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地道戰

(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戰方式的一種)

鎖定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法。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 [1] 
中文名
地道戰
外文名
Tunnel Warfare
戰法時期
抗日戰爭
戰法類別
作戰方式
運用地區
冀中平原
主要領導
曠伏兆

目錄

地道戰歷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軍的“掃蕩”計劃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
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就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防火,防水,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絡,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幹線、24條支線,村內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了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鬥。
參考資料
  • 1.    地道戰再研究——以“五一”“掃蕩”後之冀中地區為中心的考察[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