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川城址

鎖定
城川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城川嘎查東北2.5千米處,古城始建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名宥州,西夏寶義二年(1227年)廢棄。
城川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31米,南北寬約590米,面積約為431304平方米。牆體夯築,基寬3~10米,殘高2.5~5米不等,夯土層厚15~20釐米。東、南、西牆闢門,加築甕城,牆築馬面,四角築角台。城外有護城河,寬約3米。文化層厚1.5~2米。遺址區採集有獸面紋瓦當、滴水、筒瓦、板瓦、灰陶罐、甕、褐釉剔花瓶、白釉粗胎盆、碗殘片,以及“開元通寶”“太平通寶”銅幣等遺物。是研究鄂爾多斯地區唐、宋、西夏時期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城市建制、民族交往等方面無法替代的重要實物史料。 [2-3] 
2006年5月25日,城川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城川城址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城川嘎查東北2.5千米處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431304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41-1-041

城川城址歷史沿革

城川城址始建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為唐代宥州城。
西夏寶義二年(1227年),廢棄。遺址因長期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損毀嚴重。 [4] 
198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文物站為配合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城川城址進行了調查。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對該城址進行了詳細的複查,最終判定城川城址面積。 [3] 
城川城址·平面示意圖 城川城址·平面示意圖

城川城址遺址特點

城川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31米,南北寬約590米,面積約為431304平方米。城牆由灰白色沙土夯築而成,基寬3~10米,城垣殘高2.5~5米,夯層厚15~20釐米,結構堅實緊密。東、南、北牆保存較好,牆上角樓、馬面、甕城清晰可見;西牆破壞較為嚴重,但基本輪廓仍然可以辨認。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各開一門,外加築有甕城;古城北面雖不設城門,但在北城牆的中部,建有高大的夯土台基,為敵樓遺蹟。南牆甕城保存相對較為完好,東西約55米,南北約28米,甕城南牆中部偏西處有一豁口,為甕城城門所在。城牆四角築有角樓,僅城址東南角角樓較為完整,其餘三處均已破壞。各牆上均築有馬面,馬面呈正方形,突出牆體10.43米,長10.82米。
城外四周修有護城河,護城河平面呈長方形,河道寬約20米,周長約為3054米。護城河的河水現今大都已經乾涸,僅在城址東南角外有些積水。城牆以外與護城河之間設有護城壕,護城壕距城牆約26米。 [3] 
城川城址

城川城址文物遺存

城川城址早年地表遍佈陶、瓦殘片遺物。城址內文化層厚約1.5~2米,表土30~40釐米之下有厚約150~200釐米的黑色、黑灰色文化層,包含有大量磚瓦、陶瓷殘片等。其中,器形有獸面瓦當、獸面盆、罐、碗、杯、甕等,紋飾包含青花、剔花、草葉紋等。出土的古幣從西漢到清朝應有盡有,其中以唐、宋的古幣居多,但沒有元、明兩代的古幣。其間各個年號的錢幣有20多種,以唐朝“開元通寶”為盛,此外還有宋代的“太平通寶”“宣和通寶”“皇宋通寶”“聖宋元寶”以及清代同治年以後的部分貨幣。 [3] 

城川城址歷史文化

據文獻記載,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朝廷將江淮各州放逐的胡人遷回,安置在原蘭池州一帶,以寬宥為名,置宥州。唐天寶元年(742年),將宥州寄置於經略軍城,原宥州更名為寧朔郡,後廢。唐元和九年(814年),於舊宥州東北三百里新置宥州,以安置歸附的党項民眾。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再次將新宥州移至長澤縣。因宥州後被吐蕃軍隊所破,唐長慶四年(824年),重建,直至唐末。宋時屬西夏。蒙元時廢。據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和陝西師範大學朱士光教授等考證,城川古城即為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前移至長澤縣的宥州城故址。 [3] 

城川城址文物價值

城川城址無論是在研究中國北方生態過渡帶的人地關係、民族關係,還是研究奢延澤、毛烏素沙地歷史環境變遷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研究鄂爾多斯地區唐、宋、西夏時期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城市建制、民族交往等方面無法替代的重要實物史料。 [2] 

城川城址文物保護

1996年,城川城址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6年5月25日,城川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城川城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城川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城川鎮城川嘎查東北2.5千米處。 [4]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鄂托克前旗出發經陶侖南路—S216—城川嘎查—城川城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