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坪坦風雨橋

鎖定
坪坦風雨橋,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部坪坦鄉和隴城鎮境內,為清代中、晚期建造。 [2]  [4] 
坪坦風雨橋,指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部坪坦鄉和隴城鎮境內一條全長約8.2千米的坪坦河道上建造起的九座古橋。風雨橋多建在侗家村寨的溪河之上,供人們避風雨、乘涼歇息,其結構有拱伸臂梁式、雙懸臂迭梁式、單懸臂迭梁式等。坪坦風雨橋,由廻龍橋、普濟橋、文星橋、永定橋、廻福橋、永福橋、中步人畜分道橋、中步頭橋、觀月橋九座橋組成,均為木結構廊橋,採用青石或礫石幹砌成擋水金剛牆,其上承載木樑架,鋪墊木板或石板,建四柱三間排架廊廡式通廊,或在橋兩端或中間建亭,或只有廊道。屋面覆小青瓦掛白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坪坦風雨橋作為侗寨聯接外界的交通設施,既是迎賓接友的使者,又是攔截水口逢凶化吉的風水構築物,是侗民族古代建橋術的“活化石”,自然天成的古建橋樑博物館;坪坦風雨橋建造工藝,是研究侗民族地區橋樑營建歷史和技藝重要的實物資料;坪坦風雨橋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2]  [4] 
2006年5月,坪坦風雨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坪坦風雨橋
地理位置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部坪坦鄉和隴城鎮境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75-3-37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坪坦風雨橋歷史沿革

普濟橋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建普濟橋;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復修;民國三年(1914年),維修。 [8] 
廻龍橋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建廻龍橋,原名龍皇橋。 [2] 
民國二十年(1931年),復修後更名為廻龍橋,取“迂廻龍脈,環抱村莊”之意。 [2] 
1964年,維修廻龍橋時,改木樁圍欄墩為清砌船形分水金剛牆石墩,兩墩三孔。 [2] 
永福橋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永福橋;清嘉慶十年(1805年),復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維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大修。 [6] 
中步二橋
清嘉慶二年(1797年),建中步二橋;後圮於水;民國十年(1921年),復修。 [5] 
廻福橋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始建廻福橋;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修。1984年,大修。 [4]  [7] 
永定橋
清嘉慶十年(1805年),建永定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4年),復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復修。1968年,維修。 [9] 
文星橋
民國五年(1916年),建文星橋。 [4] 
觀月橋
民國十年(1921年),建觀月橋。 [4] 
2014年9月1日,坪坦風雨橋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動工;至2015年12月底,全部完成坪坦風雨橋廻福橋、普濟橋、永定橋、永福橋、廻龍橋的保護修繕工程 [3] 

坪坦風雨橋建築格局

坪坦風雨橋,指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部坪坦鄉和隴城鎮境內一條全長約8.2千米的坪坦河道上建造起的九座古橋。風雨橋多建在侗家村寨的溪河之上,供人們避風雨、乘涼歇息,其結構有拱伸臂梁式、雙懸臂迭梁式、單懸臂迭梁式等。坪坦風雨橋,由廻龍橋、普濟橋、文星橋、永定橋、廻福橋、永福橋、中步人畜分道橋、中步頭橋、觀月橋九座橋組成,均為木結構廊橋,採用青石或礫石幹砌成擋水金剛牆,其上承載木樑架,鋪墊木板或石板,建四柱三間排架廊廡式通廊,或在橋兩端或中間建亭,或只有廊道。屋面覆小青瓦掛白檐,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2] 

