和文武官宦,相繼在家鄉建造以7座“九廳十八井”大宅為代表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處書院、2道牌坊、4座庵廟、1條千米古街,形成村內面積達7.9萬平方米的古民居建築羣。 [1] 
清朝時,培田成為外省到汀州(長汀)的必經驛站,富商官宦聚居在培田村,培田的人文和經濟水平達到鼎盛。 [4] 
2008年,培田村在古民居規劃範圍外劃設76畝用地,啓動造福工程新村建設,主要安排村裏住房困難户和危房户,每户用地110平方米。 [6] 

培田村古建築羣建築特色

培田古街 培田古街
培田村古建築羣是客家人蔘照北方庭院建築特點,建造技藝精湛,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採用中軸對稱佈局,廳與庭院結合的大型民居建築。 [1]  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和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以及一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 [2]  培田村古建築大多座西北、向東南,前朝筆架,後靠卧虎。 [7] 
培田村古建築羣有“官家”與“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別為“大夫第”、“進士第”門樓。樓內規模較大,多數是莊園休閒隱居式的建築,有所謂“九廳十八井”之稱。以官廳、繼進堂為代表的“九廳十八井”建築,九廳,即指門樓廳、下廳、中廳、上廳、樓下廳、樓上廳、樓背廳、左花廳、右花廳等9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即指五進廳共五井,橫屋兩直每邊五井共十井,樓背廳還有三井,共計“十八井”。 [1]  [8]  “九廳十八井”建築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光、排水、衞生。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的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築。宅內的建築裝飾集中了各種工藝手法,梁託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鏤空浮雕,有的圖形紋樣多達9個層次,巧奪天工。培田21座百年古祠的門廬構造也是技藝超羣,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説。其結構斗拱壘撐,立石柱雕樑,架飛檐翹角;安紅門,畫彩棟,懸金字牌匾,鏤雕窗牖牆屏,刻石柱楹聯,繪木壁漆畫。 [1] 
培田村古建築羣廳、井佈局科學合理,九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會客交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於一體。廳堂後部往往有太師壁,供奉着神像或祖先的畫像,牆上常貼書法或對聯。而無論大廳小廳,都有用磚頭架起的木條,上面擺有盆花。 [1] 

培田村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培田村古建築羣大夫第

繼述堂(大夫第) 繼述堂(大夫第)
“大夫第”又稱“繼述堂”,大夫第因主人吳昌同榮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它又取《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而稱“繼述堂”。大夫第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歷時十一年,佔地十一畝,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
大夫第是典型的客家“九廳十八井”建築,在整體建築上,科學地運用樑柱式框架結構。大夫第的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風、排水、衞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傳,採茶、賣魚、借傘、過檀溪等梁花、枋花幅幅藏典故、呈吉祥。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築。科學的佈局規劃,舒適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藝,使法國一位建築博士三臨考察,稱讚它是“建築工藝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大夫第廳多井多房多,整體卻井然有序。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户隔阻,各成單元,既可聚族而居,又方便小家庭各享天倫。 [7]  [9] 

培田村古建築羣衍慶堂

衍慶堂 衍慶堂
衍慶堂是培田村現存最老的屋宇,在都閫府旁,為吳家總宗祠, [10]  由培田六世祖吳郭隆修建於明景泰年間(1450年-1457年)。原來為住屋,內掛堂匾“至德衍慶”。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擴建為郭隆公祠, [10]  始取名“衍慶堂”。衍慶堂是培田村祭祖、打醮、集會等活動之所,村民仍稱“老屋”。 [9] 
衍慶堂建築結構與“大夫第”大體上同,但門外有荷塘,門前有石獅。一對門當户對,與北京四合院門前設置相差無異,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傳承。“門當户對”藴含陰陽組成乾坤,男女譜寫人文。女性喻吉祥,田丁表興旺,男女和合,家業興旺,萬代興隆。其理念喻示着客居異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對宗族瓜瓞延綿的展望和追求。衍慶堂融中國民族建築藝術和客家文化內涵於一體,是保存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築。 [7]  [10] 

培田村古建築羣久公祠

久公祠 久公祠
久公祠是奉直大夫吳九同的公祠,也稱“敬承堂”。其聯曰:“敬祖敦三禮, 承先溯一支”。久公祠為三開間兩進佈局。大門門前有一廊廡,建雙重門檻。外門檻立四根石柱,兩方兩圓。方柱上刻“祖訓書牆牖,家聲繼蕙蘭”,表達了客家人尊祖敬宗、光耀門庭的願望。內門檻是木門檻,設大門。門檻上方的五重斗拱精妙絕倫,有大唐遺風。這種雙重門檻的設計很少見。 [10] 

培田村古建築羣進士第

務本堂 務本堂
進士第又稱務本堂, [11]  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清武進士吳拔禎的祖屋。大門為三合門,寓“天時、地利、人和”之意。門廳後的庭院精緻雅潔,頗具文人雅士品茶賞畫,琴詩之風骨。正門額上高掛着“殿試三甲第八名武進士、欽點藍翎侍衞”的《榜元》進士匾。《榜元》進士匾正文是“進士”兩個大字,上下款識連起來為“欽命掌河南道監察御史載存、經筵講官兵部尚書烏拉喜、經筵講官刑部尚書貴恆為戊子科鄉試中式第六名、壬辰科會試中式第三十三名、殿試第三甲第八名、欽點藍翎侍衞吳拔楨立”。屋裏的《榜元》的匾牌,是吳拔禎高中武進士後掛上去的。
進士第兩旁各有兩個客廳、花廳,廳前砌魚池,天井搭花架。正廳匾額上書“務本堂"三個大字,端莊氣派。堂前左右兩側順序排列太師椅。正中為陰陽太極圓桌,盡顯昔日主人氣派。 [10-11] 

