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土類

鎖定
土壤發生學為指導,土壤屬性為依據的一種土壤分類系統。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採用美國馬伯特制訂的的土壤分類;50年代初期開始,採用蘇聯的地理發生學土壤分類。1958年-1960年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時,總結農民羣眾鑑別土壤農業性狀的經驗,提出了第一個農業土壤分類系統 [1] 
中國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基於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的經驗,採用了由全國上百餘名土壤科學家共同制定的6等級分類系統。分別為土綱、亞綱、土類、亞類、土族和土系。在2001年第三版《中國土壤系統分類檢索》中發佈了14個土綱、39個亞綱、138個土類和588個亞類。在 2007年版的《土壤系統分類》中發佈了14個土綱、 39個亞綱、55個土類名構詞用語和83個亞類名構詞用語。 [5] 
中文名
土類
外文名
Great Soil Group
定    義
土壤基本分類單元
代    表
黑土、紅土等
應用學科
環境基礎科學
分    類
十四個土綱

土類土綱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十四個土綱:
有機土(Histosols)
有下列之一的有機土壤物質(土壤有機碳含量≥180 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人為土(Anthrosols)
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層和水耕氧化還原層;或肥熟表層和磷質耕作澱積層;或灌淤表層;或堆墊表層。
灰土(Spodosols)
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 範圍內有灰化澱積層
火山灰土(Andosls)
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 或至更淺的石質接觸面範圍內60 %或更厚的土層具有火山灰特性。
鐵鋁土( Ferralosols)
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範圍內的鐵鋁層
變性土(Vertosols)
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範圍內粘粒≥30 % ,且無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土壤乾燥時有寬度> 0. 5cm 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範圍內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徵。
乾旱土(Aridosols)
其他土壤有乾旱表層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範圍內的下列任一診斷層:鹽積層、超鹽積層、鹽磐、石膏層、超石膏層、鈣積層、超鈣積層、鈣磐、粘化層或雛形層。
鹽成土(Halosols)
其他土壤中土表至30cm 範圍內有鹽積層,或土表至75cm 範圍內有鹼積層。
潛育土( Gleyosols)
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範圍內有一土層厚度≥10cm 有潛育特徵。
均腐土(Isohumosols)
其他土壤中有暗沃表層和均腐殖質特性,且礦質土表下180cm 或至更淺的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範圍內鹽基飽和度≥50 %。
富鐵土( Ferrosols)
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範圍內的低活性富鐵層。
淋溶土(Argosols)
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範圍內的黏化層或黏磐。
雛形土(cambisols) [4] 
其他土壤中有雛形層;或礦質土表至100cm 範圍內有如下任一診斷層:漂白層、鈣積層、超鈣積層、鈣磐、石膏層、超石膏層、;或礦質土表下20 - 50cm 範圍內有一土層(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並有有機表層;或暗沃表層;或暗瘠表層;或有永凍層和礦質土表至50cm 範圍內有滯水土壤水分狀況。
其他土壤:新成土(Primosols)
覆於火山物質之上和/ 或填充其間,且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直接位於火山物質之下; 或土表至50cm 範圍內,其總厚度≥40cm(含火山物質) ; 或其厚度≥2/ 3 的土表至石質或準石質接觸面總厚度,且礦質土層總厚度≤10cm; 或經常被水飽和,且上界在土表至40cm 範圍內,其厚度≥40cm(高腐或半腐物質,或苔蘚纖維< 3/ 4) 或≥60cm(苔蘚纖維≥3/ 4) [2] 

土類土壤形成原因

成土因素∶母質(parent materials)、氣候(climate)、生物(living organisms)、地形(relief)和時間(time)。

土類母質因素

土壤可以從岩石原地風化(in-situ weathering)或任何堆積物(deposits)演變而成。岩石或堆積物的性質、構造、顏色和成分,對土壤的有直接的影響。母質的差異,影響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層的厚薄。
隨著土壤逐漸成熟,這因素的影響力便逐步下降,其影響最終會被其他因素完全遮蔽。

土類地形因素

地形對氣候產生影響,使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狀況發生變化。高度上升、温度下降、水分數量下降。地形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佈,影響土壤中的物質轉移。地形影響土壤侵蝕作用。坡度大,沖刷作用嚴重,水分和養分流失,上層輻薄。山坡座向影響熱量和濕度。背陽坡,温度低,濕度高,日照數量大。

土類土鏈

在不同地形上,泥土剖面的變化。在陡坡上,土層厚度減少。在平坦土地上,土層厚。在沼澤地區,形成泥炭層。山勢的起伏影響排水情況(drainage)。在山坡上,排水迅速,土壤含水量較低。在平坦地面上,如果泥土或岩石下屬排水不良,出現地下水位上升至地面情況,令有機物質累積。在和緩起伏的地形,排水狀況理想,令土壤剖面保持穩定。在陡峭山坡,水分流失過多,土壤剖面發育遲緩。

土類時間因素

土壤的特性需要時間來發展。年幼的土壤,各土層層次的特徵並不明顯。土壤在穩定的氣候環境下,經過長時的發育,造成成熟的土壤剖面。時間影響其他成土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壤形成初期,母質因素日最重要。但土壤形成後,其他因素的重要性日漸提高。
注:上述三個因素緩慢地、內在地影響土壤本質變化,稱為消極因素。下列兩組因素(氣候、生物)會較急劇地,外在地影響土壤形成,稱為積極因素。

土類氣候因素

無論土壤的母質如何,在同一氣候狀況下,經過相當的時間,土壤的特性將會十分相似。降水/水分狀況
水分影響土壤中的化學作用和生物活動。潮濕多雨地區,鹽分淋失,泥土呈酸性。土壤養分下移,肥力下降。乾燥地區,蒸發大於降水,土壤中水分上升,令鹽分在地表積聚,形成硬磐 (hard pan)。降水多的地區(降雨量>600毫米),形成淋餘土或鐵鋁土。(pedalfer soil)雨量少的地區(降雨量<500毫米),形成鈣層土。(pedacal soil)脱硅作用(desilication):硅隨水分下移被衝至泥土下層,多在熱帶雨林發生。

土類温度

直接影響風化作用速度,決定土層厚薄。影響有機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化學作用。温度每上升10 C,化學作用增加一倍。寒帶地區,温度低,風化作用、生物化學作用微弱,土壤發育緩慢,處於原始階段。土壤多受物理崩解形成碎屑物質,顆粒粗大。熱帶地區,高温多雨,礦物除石英外多被分解,顆粒較小。植物生長迅速,有機物質積聚快,但分解亦快,形成O層薄,腐殖質少。温度影響土壤中水分移動方向。在温度高,蒸發率高地區,水分在泥土中向上移動,令鹽分積聚。

土類風速

增加蒸發作用,加速土壤中水分流失。在乾燥地區,強風會將表面土壤帶走,令養分流失。

土類建築學上土的分類

共分四類
一類土指腐殖土等;
二類土指黃土類、軟鹽漬土鹼土、鬆散而軟的礫石、摻有碎石的砂和腐殖土等。
一、二類土的堅固係數較低(0,5--0.8),用尖鍬、少數用鎬即可開挖。
三類土指粘土或冰粘土、重壤土、粗礫石、幹黃土或摻有碎石的自然含水量黃土等,土的堅固係數為0.81--1.0,須用尖鍬並同鎬開挖。
四類土指硬粘土、含碎石的重壤土、含巨礫的冰磧粘土、泥板岩等,土的堅固係數達1.0~1.5,土的開挖須用尖鍬、鎬和撬棍同時進行。 [3] 
參考資料