坪坦風雨橋主要建築

廻龍橋
廻龍橋
廻龍橋(2張)
廻龍橋位於坪坦鄉治東北的坪日村郊500米處。廻龍橋系拱伸臂懸樑式和雙懸臂迭梁式木構架廊橋,橋廊全長63.01米,橋寬3.86米,整座橋成弧形橫亙於坪坦河上。原造橋基時,先在河牀東邊用松木作樁圍合成柵欄並向欄圈內拋置大量石塊形成壘石墩,再在石墩上部幹砌青石板,使橋基與橋墩平穩固結。此作法在侗族地區造橋工藝中稱“木樁圍欄固基法”。1964年,改木樁圍欄墩為清砌船形分水金剛牆石墩,兩墩三孔。橋身由東向西橫亙於坪坦河上。橋東端橋身為迭梁式構架,橋西端橋身為伸臂懸樑式構架,橋身呈弧形。橋上建四柱三間排架木構遮雨長廊,共22間。橋東西兩端及中部位置分別伸出三重密檐六角攢尖如意葫蘆頂亭閣三座。橋廊及亭閣屋面施小青瓦,掛白檐,用壓檐石制安檐口,更顯得規整大方。戟脊端作彎月起翹。以侗族人民日常生活常用的葫蘆瓜具作寶頂,寓意:寶葫蘆鎮頂,風調雨順,平安永駐。廻龍橋橋廊背北方裝檻齊檐壁板,以禦寒風侵襲;向南一面裝檻齊腰攔板,作挑枋配掛廊檐,使橋廊形成迭屋層面,合理地解決了因廊間結構舉架高拔而來自南、北方向風雨對木構件的侵蝕。橋南面齊腰板上方留出空間,裝配通長直欞窗,以更充分地接受南向風光。橋廊兩邊距橋面0.52米高處設置長凳,供行人避雨歇息。三座橋亭內由東至西端分設:文昌閣、武聖殿、土地祠。中間橋亭南面外壁上正楷立書“廻龍橋”三字。 [2] 
中步二橋(中步人畜分道橋)
中步二橋(中步人畜分道橋) 中步二橋(中步人畜分道橋)
中步二橋位於隴城鎮西北部的中部村,北鄰吉大、坪寨兩寨.村寨依山傍水,座西面南,梓壇河環村寨由南向北交匯於坪坦和陽爛相鄰的油茶山口。中步二橋即中步村的第二座橋為人畜分道橋,橋橫亙於中步村梓壇河上,東西跨向,為迭梁式木構架廊橋。全長14.20米,寬5.35米,共5個廊間。橋闢有人行道和牲畜行道,其中人行道寬4.01米,牲畜行道寬1.34米。橋東、西兩端清砌青石擋水金剛牆為橋身基礎,在其上迭層架圓木作枕,上鋪木板並建橋廊。橋廊南面披掛廊檐,施小青瓦;北面為牲畜行道,裝齊腰直欞擋板,以防牲畜驚嚇墜落河中。整座廊橋色彩均以材料本質為基調,橋身南北面均開直欞窗,光線明亮,透氣良好。 [5] 
永福橋
永福橋 永福橋
永福橋位於坪坦鄉西南的高步片(高上村)村寨口。永福橋為單孔淨跨16.2米,迭梁式木構架廊橋,全長19.32米,寬3.8米,橋面距枯水面4.6米;共11廊間。橋東西座向橫亙於坪坦河上。東、西兩端石砌擋水金剛牆為橋墩基,上面橫迭杉圓木7根作出挑,迭木頭,尾部鑿榫鑲枋固結,連迭兩層後,橫架長條杉圓木8根,共兩層為橋身託梁,上面鋪木板,建四柱三間排架遮雨長廊,橋兩端不建樓亭,僅中間闢雙坡屋面單檐亭,屋面施小青瓦,掛白檐,檐口歸制壓檐石。橋廊南面裝齊腰檻板,其餘間通裝直欞窗。橋東連接村寨,南北開通。橋西頭封齊腰檻板,開直欞窗,從北面上下。橋廊裝掛廊檐,以減少雨水對橋體木構件的侵蝕。橋工藝簡樸,但堅固且實用性強。 [6] 
廻福橋
廻福橋 廻福橋
廻福橋位於坪坦鄉治西南的高步片(高樓村)郊150米處。廻福橋,侗語意即:迂迴龍脈,鎖住水口,福濟侗寨。因此,該橋恰選擇在“晴對啦”—侗語即對門山與茶油山兩山交口處。為三墩兩孔,迭梁式木構架廊橋。全長42.5米,寬3.86米。共18廊間,橋面距枯水位4.8米。橋東西橫亙坪坦河上,東西端依倚山勢,清砌半弧擋水金剛牆作橋身基礎,中間石砌船形分水金剛牆橋墩,橋墩上迭層架木作枕,上鋪木板並建四柱三間木構架遮雨長廊。橋廊東、西位置分建頗具侗族風格的樓亭三座。東西樓亭屋面皆為三層密檐四坡歇山頂式,上施小青瓦掛白檐。戟脊作彎月起翹,形若推掌,樸實美觀。主脊中段泥塑金魚,寓意風調雨順,年年有餘。中間樓亭為五層八角密檐攢尖葫蘆頂,葫蘆頂端泥塑一隻青鳥,其寓意在:農以耕為業,鳥鳴春至來。葫蘆瓜則是侗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常備的日常用具之一。橋兩頭進出處,左右各泥塑一對雄獅。橋廊掛接廊檐,南面裝齊腰板壁;北面裝實密不透風,檻板上繪製各種民間故事彩畫,栩栩如生。整座廊橋色彩均以材料本質為基調。橋體構件結點鑿榫接合,大件小塊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粗中帶細,嚴謹有序。 [7] 