培田村古建築羣官廳

官廳平面圖 官廳平面圖
“官廳”原稱“大屋”,為吳氏接待過往官員而稱“官廳”,相傳為吳純熙挖八窩金窖而建。官廳高牆聳立,四圍封閉,牆內特開寬約三尺水圳,專供婦女洗滌。“官廳”屬“九廳十八井”結構,但佈局為前塘後閣式五進廳。前設月塘,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廳十八井,井井水歸塘”之緣,與徽派建築“四水歸堂”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盡財源滾滾來”。內外宇坪寬闊,為武官下馬,文官停轎而設。外門、廳門橫批“業繼治平”“斗山並峙”,表達主人不僅有繼承前人治國平天下之志,而且有開啓後人文武競秀局面之願。外坪、內坪各立一對青石雕鑿旌表,為清乾隆九年(1744年)歲進士吳鏞、吳鑑所立。
“官廳”佈局獨特,設計精巧。正廳設置“泰階”,對不同級別的官員有不同的約束和規定,體現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中廳隔扇“丹鳳朝陽”“龍騰虎躍”“王侯福祿”“孔雀開屏”均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八寶”“鯉魚跳龍門”則為鎏金浮雕。樑柱間、桎枋間的雕花,全為雙面對稱鏤空雕。後廳為宗族議事廳。左右花廳則專供主人休閒會友。樓下廳為學館,樓上廳為藏書閣,曾藏有萬餘冊古籍,文革時期被付之一炬。中央紅軍北上前的温坊、松毛齡戰役中,“官廳”曾是紅軍的指揮部,朱德彭德懷譚震林林彪羅炳輝等在這裏出席過重要軍事會議。戰鬥結束,紅九軍團即由此出發。培田因此成為紅軍長征前夕的一個出發地。 [7] 

培田村古建築羣恩榮牌坊

恩榮牌坊 恩榮牌坊
恩榮牌坊位於培田村南村口,坐北朝南,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是光緒皇帝為表彰御前侍衞、武將軍吳拔禎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三間四柱五樓式,通面闊五米,通高五米,全部採用青石構件,正樓上為葫蘆寶頂。牌坊中柱前有報鼓獅,邊柱前有鳳尾石。正額即龍鳳板上陰刻“恩榮”二字,副額陰刻誥封吳拔禎三代人功名與職位的文字。 [12] 

培田村古建築羣南山書院

南山書院 南山書院
南山書院,前身為“石頭丘草堂”,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面積八千多平方米。 [13]  明清以來,舉人吳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執教於此,有“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之美譽。 [9]  南山書院創建500 多年來,曾培養出238個舉人、進士, [14]  僅明清時期培養出的榜眼、翰林、進士、秀才就有150餘人,其中官至五品以上的就有7人,最高者達三品。 [13]  [15]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舊私塾學制的南山書院被培田村第十九世祖吳震濤改製為現代學制的“培田兩等小學”(含初、高兩級)。 [16]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巡視汀州府,題有“渤水蜚英”的傳世名匾。 [13]  明代兵部尚書裴應章考察南山書院後,贈聯:“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翰林院庶吉士曾瑞春則稱讚南山書院説:朱熹講學的鹿洞鵝湖也不過如此啊! [7] 

培田村古建築羣容膝居

容膝居 容膝居
培田村中還有女子學校“容膝居”,取名源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容膝居是女子學習文化、女紅、禮儀的場所。 [9]  容膝居房間不大,三開間,中間是用來講課的廳堂。容膝居是婦女受教育的地方,反映培田村的客家人對婦女的教育也相當重視。 [8] 

培田村古建築羣文化活動

培田古村落多次作為錄製革命、客家風情、家園等為題材的影視劇的取景地。《鄧子恢》《古田1929》《韭菜花開》《我的軍號》《紅色搖籃》《客家風雨情》《土樓裏的女人》等多部影視劇曾在培田取景拍攝,中央電視台拍攝的《守望培田》,鳳凰衞視的《尋找遠去的家園》,東南衞視製作的《家園》《關公祭》,海峽衞視創作拍攝《祖祠》等記錄片或專題片則將培田作為拍攝主體進行了宣傳,培田古村落逐漸成為影視拍攝基地。 [17] 

培田村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2012年3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公佈連城縣《培田村古建築羣保護總體規劃》。 [18] 
2014年7月,培田村古建築羣入選文物消防安全百項工程。 [19] 
2006年5月25日,培田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培田村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培田村古建築羣與當時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術數觀念密切相關,既秉承明代法式,又兼容中原、徽式、江浙特色,開間、進深更大,做工追求藝術及造形美,佈局講究舒適、安逸,並考慮官、商用途。室內裝飾,在設置明牆、漏窗、花圃、魚池講究藝術美的同時,更配以宣傳儒家文化道德的書畫,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突出四維八德,強調以德治村,以德持家。因為科學的佈局,精巧的設計,精湛的工藝,培田古建築羣被專家譽稱為“民間故宮”“中國客家建築奇葩”,是客家先祖客旅生涯中的精神家園,是中國近幾百年人文的活文庫,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7] 

培田村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培田村古建築羣地址

培田村古建築羣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1] 

培田村古建築羣交通

培田導覽圖 培田導覽圖
從連城出發,經長深高速/山深高速、廈成線,或者經S204、X661,可至培田村古建築羣,約41千米。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