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邦危機

鎖定
古希臘城邦出現的社會危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之後,希臘參戰城邦相繼陷入了危機。表現為邦際戰爭頻繁,各邦喪失充分自衞的能力,僱傭兵逐漸取代公民兵成為軍隊主力。
中文名
城邦危機
發生時間
約公元前404年至公元前338年

城邦危機歷史背景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戰敗,海上艦隊全軍覆沒,被迫求和。公元前404年,合約規定解散提洛同盟:雅典只能保留12艘警衞艦船,拆除了長垣通道和海岸的防禦工事,並且加入伯羅奔尼撒同盟。如此便使原本的希臘霸主之一雅典變成了俯首聽命於斯巴達的二等城邦,雅典的實力大為削弱。戰爭結束之後斯巴達軍隊在雅典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凱旋迴邦,但是帶回的大量財富破壞了斯巴達較為均等的小奴隸主共治城邦的局面,斯巴達出現了數量龐大的大奴隸主,奴隸主的財產不均等帶來了新的矛盾,斯巴達也在此之後走向了衰落。 [1] 

城邦危機城邦內部矛盾

許多城邦都爆發了貧民起義,有時奴隸亦響應參與,共同開展反抗大奴隸主的鬥爭。公元前401年,北非的殖民城邦昔蘭尼首舉義旗,貧民殺死500富人。接着在公元前399年,斯巴達發生了基那敦組織起義的活動,因叛徒告密,起義遭到扼殺。公元前392年,科林斯又爆發了貧民反對奴隸主上層集團的武裝鬥爭。到公元前370年,阿哥斯更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棍棒黨”起義(因起義羣眾以根棒為武器,故名)。他們在前一階段尚與城邦民主派共同對敵,鎮壓豪富千餘人,後來民主派表現動搖,他們便推翻民主派政府而進行更激烈的鬥爭。儘管起義最後仍歸失敗,但羣眾的激進卻表明城邦民主政治體制再也滿足不了貧民的要求。
隨着城邦內部矛盾的加劇,希臘政治家有關公民內部團結共謀福利的夢想遭到破滅。過去城邦曾出現平民反對貴族的鬥爭,結果建立了民主政治,使這種夢想一度有所依託。但此時的貧民反對大奴隸主的鬥爭(也有人稱之為第二次平民鬥爭)卻不再導致貧民的勝利,鎮壓貧民的大奴隸主也不再容忍民主政治的口號,而要加強鎮壓,與人民羣眾完全對立。公元前4世紀的著名演説家伊索克拉特曾形容這種夢想破滅的形勢説:“富人寧肯把錢投人海中,也不願教濟窮人;而最窮的人則不以分享富人財產為滿足,必欲剝淨其財而後快一這種不通過互相諒解以求共享太平的心態已達如此不共戴天的地步,真令人可悲!”奴隸制國家的安全和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已不能靠日趨薄弱的公民武裝來保護,代之而起的是僱傭兵。到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邦對外作戰對內鎮壓便主要依靠僱傭兵,這些僱傭兵的頭目成為風雲人物,更使城邦政治有名無實。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希臘奴隸主階級想到只有向東方侵略、掠奪東方財富才是唯一出路,可是指揮各路兵馬向東方進軍仍得依靠國王之類專制勢力。於是,無論從加強對內鎮壓和對外侵掠説,希臘奴隸主都感到城邦無用而把眼光轉向王權統治。前面提到的演説家伊索克拉特就曾代表這種思想致書馬其頓國王腓力,希望他領導希臘各邦“把戰爭引向亞洲.把財富奪歸希臘:”這一口號,不僅反映了希臘奴隸主的野心:也透露出他們對城邦體制的深刻失望。 [1] 

城邦危機城邦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斯巴達成為希臘霸主,又引起新的矛盾。一方面是失敗的雅典和原提洛同盟各邦的不滿和伯羅奔尼撒同盟內的科林斯、底比斯等大邦對斯巴達獨斷專橫的抵制;另一方面還有波斯的從中利用,挑撥離間。原來波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是支持斯巴達對抗雅典的,這時斯巴達過於強大,它又想遏制斯巴達以求對希臘有操縱之利。於是在公元前395一前387年間爆發了科林斯戰爭,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麥加拉等竟在波斯暗地支持下聯合起來向斯巴達宣戰。此戰使斯巴達窮於應付,遂向波斯請和,由波斯出面攏合雙方締結和約。雅典乘機恢復了海軍,在衰敗中漸有起色,但波斯的插手卻使小亞各地的希臘城邦又接受了波斯的統治,小亞希臘人在希波戰爭中的勝利成果喪失殆盡。斯巴達是以出賣小亞各邦討好波斯才得苟延其霸權,因此遭到各邦唾棄,但它的干涉卻並不見減弱,反而變本加厲,終於引起底比斯再度反對。此時底比期民主派領袖佩羅庇達和伊帕密南達相維執政,逐漸強盛,並恢復了以它為首的彼奧提亞同盟。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在留克特拉役痛開斯巴達軍,次年衝入佰羅奔尼撒,解散其同盟,斯巴達雖末亡國,卻已失去一切強權地位。但底比斯的霸權未能長久,當時乘機組成第二次海上同盟的雅典又對底比斯的強大深感不安,反而和斯巴達聯絡以抵制底比斯。公元前362年的曼丁尼亞戰役,底比斯主將伊帕密南達陣亡,底比斯的霸權迅速瓦解。接着,雅典又重蹈覆轍,對第二次海上同盟的盟邦擺出霸主架勢,引起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失敗,第二次海上同盟亦告解體。這幾十年中,各邦的混戰和同盟的分合層出不窮,始終未能找出擺脱戰亂和危機之路.可見城邦體制的生命力已瀕枯竭,而城邦危機卻為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及其控制希臘提供了方便。 [1] 

城邦危機出現原因

公元前四世紀出現的城邦危機實質是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使得原本的城邦制不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奴隸制的發展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甚至是跨越地區、種族,乃至文明的大帝國。隨着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城邦制度終會被拋棄。危機中出現的眾多戰爭,雖然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是奴隸制經濟卻依舊在發展,一方面,戰爭帶來了大量的奴隸,大量的奴隸主在戰爭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進一步破壞城邦體質,加深城邦危機。故而,城邦危機的出現時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背靠巴爾幹半島多山地貌的古希臘藍色文明,城邦文明必然會因時代的發展而走向衰落。

城邦危機結局

這十幾年間各幫的混戰和同盟的合分層出不窮,始終未能找到擺脱戰亂和危機的出路。而城邦危機卻為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及其控制希臘提供了方便。公元前355年,毗鄰馬其頓的中希臘發生城邦混戰。腓力二世藉機南下,控制了希臘中北部地區,馬其頓的崛起使一些與北希臘有利益關係的城邦感到了威脅。雅典四方串聯,組成反馬其頓聯盟。公元前338年,以雅典和底比斯人為主的希臘聯軍在彼奧提亞的喀羅尼亞與馬其頓軍隊決戰,聯軍大敗。這是一次決定希臘城邦命運的戰役。從此之後,反馬其頓派徹底失敗了,希臘城邦實際上失去了政治獨立。
參考資料
  • 1.    吳於廑.世界史古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