普濟橋
普濟橋 普濟橋
普濟橋位於坪坦鄉治西南的坪坦村郊300米處。普濟橋系伸臂懸樑式木構架廊橋,全長31.4米,寬3.8米。橋為單孔拱券,淨跨19.8米。橋東西兩端橋基,就河岸自然形成的土堆,並在外表砌石牆,上面橫排七根杉圓木作枕,以其五分之二懸空挑出,根部壓大石頭,使出挑懸空圓木與台基平面成45°斜面,迭木作墊層,依此制式連作三跳,東西兩端對稱,形成橋拱兩肩。在東、西拱肩舉架合口部迭置八根杉圓木,採用侗族木作傳統的“抱柱夾枋固結法”固牢,然後橫架短木,上面鋪木板為橋面。在橋拱肩背部砌築十五級青石踏步,直達橋面。橋上建四柱三間排架木結構遮雨長廊,共11間。其中橋東因傍坪坦侗寨沿河老街道,故用青磚清砌山牆圍合,北面開門,設十一級台階下。橋廊屋面施小青瓦,一條主脊貫穿東西。掛廊檐裝白色封檐板。橋廊北面用“開槽密檻板壁”的傳統工藝封實以禦寒風。南面裝齊腰板壁,上部開通長直欞窗。為使橋體美觀,凡顯露懸樑木構件處,均開槽密檻刷白封板。 [8] 
永定橋
永定橋 永定橋
永定橋位於坪坦鄉的治東南的高團村河道上方一側。永定橋為單孔淨跨15.3米,迭梁式木構架廊橋,全長26.4米,寬3.55米,共11廊間。橋身建造均採用傳統工藝的“挑梁代柱外展法”,該橋作法基本於文星橋相一致,同歸一源同出自一匠。特點是:簡樸、美觀、大方、實用。 [9] 
文星橋
文星橋位於坪坦多陽爛村,建築面積約78平方米,全長22.4米、寬3.5米、橋面距桔水面4.2米。採用單懸臂樑做法,橋面廡廊其九間。 [4] 
觀月橋
觀月橋位於隆城鎮路塘村,建築面積約138平方米。橋為一墩兩孔,疊梁式本構架鹿橋。全長24.1米、寬5.38米。橋上建遮雨長廊,橋廊東、西兩頭及中間分別建有樓亭三座。 [4] 

坪坦風雨橋歷史文化

風雨橋的作用
風雨橋作為侗寨聯接外界的交通設施,既是迎賓接友的使者,又是攔截水口逢凶化吉的風水構築物。為了不讓風水福氣隨水流去,每寨都要在寨邊的溪河上建一座橋來“攔截水口,護佑村寨”,侗家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村寨平安,又能讓財富聚積,因此在橋上幾乎都設有神龕,以祈禱神靈保佑。 [2] 

坪坦風雨橋文物價值

坪坦風雨橋作為侗寨聯接外界的交通設施,既是迎賓接友的使者,又是攔截水口逢凶化吉的風水構築物,是侗民族古代建橋術的“活化石”,自然天成的古建橋樑博物館;坪坦風雨橋建造工藝,是研究侗民族地區橋樑營建歷史和技藝重要的實物資料;坪坦風雨橋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2] 

坪坦風雨橋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06年5月,坪坦風雨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坪坦風雨橋旅遊信息

坪坦風雨橋地理位置

坪坦風雨橋位於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部坪坦鄉和隴城鎮境內。 [2] 

坪坦風雨橋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坪坦風雨橋(廻龍橋),路程約20.8千米,用時約31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